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楠

2018年12月18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刚好距离1978年12月18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向“富起来”转变的关键时间节点,整整过去了40年的时间。

40年前的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40年后的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时提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变革,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如今已经走过了40年的时间,而贯穿于其中不变的宗旨,就是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这几乎成为了每个自我个体以及社会各界共同的奋斗目标——个体通过自我努力,让美好生活照进个人现实;社会各界通过责任担当,让和谐共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美好生活,当属于每一个为之奋斗过或正在奋斗的人。

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回望40年多前的生活,对于很多出生于40、50年代的人而言,那段记忆至今仍然是充满饥饿感的。

在当代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中,对当时生活的匮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

小说描述的细节或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在当时,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却是普遍现象。

在贫穷中渴望改变的人们,终于在1978年12月18日等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出现,让所有蠢蠢欲动的人们,第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潮头之上。

这其中就包括自幼家贫,17岁前未穿过鞋、18岁之前从未穿过新衣服的顺德北滘人杨国强。

出生于1955年的杨国强,与那个年代国家普遍处于贫穷时期人们的状况一样,从小吃过不少苦的他,锄过田犁过地,也放过牛挨过饿,在读高中时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差点辍学,走上社会后,成为了一名泥瓦匠。

或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是穷则思变的形势所迫,杨国强的好强为他自己赢得了在建筑公司的快速晋升,并完成了从泥瓦匠到包工头身份的强势转变。

据当时创业伙伴的介绍,当包工头的日子里,杨国强没日没夜地跑工程,四处询问人家给不给他工程做。生活之艰难,一点不比瓦匠强,有时候很长时间不开工,时常有饿肚皮的日子,朝不保夕的,很没安全感。

但这种现象,很快随着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而消失了。

受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当时沿海开放的几个城市,出现了一股房地产投资和开发的狂潮。据数据显示,那一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与1991年同比增加117%。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的杨国强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了自己的房地产创业之路。

首先是在企业改制中与多名同乡合资将北滘建筑工程公司买下,成为大股东,开始私营化运作。继而以开辟大片荒地为主开始进军房地产,成立碧桂园品牌,并迅速启动了扩张战略。

正在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国华学子。

从顺德碧桂园到广州碧桂园、华南碧桂园,再到碧桂园凤凰城等大型居住社区,碧桂园一路开启大规模拿地模式,到1999年碧桂园每年的销售总值已超过25亿元。

然而,创业的路程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创业初期,杨国强就曾遭受过毁灭性的打击。

当年以低价买下了顺德碧江及桂山交界大片荒地的杨国强,兴建了4000套别墅和洋房,并以“碧桂园”命名,开始正式进军房地产。但1993年的宏观调控让那一轮的房地产热迅速烟消云散。碧桂园4000套房只卖出了3套,几成烂尾楼。

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时他没有选择退缩,并最终挺了过来。

他说:“舍得、舍得,舍在前,得在后。得不到钱,得到经验,也是财富,而且是更大的财富。我就是这个过程,锻炼了自己,慢慢能够做更高、更大的事情。”

这是一个只有高中学历,26岁前还在放牛种田搬砖打工,37年后却打造了一个房地产帝国的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这也是从泥瓦工起家,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用30年时间从身无分文到身家过千亿,“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美好生活的创业者杨国强。

美好生活的接力跑

如果说杨国强的成功,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和自我实干精神的坚持,那幺作为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安居”问题的解决,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开放和民营企业的崛起。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住房制度是福利分房制度,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住房是租赁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已的住房,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被困于“安居”问题上停滞不前。

从1988年宪法修改,提出“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到90年代后期,房地产、钢铁、水泥、化工、装饰材料等行业中开始出现了众多民营企业身影,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才开始了真正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大批的房地产开发商。

虽然人们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商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民不断提升的“安居”要求。

作为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安居”要求的地产商其中的一员,杨国强则将自己的主要业务精力放在了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建筑体系创新和物业服务上,从打造自我“美好生活”的层面,向“为他人打造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转变。

以推动城镇化进程为例。

在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进程中,虽然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据《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城镇化要圈地扩容,必然要盖楼建房;虽然它并不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全部,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身体力行者,碧桂园截至目前已经在三四线城市实施打造了超过2000个高品质项目,为超过1000个城镇带来现代化的城市面貌,满足了当地人民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末,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1.7亿人增长至近8.1亿人,城镇化率为58.52%,比1978年末提高40.6个百分点。正如2018年12月10日,杨国强在碧桂园集团经营会上所言,“城镇化之路不可阻挡”,提升新城镇居民的安居环境,为老百姓建“又好又便宜”的房子,仍将成为碧桂园的主要业务内容。

而在建筑体系创新方面,为了实现建筑手段工业化,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质量安全事故发生,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缩短交房周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探索,2016年碧桂园SSGF高质量建造体系应运而生。

SSGF以装配、现浇、机电、内装等工业化为基础,并对分级标准化设计、零变更集成深化、全过程有序施工、现场一体化装修、移动信息化管理、人工智能化应用等技术及管理进行系统集成,大幅度减少了渗漏、开裂、空鼓等痛点,截至7月底,碧桂园已为300万业主提供了较好的安居住所。

