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君

这是马航今年第二次没有终点的飞行。18日凌晨,当直播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紧急新闻发布会时,有的电视主播不止一次把MH17航班说成MH370。这无关职业能力,只因为MH370和MH17,及其所承载的数百条生命,走得同样悲惨、同样离奇。

格林尼治时间7月17日10时15分,一架马航波音777客机从荷兰阿姆斯特丹起飞,计划12个小时后,抵达马来西亚吉隆坡。然而,4个小时后,乌克兰空管部门与MH17失去联系;随后飞机被发现在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坠毁。这里距离俄乌边界仅50公里,联想到正在延烧的乌克兰危机,坠机事件随即引发世界瞩目。

事故现场惨烈的景象逐渐曝出——滚滚浓烟、飞机残骸、血肉模糊的尸体——各种猜测、质疑、谴责、阴谋论开始传遍世界。“这不是一场灾难,这是地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如此评价。

“航班在万米高空被导弹击落”的消息由国际文传电讯第一个发出。这一说法很快获得普遍证实,更多的细节被各大媒体披露。

是谁、用什幺武器打下来的飞机,黑匣子能说出什幺秘密,遇难者怎幺处理,愈演愈烈的乌克兰冲突会走向哪里,世界为什幺变得越来越不安全……298个无辜亡魂留下太多疑问。但靠近真相远不如发射导弹那样容易——舆论认为飞机很可能被防空武器“山毛榉”导弹系统(SA-11)击落。连日来,国际社会努力追索答案,相关国家至今各执一词。政治角力往往无关正义。

7月20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对CNN说,是俄罗斯提供了击落飞机的导弹。欧盟国家警告将会对俄罗斯实施进一步的经济制裁。同日,俄总统普京分别与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和德国领导人通电话,表示俄方愿为空难调查提供必要帮助,并强调在调查结束前应避免发表政治化声明。

“坠机时间很敏感,是乌克兰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冲突时期;地点更加敏感,在靠近俄乌边境的冲突区域。所以,这场悲剧不是简单的空难,很可能成为乌克兰危机的一个转折点,可能使危机外溢效应更加可怕,或者让相关国家在复杂博弈后,找到解决危机的妥协之路。”俄罗斯国家研究大学国际经济与外交学院的院长谢尔盖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

谁打下了飞机

“这不是事故,而是恐怖事件。”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最早为事件定性。而谁制造了恐怖事件,仍是此次悲剧最大谜团。

波罗申科18日凌晨在一份声明中说,“武装分子头目曾向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官员吹嘘他们击落了一架客机。”他强调,近日,乌克兰空军连续有安-26运输机和苏-25战斗机遭击落,所以不排除MH17也被击落。

波罗申科所说的“武装分子头目”是指一支反政府武装的指挥官伊戈尔·别兹列尔,绰号“魔鬼”。坠机发生当天,乌国家安全局公布了三段乌方破译的音频证据,显示别兹列尔正与“俄罗斯军队情报人员”打电话,其中提到“击落了一架飞机”“去现场拍了照片,那里冒起浓烟”等内容。

1965年生于克里米亚的别兹列尔,在苏联和俄罗斯军队中服役,并以空降兵身份参加过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之后加入俄情报机构,官至陆军中校。2002年别兹列尔获得乌克兰居留权,移居乌东部,但仍持有俄罗斯护照。因为参与针对乌克兰军人的袭击和暗杀行动,今年4月别兹列尔被乌政府通缉。

7月19日,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报道称,别兹列尔其实是俄罗斯间谍,很可能与MH17坠毁有关。

除音频证据外,乌克兰内政部长还公布了一段13秒的视频证据:一辆由柏油帆布覆盖的“山毛榉”导弹(即布克导弹)发射车,正经由一段乡间道路,驶向俄乌边境,车上依稀可见装载着白绿相间的导弹,“车上只有两枚导弹,比正常情况少了两枚。缺失导弹之一可能用于攻击客机。”内政部长阿瓦科夫说。

