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燧锋

随着市场经济的普及深入和全球化的势不可挡,社会日趋呈现主体多元和价值多元的趋势,信息制造和传播也日趋便捷与多元化。现代社会短短几年的信息增长比此前的整个人类历史进程都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爆发式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这个时代具有数据量大、输入和处理速度快、数据多样性强、价值密度低等特点。面对它们,创新能力强、应变速度快的商业领域已经开发出不少关于处理大数据的应用,为企业决策提供了良好的指引。美剧《纸牌屋》的热播堪称大数据应用的典范,该剧出品方从3000万观众的相关数据中总结收视习惯,根据对用户喜好的精准分析进行创作,迎合观众,一路提升收视率,获得了巨大成功。

但大数据同样带来麻烦,因为海量数据中包含大量的无关或次要信息,增加了决策的难度和成本,常使决策者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特别是各国政府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更为庞大、混杂且增长迅速、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并存的数据和情报信息,明显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技术更新,无法及时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和享受大数据提供的技术红利。2015年11月法国、2016年3月比利时发生恐袭事件前,相关机构已获知情报线索,但面对海量的信息无法及时甄别筛选出有效情报,未能阻止灾难的发生。2015年上半年韩国政府对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疫情的应对不力,暴露了该国医疗、警察、海关等部门固守部门藩篱、无法及时共享数据、缺乏统筹协作的弊端。政府部门在技术和制度创新方面往往滞后于市场和社会发展,这是由官僚体系的封闭和保守性决定的。

在大数据时代纷至沓来的挑战下,各种突发事件要求政府必须尽早提升自身的情报处理和高效决策能力。我国正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来在美国硅谷大红大紫的“视眼石”(Palantir)公司与美国政府机构在处理大数据和情报分析方面的合作与互动能够为我们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提供参考示例。

“视眼石”公司的名字来自电影《指环王》里的一个道具,它帮助剧中人物和身边的石头建立感知“联系”,从而看到附近的图像。这个名字非常契合该公司的主要业务——帮助用户发现大数据背后的关键联系,找出复杂问题的答案。

2004年,美国中情局旗下的风险投资公司In-Q-Tel投资200万美元创立了“视眼石”公司,创始人包括硅谷最着名的创业者兼投资人之一皮特·泰尔(Peter Thiel)与阿历克斯·卡普(Alex Karp)等人,顾问团包括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中情局两任前局长乔治·特尼特、戴维·彼得雷乌斯等人,赖斯将作“视眼石”称作国家安全机构的“宠儿”。

“视眼石”创始人皮特·泰尔曾经与埃隆·马斯克(特斯拉、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CEO)一起创立“贝宝”(PayPal)公司,并先后投资“脸书”(Facebook)、“阿斯亚纳”(Asana)、“领英”(LinkedIn)等美国一流科技公司,具有非常耀眼的创业和投资经历。阿历克斯·卡普的经历也非常复杂,曾师从大哲学家哈贝马斯拿到博士学位,后成为着名的投资人。他们创立“视眼石”,是有感于美国情报机构在9.11事件中表现糟糕,反恐变成政府最急切的需求之一,萌生了利用前沿科技软件“在保障民众自由度的前提下打击恐怖主义”的想法。

中情局最看重的是“视眼石”团队解读数据的能力。公司成立十年后,就成长为继“乌伯”(Uber)、“空中食宿”(Airbnb)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创业公司,市值高达200亿美元。

公司成立最初几年,主要客户是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国防部及警察局等美国情报和军事机构,后来业务逐步扩大到疾控中心、食品药品监管局、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其他政府机构。公司成立以来,自称“没有公关,没有销售,没有营销”,只倚重技术人员和口口相传业务推广方式。近年,公司业务扩大到银行、保险、制药、医疗等领域,并在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中东、非洲、新加坡等地开设办事处。2010年,某加拿大安全公司宣称使用“视眼石”技术抵御网络间谍。随着这家公司国际业务的不断拓展,美国先进数据情报分析的触角也加速向全球延伸,对美国情报界在全球的战略布局发挥着重要作用。

皮特·泰尔在他的畅销书《从0到1》中曾谈及“视眼石”公司的技术溯源和理念。泰尔在创立“贝宝”之初,曾面临严重的诈骗和洗钱挑战,为此他们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欺诈技术,核心是避免单纯依赖技术手段或专业人员,而是通过人机智能化交互,由软件程序筛选出有嫌疑的欺诈交易,然后上传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审核。泰尔在创立“贝宝”时积累的经验,为“视眼石”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视眼石”的核心理念是利用“人脑+机器”的超级系统分析复杂问题,整合人工算法和数据库引擎,梳理所有可用的数据库,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确认。通过用户和平台的搜索互动,实现数据关系可视化,探索不同的假设,发现未知的关系,揭示隐藏的模式。

基于该理念,“视眼石”公司长期为美情报机构服务,实现海量情报信息的整合和关键信息的提取。这个公司在协助美国政府对反恐、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屡建奇功,包括查找重要黑客袭击案件的外国政府背景,为击毙本·拉登行动提供情报分析支持。美国官员将“视界石”研发的软件称为“杀手级程序”,“视眼石”的几位高管因此面临恐怖分子的报复威胁。美国金融部门曾借助“视眼石”软件整合的海量数据,帮助多家银行追回被“庞氏骗局”欺诈案主犯、纳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隐藏起来的数十亿美元巨款。

过去,美国几大情报部门之间以及单个情报部门内部之间壁垒森严,分析、共享和沟通不足。尽管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这样的情报机构各自拥有成千上万个分布式数据库,包括财务数据、DNA样本、语音资料、图像信息、人力情报及地图等,但要在这些数据之间建立联系,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提取重要情报,预先掌握恐怖分子动态,却是传统的情报制造方式难以企及的。传统上,中央情报局过于依赖人力情报,国家安全局过于依赖机器情报,显然不足以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人无法处理海量的数据,需要机器的辅助。但机器也不能替代人,大数据无法替代人的分析思考,对重要事件的判断需要人的分析能力、人工算法和强大引擎相结合。

“视眼石”的创始人认为,硅谷能够提供的技术比政府机构承包商的更先进,因为政府往往不能延揽到最优秀的工程师。为此,“视眼石”员工中非研发人员的比例极低,工程师为主的人员结构决定了情报企业的新型生产方式和先进生产力。研发人员的职责就是与政府人员直接接触,发现政府在处理数据和信息方面的缺陷,找到情报分析产业与先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解决方案。

“视眼石”的高效算法和可伸缩的架构在建构数据联系和快速处理海量数据方面具有优势,克服了数据类型差异和容量庞大带来的限制,并将多个相关源数据整合为简洁、一致的模型,获得了基于语义的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的关联分析能力,以及可视化的数据特征分析能力。而且,能从海量数据中实现亚秒级别的快速查询。

“视眼石”的成功只是美国情报界推动“情企深度融合”的一个例子。美国情报界近年来通过风险投资等形式孵化先进情报技术企业,借此提升情报技术水平、改进情报生产模式、拓展情报产业链条,不仅大大提高了情报机构的情报处理能力,实现了情报机构与顶尖高科技公司的融合,更借助企业的先进管理方式和民间运作机制延伸了情报触角、拓宽了情搜途径,取得了显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