罗冉峰

2022冬奥会崇礼滑雪道

2019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这是自2015年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以来,中央首次发布标题带“冬奥会”字样的政策。有关冰雪运动产业的政策之风,无疑将继续随着冬奥会日益临近,越刮越烈。

运用宏观政策的力量引导冰雪运动的发展,是北京申冬奥时的承诺。有关中国冰雪运动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口号“三亿人上冰雪”,正是在冬奥申办报告中首次提出。

距离 “北京2022”只有不到三年之遥。 究竟 “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多少呢?

“三亿人”目标完成可期

按照中国旅游研究院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估算的数据,目标的完成进度可能接近2/3。

2019年初,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指出:“2017-2018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1.97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合3300亿元,分别比2016-2017冰雪季增长16%和22%。”

申冬奥期间,根据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的解读,“三亿人上冰雪”中的“三亿人”,可以划分为两个群体。一是直接参与冰雪运动的群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参与滑冰、滑雪等项目的冰雪爱好者;二是冰雪体育比赛和冰雪活动影响到的人群,当中包括冰雪嘉年华、冰雪季、旅游节等活动吸引到的参与及体验者。

冰雪旅游发展决定着冰雪运动产业发展的快慢乃至成败。

第二类群体的广泛程度显然高于第一类群体,尤其覆盖了“冰雪旅游”人群。这意味着《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中提及的1.97亿人次,都属于“三亿人”的目标范围。

报告估算的是“人次”而不是“人数”,因此不适宜直接理解为“已有1.97亿人上冰雪”。但这个数字仍然很有参考价值,因为直接参与者和赛事观看者的数字都不在报告统计之列,而后面两种群体显然并不完全被冰雪旅游者的群体覆盖。

上述报告同时预计:“到2021-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达到3.4亿人次。”2021-2022冰雪季正是北京冬奥会举行的时期,换言之按目前的势头,“三亿人”的目标能在冬奥年按时达成。

这足见冰雪旅游发展在冰雪运动产业发展、“三亿人”目标实现方面的意义。更进一步来说,冰雪旅游发展决定着冰雪运动产业发展的快慢乃至成败,因为这符合两个常见的产业逻辑。

第一,娱乐性早于竞争性。从整个体育史来看,体育的诞生来源于人类对关乎种族命运的行为的锻炼,如跑、跳、攀、射、投等。但从现代体育项目的角度来看,体育的来源是游戏消遣。人们首先发明了某种用来娱乐的游戏,然后随着游戏参与者日益增多,以及“谁是游戏胜利者”的悬念越来越吸引人,游戏才正式被包装为有明确竞技诉求的体育项目。

冰雪旅游的基本概念,正是“玩冰玩雪”。堆雪人、打雪仗、溜冰……大众一般是在体验过这些最基础的冰雪相关游戏后,才会进一步尝试更接近于“运动”意义的冰雪项目,例如在冰面、雪面上的竞速,又或者花式滑冰、滑雪动作的展示。

从“玩冰雪”到“冰雪运动”,呼应了现代体育项目本身“从玩到赛”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现代人接触冰雪运动的常态。这足以体现“玩冰雪”的重要意义,而承载着“玩冰雪”概念的冰雪旅游,自然在冰雪运动产业中举足轻重。

第二,“轻度受众”永远多于“重度受众”。某种运动项目在刚开始诞生时,影响力只局限于少数人群体,所以该项目的参与者都是“重度参与者”。但当项目已经发展成可以以“产业”这一规模来谈论时,项目的覆盖面肯定非常大。很多人听说过这个项目,其中又有部分人观看过这个项目,甚至找机会亲身体验这一项目。而该项目的参与者,经过大量训练学习之后,便是真正的专项运动员。

崇礼滑雪场上的儿童滑雪训练营

国内另一片以冰雪资源知名的区域,当然是即将迎来冬奥盛事的北京与张家口。

耳闻目睹该项目,但没有参与其中或只有浅层接触的群体,属于“轻度受众”;而常态参与、积极参与以及专门参与的群体,则属于“重度受众”。从群体数量来看,轻度到重度必然存在递减关系。刘鹏所解释的“三亿人”中的两类人群,本身就分别对应了轻度和重度的受众。