山毛榉M1和M1-2导弹,属于俄罗斯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具有在敌方电子干扰和火力拦截情况下,打击现代化、高机动能力战机和巡航导弹的能力。从定位目标到发射,仅需22秒,最大速度在每小时3000至4000公里,最大射高为22000米。

据悉,这辆导弹发射车是在经过卢甘斯克地区的小镇克拉斯诺顿时被乌方间谍发现的。视频真实性还无法得到证实,不过,半个多月前,俄新社报道说,乌东部反政府武装声称控制了一个空军基地,该基地配备了“山毛榉”导弹系统。

英国《每日邮报》也引用军事观察家观点说,是反政府民间武装把MH17航班误认为乌军方运输机而将其击落。报道说,事发当天,在坠毁地点附近,乌政府军一支军队被反政府武装三面夹击,难以突围;政府军试图通过伊尔-76运输机完成补给,当MH17飞过该区域时,一架伊尔-76就在其南边几公里处,由于两者在雷达中的回波相同,反政府武装就犯了致命错误。对此,乌克兰否认,说当时并没有军机在此飞行。

“如果乌克兰土地上有和平,如果不在东南部恢复作战行动,这一悲剧就不会发生”。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矛头也很清晰,“失事悲剧发生在乌克兰领空,乌克兰无疑对此承担责任”。

俄外长拉夫罗夫也坚决回击,“我们很久没有从基辅方面听到真话了。真正有能力击落客机的是乌政府军。”俄国防部还表示,前一天,在坠机地点附近,俄军方检测到乌军导弹雷达系统和其防空导弹系统有过数次数据交换;配备有防空导弹系统的乌克兰军队当时驻扎在客机坠毁区域,乌空军战斗机也经常出现在顿涅茨克州上空,“而我们的防空武器在马航客机坠毁地区没有投入使用,俄军机在与乌相邻的俄边境地区没有执行飞行。”

顿涅茨克州民间武装也否认与事件有关联。“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安全委员会”成员卡夫塔拉泽说,民间武装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射程仅能打到3000米至4000米高空,远低于客机当时的飞行高度,“马航客机是乌克兰政府军击落的”。

乌克兰的另一个举动也引起舆论猜测。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称,MH17起飞前,曾向乌克兰空管部门提出要求,希望将飞行高度设定在35000英尺,大约10668米的安全高度,但遭到拒绝,乌方规定的高度是10058米,只比乌政府东部禁飞区9754米的高度高出300米。

《纽约时报》则指出,俄罗斯也有异常之举。在客机坠毁前几小时,关闭了靠近俄乌边境的四条航路,其中就有与MH17航路相连接的后续航路。

对这些猜测,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指责说纯属“胡说八道”。

就在俄乌争论不休之际,华盛顿选择站在乌克兰一边。

“客机在亲俄分离主义分子控制地区被发射的地空导弹所击落。这不是该区域第一次发生飞机被击落事件。过去几周,俄罗斯支持的武装分子还击落了乌克兰的运输机和直升机。”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就空难事故发表讲话时说。但同时表示,现在推测幕后主使还“为时过早”,美方需要搜集更多信息才能判定是哪些人员发动了袭击。

“SA-11导弹系统十分复杂,很难相信没有俄罗斯的帮助,他们(乌克兰反政府武装)会知道如何使用它。”美国国防部发言人约翰·柯比也不愿对MH17坠机事件做任何猜测,但他多次提及俄罗斯与这起事件的关联。

20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接受CNN采访时言之凿凿:证据显示,MH17航班是被俄罗斯提供的导弹击中的。克里表示,华盛顿获悉俄罗斯在上个月为乌地方武装提供武器,包括150辆装甲运兵车、坦克和火箭发射器,“我们截获俄罗斯把SA-11导弹运给反叛组织的对话。非常清楚,俄罗斯提供了击落MH17的武器。”

同日出版的《纽约邮报》援引乌克兰反间谍活动主任维达利·奈达的话报道称,确凿证据表明是俄罗斯通过军事操作击落了航班:击落客机的导弹系统在17日凌晨1时开始被运往乌克兰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区域;大约9时,导弹系统在T-72坦克护卫下,越过俄罗斯边境Sukhodolsk村,抵达乌克兰顿涅茨克市。

达利·奈达展示了导弹发射器被运入该区域的照片。后来,导弹被运往距顿涅茨克75英里的Pervomaysk村;直到16时10分这个致命时间,一名俄罗斯操作员通知代号为“旷工”的武装人员,高空出现一架飞机,随后,“旷工”下达击落命令。

这与两天前乌克兰政府公布的“音频证据”相符。

谁能最终打开黑匣子

MH17航线为何会选择炮火纷飞的交战区?