不过,除了“居有定所”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应还包括依附在定所上的服务。

自1992年,碧桂园集团项目开始提供物业服务以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一支超1.8万人的专业管理服务团队,服务着碧桂园的所有住户,大到物业维修,小到生活琐事,无不在他们的服务范围之内。

据家住佛山碧桂花城的业主张女士回忆,“今年台风天的时候,因为周边路段市政围蔽施工,出现了大面积的道路积水,车子开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就熄火了,是小区的两个保安,帮着把车子推开的。平时物业对于每栋楼的住户还配有管家服务,还挺贴心的。”

如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不再仅仅是杨国强自己的事情,为业主打造美好生活,是企业不变的发展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对于杨国强和碧桂园集团而言,打造自我、企业、业主等全链条的“美好生活”,也是一场接力跑,要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跑下去,最终打造一个美好生活的大平台。

“要看见他们背后的翅膀”

1977年10月,全国570余万名不同年龄、出身的求学者走进高考考场。

这一年,高考制度的恢复,震动了整个教育界,牵动着亿万家庭,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四十余年间,因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革,可是教育对于人生的重大影响,却从未改变过。

当年因为贫穷而差点从高中辍学的杨国强,依靠政府的助学金才读完了高中,但是由于当时高考制度尚未恢复,杨国强没有了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他的人生中打下了最深的烙印,也让他对于知识的力量建立起了超乎常人的信仰。

因为深信“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拥有知识方可改写一个人乃至国家的命运”“要看见他们(贫困孩子们)背后的翅膀”,杨国强将教育扶持、捐赠等作为碧桂园集团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打造美好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4月21日,只有几百万身家的杨国强走进《羊城晚报》社, 当场拿出100万元的支票捐资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那个时候,他创办的碧桂园不过是顺德的一个小型企业。

从1997年开始,杨国强不管生意如何,每年都有100万元准时汇入“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的账户里,这项支出从未间断,2006年开始又增加到200万元。截至目前,已有9664名贫困优秀学子获得“仲明大学生助学金”资助。

2002年,杨国强还创办了国内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国华纪念中学,面向全国招收家庭生活贫困学生。迄今国华纪念中学已招收2924名来自全国各地品学兼优的贫困初中毕业生,并负担了他们在校的所有费用,还资助他们继续完成了大学、硕士、博士的所有学业。

后来成立了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的杨国强,还创办了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和国良职业培训学校,用于招收贫困学子和来自贫困家庭的退役士兵,让他们能在受训后拥有一技之长,顺利进入社会。

面向学生的资助,“回报”有时来得很快。

2018年10月22日,作为主要捐赠人,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的杨国强参加捐赠清华大学暨“国强楼”奠基仪式时,3名清华的学生代表带着亲手制作的清华大学二校门的模型,走到杨国强身边表达感恩和敬意,他们叫杨国强为“杨叔叔”。

杨国强很快认出了他们,并说,“谢谢孩子们,你们都是我自己的孩子。你们从国华纪念中学毕业,现在能在清华大学读书,我真是太开心了!”

杨国强的开心,来源于付出的值得,可以预见的是这群孩子在顺利地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后,未来能拥有一个可期的美好生活。

除了直接面向学生的资助外,杨国强和碧桂园集团还一直支持各大高校的科研与建设,自2007年起多次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十多所高校捐赠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并奖励贫困或作出优秀贡献的师生。

不久前,碧桂园旗下博智林机器人又向香港科技大学捐赠2亿港元,支持港科大深化人才培育及研究创新工作。

做好企业公民

对社会美好生活的打造,除了对教育的投入外,还应积极参与社会的重大议题,在更广阔的社会平台,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但是“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脱贫工作正在进入攻坚战时期,要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共同奋斗。

回溯碧桂园集团的扶贫公益事业,已有二十余载,2018年更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战略号召,将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等包括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内的13个贫困县进行了结对帮扶,通过旧村/危房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而作为产业扶持最大的特色——“造血式”扶贫苗木基地,已成为碧桂园在践行精准扶贫的企业社会责任时最主要的抓手。

采用“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扶贫理念,碧桂园派驻技术人员,免费对村民进行培训,按市场价提供种苗,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作为发展平台,村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苗木栽培达到一定条件后,由碧桂园按市场价或保护价负责收购。因苗木成本较大,碧桂园为农户先行垫付50%~90% 的种苗款,农户卖了之后再还本,赚的钱归农户,还本后发展下一批苗木时可以再借。

第一个实施扶贫苗木基地的广东英德的树山村,就是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共销售苗木126批次,产出已超过2300万元,村民实际获益1200多万元,农户户均增收约7万元,一举从一个污水横流的小村庄,变成了干净卫生的小别墅山庄。

树山村扶贫项目的成功推进,使得碧桂园整村扶贫、产业扶贫的系统思路得到了很好的检验。这一模式也被移植到了更为广大的贫困区域:广东韶关营盘村的番薯合作社、广东潮州黄正村的茶叶园、广西田阳县央律村桂花、红继木基地等等,覆盖粤桂川三个省区。

截至2018年9月底,碧桂园已帮助32.5万人落实了脱贫方案,帮扶措施惠及7.4万人,2.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杨国强深有感受。

他说,“人生有两种道路:一种是走过一道红地毯,两旁布满鲜花,给你一盏阿拉丁神灯,要什幺有什幺,这不好玩的。(一种是)越过河流、爬过高山之后在山顶乘凉,幸福感才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