像颐和园这类拥有园内水系的景区,则有冬季水面结冰后开放天然冰场的传统

由于“轻度受众”的规模一定比“重度受众”大,所以一个项目所覆盖的市场范围有多大,是由“轻度受众”来定义。因此,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冰雪运动的“轻度受众”多寡有关。冰雪旅游往往附带着简单的冰雪运动体验,包括驾驶雪上摩托等等。冰雪旅游热度的提升,背后肯定存在冰雪运动“轻度受众”人数增加的情况,这能够推导出冰雪运动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样处于上升势头。

东北、京张已有品牌效应

既然冰雪旅游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那幺考察目前国内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国内冰雪运动产业的大致发展走向。

国内冰雪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当数东北(包括内蒙古东北端一带)。这里拥有天时,属于全国最冷的地区,冬季结冰下雪现象频繁;这里也有地利,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天池、查干湖等自然景区的冬日面貌令人陶醉,而且山岭地貌正适合兴建雪场。无论纯粹观光抑或体验冰雪娱乐,东北都有卓越的天然条件。

目前全国最多雪场的省份,正是东北三省之一的黑龙江,按照2017年的数据已经超过120家。黑龙江同时也是众多冰雪项目名将的家乡,例如短道速滑名将、中国冬奥首金得主杨扬,拥有四面冬奥金牌的短道速滑名将王濛,知名花样滑冰伉俪、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花滑双人滑冠军申雪和赵宏博,2018年平昌冬奥会拿下中国代表团唯一一金的武大靖……这样的冰雪文化积淀,令黑龙江成为冰雪旅游的最热门目的地。其中,亚布力雪场堪称全中国滑雪迷的天堂。

比黑龙江靠南一点的吉林,同样有颇为优越的滑雪资源,包括长白山、北大壶等滑雪度假村,软硬件设施都十分齐备,同时满足硬核滑雪或休闲玩雪的不同层次需求。再往南的辽宁,滑雪资源稍嫌不及两个兄弟省优越,不过雪场数量也已突破30家,并且正在努力实践从中小规模雪场为主到大型滑雪旅游度假村的升级转型。譬如,抚顺正在当地政府推动下,大力发展冰雪体育产业和创建“中国冰雪之都”。这座昔日以煤炭资源闻名的重工业城市,如今力求通过旅游、冰雪等概念,寻找第三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国内另一片以冰雪资源知名的区域,当然是即将迎来冬奥盛事的北京与张家口。北京本地的冰雪文化同样热烈,周边有南山、军都山、怀北等热门雪场,而什刹海、北海、颐和园、紫竹院等多个拥有园内水系的公园或景区,则有冬季水面结冰后开放天然冰场的传统。冬日在什刹海滑冰,滑行中一览鼓楼、银锭桥等代表老北京文化的经典意象,颇有穿梭时空之感。

什刹海冰湖上,打冰球的小孩

不过,北京的雪场主要以服务本地及周边群众为主,京津冀以外的客源相对不多。什刹海、颐和园倒有可能因为是北京经典旅游景点,而迎接到更多玩冰雪的外地旅客。情形类似的还有奥林匹克公园—“鸟巢”和“水立方”两大标志性场馆的所在地。 “鸟巢”自落成以来每年都举办冰雪嘉年华,有滑冰和小型滑雪等项目,老少咸宜,也有若干外来客。

相比之下,走滑雪度假胜地路线的张家口,客源丰富度明显胜于北京雪场,而且大量游客是慕当地优越体验之名而来。张家口的优质雪场主要集中在崇礼镇。崇礼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兴建雪场,但真正声名鹊起还是依托奥运概念。

按照规划,崇礼将有5座滑雪场承办冬奥比赛。云顶、太舞、万龙三座滑雪场,共同承办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古杨树滑雪场承办越野滑雪、跳台滑雪。桦林东滑雪场承办冬季两项。目前,古杨树和桦林东还没落成,太舞在申冬奥成功的2015年开始营业,云顶2012年开业,万龙的历史最悠久,早在2003年已经投入运营。