3个月前,2014年4月,美国联邦航空局就发布针对乌克兰境内地区的特别通知,禁止美国客机飞跃克里米亚、黑海和亚速海地区上空。同月,国际民航组织也发布相关警告。

在从雷达消失前,MH17没有发出任何遇险信号。“这条飞行路线是获得许可的,我们飞了很多年,是欧洲飞亚洲的常规航线,是安全的。前一天,还有55架飞机经此飞行。”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廖中莱对媒体说,他一脸疲惫。

但根据路透社公布的航迹图,失事之际,飞机航行路线偏北了500公里,更靠近乌克兰政府军与寻求独立的民间武装激战正酣的区域。

对于航线微调,马航没有给出解释。英国《每日邮报》认为,马航经营状况不佳,MH17航线调整可能是为了节省燃油。这一说法被马航否认。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则报道说,为了躲开恶劣天气,所以马航偏北飞行。

“问题不是出在空中,而是在地面。”英国《每日邮报》提醒说。

找到黑匣子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7月20日,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在社交网站推特上写道,“黑匣子:送到了顿涅茨克。” 一天前,乌克兰未认可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总理”博罗代承诺,如果找到黑匣子,准备转交给国际组织专家,“肯定不是给乌克兰,黑匣子只可交给国际民航组织的专家。” 此前,关于黑匣子的下落,媒体援引各当事方表态,曾先后做出“混乱矛盾”的报道。

“我认为黑匣子是关键证据。当然即便事实摆在哪里,政治家们也能做出截然相反的解读,但找到黑匣子应该是解开MH17坠落诸多谜团的第一步。”俄罗斯国家研究大学国际经济与外交学院的院长谢尔盖说。

按照相关航空法律规定和以往判例,如果客机因军事行动坠毁,则应由坠毁地点所在国政府主导调查。乌政府总理亚采纽克也宣布启动独立调查,呼吁其他国家组建国际调查组。但由于MH17坠毁地点在反政府武装控制区域,乌克兰政府主导调查可行性不高。

国际飞行安全会专家肯尼斯·奎因建议,考虑事发地区现状和政治倾向,调查组应该有多国主导,而非一国。而《纽约时报》给出另一种思路:如果乌克兰政府和反政府武装争执不下,乌方可以把调查主导权转交给飞机登记国马来西亚或波音777的制造国美国。

黑匣子能讲出真相吗?航空专家说,除非它严重受损,许多国家都有技术能力从中找回关键数据。

而乌克兰政府担心,如果民间武装得到黑匣子,可能会破坏掉,消灭证据。曾在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工作过的伊莲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与以往空难不同,MH17黑匣子的发现和解密,包含着复杂的政治斗争因素,“不知道未来几周,谁能最终打开黑匣子,完整下载数据,并作出公正说明。”

马航坠机在“关键节点”

7月18日,纽约联合国总部,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呼吁尽快查明空难真相。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卢旺达常驻联合国代表加萨纳在会议开始前向媒体宣读声明说,安理会呼吁根据国际民航准则对马航空难进行全面、彻底、独立的国际调查,并追究相关责任。各方需要立即为调查者提供进入空难现场的通道,以迅速确定空难原因。

为遇难者默哀后,会场陷入几方唇枪舌战的战场——

乌克兰常驻联合国代表谢尔盖耶夫说,“从恐怖分子及头目的雷达拦截图像,和当地居民提供的影像、录音等证据来看,确认恐怖分子至少拥有两套SA-11,而这些来自俄罗斯。”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针锋相对,“乌克兰民航局为什幺没有提前预警?”“国际法要求各个国家及时关闭危险空域,我们要对灾难本身进行调查,更应该调查乌克兰航空局是否履行义务。”此前,俄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普斯科夫表示,俄方多次提出在乌冲突地区设禁飞走廊,但遭到乌政府忽视。

