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美国的原油产量在2005年跌到谷底后,开始强烈地反弹。与此同时,能源消耗正在减少。比较谨慎的估算,美国的石油产量会继续增加,加拿大等“靠得住”的能源供应国大致足以解决美国的需求。中东对于美国而言,将不具有现在的能源战略意义

油价攀升,直冲历史纪录。能源战略又一次成为美国的核心政治议题。共和党的几位总统候选人都众口一词地对奥巴马兴师问罪。金里奇甚至还标出2.5美元一加仑的油价目标。然而,在这一片喧嚣中,许多分析家指出:美国其实正在走向能源独立,甚至成为石油产品的净出口国。

奥巴马直到最近还强调:美国消耗着世界20%的能源,却只有世界2%的原油储量。克林顿政府的能源部长、新墨西哥州长BillRichardson也指出,预计到2035年,美国和加拿大的原油生产可达每日1200万桶。这仅是美国目前原油消费的三分之二。不过,石油仅仅是能源的一端。美国目前和俄罗斯并驾齐驱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预计到2021年,美国将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有的学者更大胆。比如能源经济学家Phe Vedeger就声称,在未来十年内,美国将不需要进口原油,同时成为天然气出口国。

最近,《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都发表了长篇报道。前者记述了中国在全球能源业的投资。其中在北美的投资高达60亿美元,在中北亚为56亿美元,在南美48亿美元,在非洲22亿美元,在澳洲18亿美元,在欧洲12亿美元,在加勒比地区8.54亿美元,在中东仅1200万美元。《纽约时报》的报道,则详述了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美国能源业的强烈反弹。

美国本来就是一个能源大国。比如横跨得州和新墨西哥州的Permian盆地,在二战中曾被誉为盟军的加油站。我们不应该忘记,二战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能源大战,各国军队都高度机械化。日本偷袭珍珠港,也正是在能源绝望中的奋死一击。能源战略,不仅是各国经济安全之核心,也是军事战略的根本。可惜,经过80年的开采,像Permian盆地这样的油田已经枯竭。美国50年代大建高速公路体系,迅速走向汽车社会,从石油输出国转型为石油进口国。到了1970年前后,美国的国内石油产量达到巅峰,之后缓慢下降。而石油消费则不断攀升。1977年,美国46%的石油依赖于进口。这个比例到2005年达到了60%。

但是,在2005年以后,这个趋势发生了逆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州石油巨头Jim Henry所领导的技术革命。他的公司在Permian盆地浅层石油储量枯竭的情况下,大胆采用新技术向深层钻探,通过把几百万加仑的水注入石灰岩进行水力压裂,在岩层中创造断裂,使蕴含于其中的油气析出。这一方式,使许多过去无法开采的油气得以被利用。但问题是,当时的油价不过30美元一桶;这样开发出来的原油成本,比油价高了将近一倍,不具备市场价值。但是,油价很快扶摇直上,到2008年达到145美元一桶(汽油价格4.11美元一加仑)的历史纪录。这样的开采立即变得有利可图。

另外,布什从政前混迹于西部得州的石油界,切尼则是石油设备公司Halliburton的总裁。他们都属于石油界在华盛顿的代理人。布什上台后,马上由切尼领导能源战略,最终产生了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案》。这一法案不仅给了能源业数十亿美元的税收优惠,而且还阻止了环保署根据《安全饮水法》对水力压裂技术的规约。内政部则批准石油公司在数百万英亩的联邦土地上开采,而不必经过严格的环保审核。所以,美国的国内原油产量在2005年跌到谷底后,开始强烈的反弹。

与此同时,能源消耗正在减少。自2007年以来,美国的各种液体能源的消费降低了9%。其中汽油消费降低了6%-12%。这当然和经济衰退有关。但是,美国的GDP大体已经反弹到2007年的水平。这里肯定有许多长期的趋势在起作用。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人们开车越来越考虑能源费用和环保了。2002年,美国的新车销售中suv所占比例高达18%,到2010年则仅为7%。联邦的燃油效率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每加仑最低行驶里程的联邦标准,近年来已经延长了几次。目前,美国汽车平均每加仑的行驶里程仅为25英里,在发达国家中最低。欧盟已经达到45英里,日本则更高。目前,奥巴马政府正在敦促把这一标准提高到2025年的54.5英里。美国的新车销售每月大致125万辆。这大致意味着同样数量的耗油旧车、大车被替代。前所未见的袖珍型车的研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另外,美国的居住形态也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向城市和近郊集结,远郊衰落,通勤的公交使用率增加。所以,我们可以比较有信心地预测,美国的石油消费不会跟着经济反弹而大涨。

比较谨慎地估算,美国的石油产量会继续增加,到2022年石油进口比重降低到38%左右。加拿大等“靠得住”的能源供应国大致足以解决美国的需求。中东对于美国而言,将不具有现在的能源战略意义。

(作者系旅美学者,美国萨福克大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