现有的三座冬奥项目承办雪场,都以大型旅游度假村的配置来建设。尽管价钱不免相对较高,但其高端定位反而有利于吸引全国游客。在消费升级的大形势下,国人的旅游心态正从价格敏感逐渐转变到追求品质和体验。崇礼几大度假村雪场以奥运场地作为核心品牌,配以以质取胜的商业定位,其日后发展的前景被看好。

东北、京张的品牌效应显而易见,而其他地区的冰雪资源的集群力量不太明显。新疆、河南、山西、山东等省份均有30家以上雪场,其中不乏新疆阿勒泰山野雪公园等深受滑雪老鸟推崇的优质雪场。不过受区域、交通、配套、宣传等各方面综合影响,上述地区的冰雪旅游热度,还没完全向全国点燃。

在某些第三方机构的调查中,深圳甚至能进入“最爱冰雪城市”的三甲。

人工造冰雪助力南方市场

在自上而下推动的整个产业盘子规划中,传统意义上缺失冰雪资源的南方地区,是产业发展推进的重地。

“北冰南展西扩东进”的概念,就在这一背景下诞生。长途出外旅游只是旅游的一种形式,而短途周边游因时间和交通方面的灵活性,更容易盘活整个旅游项目。所以,打造“身边的冰雪”体系成为投资热点。

其中“南展”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开拓方向。南方受气候条件影响,难得甚至从未见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瑰丽场景,对冰雪有深深的向往;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老百姓消费能力强。这意味着冰雪产业在南方有需求、有消费群体。

南方地区部分山岭区域可以依靠海拔等优势,创造较好的造雪条件,图为贵州六盘水滑雪场上的滑雪运动员

最困难的问题还是冰从何来、雪从何来。目前行业主要以人工造冰、造雪的形式来打造相关资源。造冰的技术比较成熟,目前南方城市已出现为数不少的室内冰场。冰场一般进驻大型商场,作为商场的体验型娱乐的亮点。传统的“无雪”城市,如广州、深圳乃至香港,都不乏类似的室内冰场。在某些第三方机构的调查中,深圳甚至能进入“最爱冰雪城市”的三甲。这足见室内滑冰场兴起对行业发展的支持。

某些冬季气温能达到零度以下、经济发达的南方城市,甚至大胆尝试了冬季户外冰场的概念。最抢眼的例子是上海今年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下,打造了一块600平方米的“星空冰场”。冰场坐落于黄浦江边,与上海地标东方明珠交相辉映,视觉效果相当抢眼。冰场的吸引力也不俗,既有专程体验的滑冰爱好者,也有路过乘兴上冰的游客,还有企业和组织包场做活动。该冰场正是由中国冬奥首金得主杨扬策划打造,她认为“星空冰场的社会效应大于经济效应”。北方常见的户外冰场概念,能在上海取得口碑与人气双收,确实不容易。

玩雪方面,目前南方地区主要是利用各种山岭资源来规划滑雪场。虽然南方地区比较温暖,但是部分山岭区域可以依靠海拔等优势,创造较好的造雪条件。四川的神农架滑雪场、峨眉山滑雪场,贵州的六盘水滑雪场,云南的玉龙雪山滑雪场等南方雪场是其中代表,目前口碑也在不断上涨。

无法户外造雪的地区,譬如广东的大部分城市,接受了“室内雪场”的概念。其中,由融创在广州花都打造的广州融创雪世界,以“华南最大室内滑雪馆”的名义,在规划建设阶段已经得到业界高度关注。滑雪场本身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设有雪橇滑道、中级滑道、初级滑道和初学者滑道。滑道最大落差66米,最大坡度21°,最长距离460米。这一配置已经非常接近常见的户外中初级雪道的规格。

广州融创雪世界预计于2019年6月试营业,此时正是盛夏,对于本地人来说“夏日滑雪”的概念既新奇,又能实在地提供消暑解热功能。从冰雪运动产业角度来说,这则意味着人工雪场也将跟随人工冰场的步伐,以全年无休姿态落户南方地区。群众玩冰雪的时间因此被大大延长,扩充了南方冰雪运动产业的基本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