作为第三方,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矛头指向也很明确:俄罗斯。

分析人士认为,在国际调查结果出来前,美澳的特定表态有玄妙之处:空难发生在乌克兰东部局势的“关键节点”上。

7月16日,恰在坠机前一天,美国4月以来首次宣布对俄新追加的制裁措施。分析人士认为,这些措施主要针对俄国防企业和银行,将对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对此,普京表示“制裁将使俄美关系陷入绝境”。

也在16日,乌克兰总统办公厅副主任恰雷透露,乌方正在研究与俄罗斯断交的可能性。这一天,乌克兰政府军与民间武装继续在东部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多地展开激战。据乌方消息,政府军当天遭遇14次进攻,11名士兵阵亡。

就在乌东部局势到了接近摊牌的时刻,马航坠机事件发生了,“形势就更加复杂化。还不知道幕后黑手是谁,但坠机无疑与乌克兰危机直接相关。如今,各方都会用坠机事件大做文章,攻击对方,争取国际同情。乌克兰危机这个窗口仍严重溃烂。”法新社评论说。

7月20日,路透社援引不愿公开姓名的联合国外交官为消息源报道说,澳大利亚19日晚向安理会其他成员散发决议草案,要求各国和地区各行为方,就国际调查马航坠机事件充分合作,包括“立即进入坠毁现场”,乌克兰民间武装应避免任何可能破坏现场完整性的行为,确保调查人员“安全、完全且不受限制”地出入等。

草案还要求以“最严厉言辞”谴责“击落”航班行径。这意味着,澳大利亚要求安理会给坠机事件定性,确认“导弹袭击”。

“我们很困惑。在国际调查尚未开始时,有的国家就发布关于空难原因的各种说法,对调查施压。”俄罗斯外交部说。

如果支持决议草案的国家不修改“击落”等措辞,强行推动表决,俄罗斯可能行使否决权,无益于国际调查的开展和事件善后处理。

“不要成为百年前的萨拉热窝”

“乌克兰,不要成为百年前的萨拉热窝。”这是美国《商业周刊》发出的警告。

1914年,发生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一战导火索。百年后的乌克兰,同样处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之间,同样成为国际矛盾聚焦点,火药桶的外溢效应正在显现。

乌克兰危机打乱了国际秩序。

就在坠机事件发生的17日,普京结束为期六天的拉美之行,这是他近年来罕见的对拉美国家进行的集中访问。有评论认为,正是日益严重的乌克兰危机让普京改变台风,寻求新的外交支持。

普京拉美之行第一站是美国的老对手古巴。“我们决定承担古巴对苏联350亿美元债务。”普京在哈瓦那送出大礼包后,换来了“重返洛尔德斯监听站”的回馈。

位于哈瓦那南郊的洛尔德斯监听站,1976年投入使用,2001年关闭,巅峰时有3000工作人员。“苏联关于美国的战略情报有75%来自洛尔德斯监听站。”劳尔·卡斯特罗曾这样炫耀。如今,普京要重新打开监听站的开关。

此举被《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称为“后冷战时期大国边缘政策第一个实例”。

乌克兰危机的外溢效应远不止于此案。

坠机发生后,7月1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表态说,事态发展严重了,政治途径解决乌克兰冲突存在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天后,德国政府发表声明,说默克尔已与普京通电话,同意由国际民航组织成立独立调查小组;默克尔希望普京运用影响力,推动乌克兰实现停火。

在呼吁俄罗斯发挥作用的同时,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盟友对美国没有集中精力解决乌克兰危机表示不满。但在美国前驻乌克兰大使史蒂文·皮弗看来,虽然奥巴马提出重心转向亚洲,但实际上,乌克兰危机占据美国外交会谈的几乎所有话题,它扰乱了美国外交政策,让美国被迫调整重点,奥巴马外交理论的基石也由此遭到质疑。

