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华

历经十几年曲折坎坷,基因医疗终于在中国获准落地。

6月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国家食药监局)批准了BGISEQ-1000基因测序仪、BGISEQ-100基因测序仪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联合探针锚定连接测序法)、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医疗器械注册。

这是国家食药监局首次批准注册的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并由此拉开中国基因医疗从试验全面走向临床的序幕。

遗传病大国的抉择

由于宗教等因素,人类基因研究一直在西方备受争议。

直到今年初,美国国家科学院才发布一项评估报告建议,大多数情况下,美国人类基因转移研究不再需要接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咨询委员会的额外审查。目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咨询委员会还在考虑这一建议的可行性。

在中国,由于出生缺陷疾病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开展基因研究则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据卫生部门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婴儿人数约在90万例,约占全体新生儿的5.6%,其中出生时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就有25万例,其中以遗传性耳聋发病率最高,近年来还呈现上升态势。

应对唐氏综合征等出生缺陷疾病,国内当前传统的检查方法,主要通过血清学筛查,发现高危后,再做羊水穿刺进行诊断。但是,由于传统筛查技术准确率低,事实上平均100个血清学筛查高危的孕妇穿刺验证,其实只有1个是真正的唐氏儿,其余99个孕妇进行了不必要的穿刺,并承担着0.5%的流产风险和0.5%的致畸风险。

此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两款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能够通过抽取孕妇少量外周血液的无创产前诊断,即可筛查出来诸如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等数十种因先天基因缺陷导致的疾病。

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圳市人民医院从2009年引入基因无创产前检测,并累计了对1241例孕妇的外周血的分析经验。深圳市人民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任任景慧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目前该医院已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无创产前检测,最大限度降低出生缺陷率。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国家之一。

目前,华大基因及贝瑞和康两家公司基本占据这一领域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已积累了近3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此次国家食药监局批准的两种测试仪及试剂,均由总部位于深圳的一家民营机构——华大基因所研制。

华大医学产前业务负责人赵立见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通过国际合作,目前人们认识到,近7000种单基因病的全部治病基因有望在2020年前研究清楚。最近三五年内,将现行启动针对多糖病、鱼鳞病、地中海贫血等遗传疾病的防控。

监管政策“进化”

就在五个月前,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基因检测,还一度被相关部门叫停。

今年2月份,国家食药监局、国家卫计委曾联合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测序。2009年前后,随着一批进口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设备进口到国内,并率先为服务高端人群的外资医疗机构所采用,当时相关部门的监管触角尚未触及该领域。

随后,相当一部分国内民资医院也开始跟进,整个市场基本处于无行业标准、无监管的局面,最终引致相关部门全面叫停。

两局委颁布“叫停令”时,也为基因检测留了一条后门:目前国内使用的基因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放眼全球,依靠高通量测序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和以高性能计算机为主题的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所形成的基因组科学,是世界各国在生物产业竞争中争相发展的重点领域。其中,遗传病及癌症等基因突变诊断,已成为医疗卫生诊断的科学前沿。

最初,中国的卫生监管部门并没有立即适应这一全球的最新趋势。而美国则在二十多年前就为类似研究开辟了一条特别通道。

1988年,美国专门建立了CLIA制度,用以管理近24万家第三方临床实验机构的操作规范,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但是,美国不规定实验方法的临床可用性、适用性。这项制度保证了一些处于科技最前沿的医药发明,可以暂时先不通过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许可,先进行小范围的临床试验,从而帮助美国确立了在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但中国目前并无类似美国这样的CLIA制度,为此,今年2月,国家食药监管总局也为基因检测开辟了一条特别绿色通道,制订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以鼓励医疗器械的研究与创新,促进医疗器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按惯例,医药卫生等相关部门在确立对某一领域确立监管时,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评价体系。一般这项工作都是交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完成,该研究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直属事业单位,也是国家检验药品生物制品质量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

一位参与基因测序仪及试剂标准制订的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先后找到十多种基因测序及试剂,对200多种来自动植物人类的基因样品进行长时间的重复检测,最终确立了基因测序仪的参考标准系数。

6月30日,国家食药监局在为两款基因测序仪及试剂颁发许可证的同时,在官网发布了一条新闻:“总局高度关注基因测序诊断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加强服务,在相关产品注册工作中精心组织、加强协作、严格审评,在确保产品安全、有效前提下,保证了工作的进度。同时,还组织相关技术部门研制完成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相关国家参考品,填补了国际空白。”

前述参与标准制订的业内专家表示,为一两款产品的审批而专门刊发新闻,这在国家食药监局的历史上非常少见,也从侧面看出监管当局对于这一革命性医疗技术的重视。据悉,这也是全球首个关于基因测序仪器及其试剂的国家标准,为未来中国参与制定相关全球标注打下了基础。

尽管在2013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务院已把国家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但目前,在医疗器械监管方面,国家食药监局与卫计委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职权重叠。因此,业内人士预计,针对基因检测仪方面,卫计委方面未来有可能还会出台一个新的标准。

中国如何弯道超车

尽管中国在基因测试临床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就整个基因医疗总体研发上仍然落后于美国。

目前国际上有关基因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上游基因测序仪研发制造、中游基因检测服务、下游医疗临床应用,其中,最为核心的仍然是上游研发制造,目前主要为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等少数几家美国公司所掌握。而中下游测序、临床医疗也仅在为数不多的国家展开。

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中国本土基因公司斥巨资从美国进口设备,形成了全球第一的基因测序产能。今年,针对一例人体基因组完整的测序工作,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而成本在美国不到5000美元,在中国则在更低。

截至今年初,全球前十大基因测序公司中,中国占了三家。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中国在基因测序仪器和试剂上的投入超过了20亿元。

但是,庞大的产能无法掩饰中国核心竞争力缺失的短板。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研究机构并无能力独立生产基因测序仪,这一市场基本为美国几家大公司所垄断。这好比研发计算机却始终无法突破芯片的核心技术。

2013年美国Illumina以5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其后是Life Technologies占38%,Roche占8%。Illumina的基因检测设备,在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市场都处于主导地位,每台机器的价格都是数十万美元以上。

这种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直到2012年初11月华大基因收购美国测序仪研发公司Complete Genomics (CG) 才得以改变。通过并购CG,华大基因获得了基因测序仪上游开发技术。这也为中国基因医疗企业以后进入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随着国家食药监局的批文生效,按照我国每年的新生儿数量约1600万,按无创产前筛查10%的市场渗透率,3000元/人次计算,目前整个合法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市场空间约48亿元。

前述参与基因测序仪及试剂标准制订的专家表示,如何在Illumina等外资公司获准进入中国基因检测服务之前,运用好这个时间差,不仅需要加强上游研发能力,并确保进一步下游检测服务市场的领导地位,还需要把基因检测从产前无创向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等更广泛的领域扩展,否则等外资狼来了之后,本土龙头基因企业将面临巨大生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