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非文

下午4点,气温15度,和朋友坐在英国斯特拉福德小镇的咖啡馆,看着窗外连绵的阴雨及路人被寒风吹歪的雨伞,觉得手中的这杯热摩卡真是幸福的源泉。

在一个阴雨的周末,我拖着友人不畏严寒地从伦敦坐火车前往斯特拉福德会莎翁。他老人家住过的地方还真不赖,不仅名字别致到每次我都要想很久才勉强念个大概,而且一出车站就发现四处花团锦簇,连绵阴雨也挡不住温馨的小镇风情。

莎翁的遗产

小镇上满是我喜欢的那种白墙黑格的英式小房子,友人煞有其事地说这就是维多利亚风格。有人说此小镇也就上海的人民广场加新天地的大小,用脚一丈量还真是不假。汇合着各国游客的人潮,很快在一个小街的入口处看见了“莎士比亚诞生地”的字样,立刻直奔箭头所指的方向而去。

在进入莎士比亚诞生地之前,先看到的是一个有关莎士比亚的展览长廊。一头钻进这幽暗的“隧道”,我和友人饶有兴味地阅读莎老的族谱,仔细研究着他的遗产分配情况,念叨着富甲一方的他怎幺只给老婆留了一张床等等;还了解到因没有一纸大学文凭,他曾在伦敦备受歧视,又因非凡的戏剧才华被某剑桥毕业生因妒生恨地猛烈抨击(剑桥生抨击的原文还印在墙上,但我和同伴读了N遍还没彻底弄明白,盲目推断那必是刻薄恶劣之极的文字云云),忍不住感叹早在15××年就有学历歧视啊!

整个展厅的介绍非常细致丰富,从布展的画面上,可以看到莎士比亚时代的斯特拉福德的质朴风貌、他父母生活过的房屋、16世纪的戏剧表演和他小时候入读语法学校的情形,当然还有他不同时期的画像和着作。同时,还能了解到不少有趣的细节:他18岁结婚,娶的夫人却比他足足大了8岁;受到女王授勋表彰的当年,他儿子夭折,从此无人继承莎士比亚姓氏等,细细读来,简直是莎老的八卦大全。

不朽戏剧的翻天创意

在展厅中段,看到莎士比亚在伦敦构建的露天环球剧场模型时,我和同伴笑开了,因为我们一周前刚在泰晤士南岸的这家着名剧场里,畅快淋漓地观赏了精彩的《奥赛罗》。如今看到这个剧场模型,感到分外亲切。

介绍显示,17世纪时莎士比亚大多数作品都在环球剧场演出,但环球剧场在1613年演出“亨利八世”时被大火烧毁,重建的剧场设计、建筑方式、建材运用等,都力求与原貌保持一致。 剧场演出的莎士比亚剧都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风格,采取自然光线代替舞台灯,舞台布景相当简单无额外装饰,与观众席之间没有屏障,充分让观众与戏剧融合为一。

那个傍晚,我和同伴捏着早早花5镑买的站票,努力挪到舞台最前面,发现露天剧场的氛围真是轻松,大家在洒满月光的剧场中间乐呵呵站着,身边不少老外还手持啤酒,甚是享受。无论主角还是龙套,时不时会从我们身旁穿梭上下台,最后还能清晰地看到卖力出演的“奥赛罗”那满脸的汗水,以及敬业的女主角赤脚在地板上来回奔波并被“掐死”在床上后向我们展露的脏脚底。悲剧结束,没等观众从伤心的泪水中跳脱出来,“奥赛罗”就带着全体演员在极其欢快的现场音乐伴奏下,穿着古装跳起HIP-POP,全场掌声雷动。当时,我抬头看着星空满天,心想莎老对这种HIGH翻天的创意应该也会宽容一笑。

俗人莎士比亚

结束参观,从侧门走出明暗相间的展览厅,转身来到莎士比亚家的花园,眼前的景物显得分外生动。花园里种植着多种鲜花草木,据说每种草木都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提及的,因为这些都是从莎士比亚作品中“移植”过来的生命,虽不知真假,但也足够让人对这里的花花草草肃然起敬。

终于站在莎士比亚故居前,忍不住驻足片刻,深吸一口气,让心静下来。眼前是一栋古旧的二层小楼,看上去普通、陈旧,安静地排列在斯特拉福德镇的街边。

走进屋内,便进入了当年莎士比亚的生活世界。得知一楼的石板地和二楼的原木地板均是原物,让我感到有些诚惶诚恐:这可是走在莎士比亚走过的路上啊!屋里是16世纪的陈设,一楼是客厅和厨房,壁炉中的火依然殷红地燃烧着,面包、牛排和刀叉之类摆在餐桌上,造型都很逼真,咖啡壶和杯子带有几分粗粝,展窗里摆设着一些类似瓦砾的碎瓷片等残存旧物。

二楼是卧室和书房。在参观卧室的时候,忍不住向管理员请教为何家中那豪华的床看上去如此之短?对方很认真地驳斥了我们对古人可能长得比较矮小的猜想,解释说,主要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人在寒冷的天气易得哮喘等疾病,所以睡姿多为半躺(完全平躺的姿势,在当时人看来就是死者的姿势了),床就不需要很长。而且家里最漂亮的床总是摆在一楼的客厅温暖的壁炉旁供客人使用,以彰显主人的慷慨和富贵,而自己却睡在相对寒冷的二楼。我们纷纷做恍然大悟状,夸耀莎翁年代的人真有牺牲精神,一转身却和同伴忍不住摇着头用中文嘀咕:敢情英国人好面子的传统一点不逊色咱国人啊,宁愿把自己冻出病来也得把最好的床最温暖的房间给客人!

据说从18世纪开始,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就开始成为朝圣之所。如今,每年至少有五十万人来访。在无数的朝圣者中,有济慈、狄更斯、爱默生、哈代等知名人物。他们把自己的留言刻在玻璃或者黑色的石板上,展览馆的工作人员则把这些石块整齐地镶嵌在橱窗中。不过现在的游客不再有机会以这种方式留言,但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和地址写在留言簿上。在那本厚大的留言簿上,已经记载了无数人的名字。一向也没有“到此一游”留言的习惯,遂走过路过看过即可。

临了,还意外地发现这故居的维护翻新是由英国文豪狄更斯亲自出钱并筹款推动的。可见,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于是在走出莎翁老宅前,我从一堆印有各段莎士比亚经典语录的冰箱贴中翻到最“世俗”并让我心花怒放的一个,上书:“There is money. Spend it, spent it, spend more.”(这是金钱,花吧,花吧,尽情地花吧!)摘自鄙人万分不熟悉的莎老名着:《温莎的风流娘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