在谢尔盖看来,坠机事件使得乌克兰内战的局面更加复杂,“大国介入解决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只是把它作为缠斗工具。政府军虽宣布占据战略主动,但与反政府武装的力量对比没有实质性变化。对坠机事件最终的责任认定,将影响当地时局的发展。”

也有观点认为,坠机事件可能会成为乌克兰危机转折点,“俄罗斯还是有影响乌克兰局势发展的一些手段和措施,但西方也需要从地缘政治危险性角度出发,不应该让乌克兰地区形势越来越复杂。火扇得越来越大。”

遗体的处理再次引发相互指责

据俄新社报道,7月20日,载有空难196名遇难者遗体的火车,在民间武装监督下,驶离距空难现场不远的乌克兰托列兹市,前往顿涅茨克。火车离站前,身处空难现场的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安组织)代表检查了载运遗体的5节冷藏车厢。当天,乌克兰副总理格罗伊斯曼表示,政府和东部民间武装已就遇难者遗体转运达成初步协议。

也有消息说,莫斯科时间21日凌晨,载有247具遗体的火车要开出顿涅斯克达列兹火车站,前往东北部另一个城市哈尔科夫。亲俄组织也正在这里推动“独立”。

“遗体的去向,引起关注”,这是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的标题。

过去两天里,有当地媒体报道,一些遗体在烈日照晒下出现腐烂迹象。欧安组织乌克兰特派使团发言人迈克尔·博丘尔丘20日确认,他们在托列兹火车站看到装有遗体的车厢,气味已“令人难以忍受”。

美联社说,相关报道已引发“世界范围愤怒”,尤其在遇难人数最多的荷兰。荷兰首相马克·吕特表示,遗体受到粗暴对待,令荷兰“狂怒”。为此,他与俄总统进行了“非常激烈”的电话交谈。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也加入西方对普京的批判大合唱,他寻求尽快运回28名澳籍遇难者的遗体,称坠机现场已处于“完全混乱”,俄罗斯“难逃干系”。

对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总理”博罗代抱怨说,空难区域情况复杂,很多遇难者遗体在居民住宅区,当地人要求处理。可按照专家说法,遗体和飞机残骸在国际调查人员开始工作前应保持原封不动。

他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表示,他们愿意将遇难者遗体归还给家属,但相关专家仍需要检查检查,“这是国际惯例……而且,如果将遗体交给他们(乌克兰政府),他们会大做文章,抹黑是我们击落了飞机。”

7月18日,一支由欧安组织派出调查小组,在获得反政府武装许可后,来到坠机现场;在监督下,对部分现场进行调查,时间限定为75分钟。

“一番争分夺秒后,他们又被反政府武装很不客气地请了出去。”一些西方媒体报道说,19日,调查人员再度获准进入,但行动同样受限,“我们是手无寸铁的平民,没法与武器持有者展开争辩,所以必须小心翼翼。”

美国务院指责民间武装限制调查行动,这是“公开侮辱了所有失去挚爱的人,冒犯了死者所应有的尊严”。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欧安组织乌克兰特派使团发言人迈克尔·博丘尔基夫接受莫斯科“回声”广播电台采访表示,14名观察员连续三天在现场工作。“我们在现场看到大量残骸,还有许多乘客的私人物品,它们没有被转移,而是得到保护。”

横尸田野的冤魂,并没能驱散乌克兰的战火。7月19日,乌政府军和民间武装再次在卢甘斯克激烈交火,争夺要地。当地人说,民间武装从各个方向发射炮弹,每分钟至少能听到一两次迫击炮弹爆炸的声音。

几个月前,在基辅广场上抗议的乌克兰人肯定不会想到,整个国家将一步步滑向内战,也难以预料这场危机会引发大国间的激烈博弈。危机让乌克兰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而更为惨烈的马航坠机事件提醒人们,如果各方不能用理性和智慧及时化解僵局,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地缘政治恶果。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就警告说,“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第三次巴尔干战争,后来才变成了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