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

海峡两岸民心融合是大陆对台工作的核心内容。摸准岛内民意脉动,精准掌握民众需求,既是大陆反“独”促统的工作基础,更是大陆做岛内民心工作分寸拿捏与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面对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且实现“完全执政”,蔡英文当局以民意为工具,在“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强大压力以及美日亲台势力的支持下,渐进向“台独”目标推进的严峻形势,摸准岛内民意脉动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考察2016年岛内民意情况,无论是民调彰显出来的岛内民众的矛盾心态,还是折射出的民众对蔡当局的两岸政策和大陆涉台政策的感受,都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妥善因应。

倾向“台独”,却怕被“台独”所害

首先,民意对台湾前途呈现较明确的“独立”想象。一是在“国族”身份认同上,有78.5%民众不愿承认“两岸同属一中”,自认是“台湾人”的民众在七成以上。绿营“台湾智库”和“台湾民意基金会”4、5月的民调均显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占八成以上,分别为84%、80.8%,认为是“中国人”的分别占6.9%、8.1%;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占7.6%。《联合报》3月民调则显示,自认是“台湾人”的民众达73%,自认是中国人的为11%,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占10%。二是在台湾前途问题上,支持“台独”的民众有所增加。“台湾民意基金会”5月民调显示,51.2%民众认为“台湾独立”较好,14.9%认为两岸统一较好;《联合报》3月民调显示,有19%希望尽快“独立”,缓“独”者有17% ,共计36%的民众希望“独立”(9月民调为31%);急统者4%,缓统者8%,主张统一的共计12%(9月民调为17%);三是寄望追求台湾对外“主权利益”。“台湾智库”12月民调显示,51.0%的民众认为涉外活动中应以“台湾”为名称;66.7%的民众认为应将台驻外机构名称改为“台湾代表处”;55.9%的民众认为应将外国在台单位称为“驻台单位”,而非“驻华单位”。“台湾民意基金会”12月民调显示,68%的民众赞同蔡英文与特朗普直通电话。四是认同“中华民国”的民众与认同“台湾国”的民众比例差距较小。“台湾智库”7月、12月对蔡英文未来出访身份的民调显示,认为应以“中华民国总统”自称的民众分别有44.7%和41.2%,应以“台湾总统”自称的民众分别有39.8%和49.4%。

其次,四成多民众为避免“台独”危害希望“永远维持现状”。《联合报》3月和9月民调显示,46%、47%的民众希望“永远维持现状”,而2015年希望“永远维持现状”的民众一度达到55%的历史高点。“远见研究调查”9月30日民调结果显示,“先维持现状再看情形”的民众多达40.5%。

第三,政党理念上半数民众支持绿营政党。虽然2016年年底民调显示,国民党的支持度有所增加,显示国民党的支持民众开始回流,但在政党理念的认同度上变化不大。“台湾民意基金会”5月民调显示,认同“深绿”的有15.9%,“浅绿”(民进党)有33.4%,总计49.3%;认同“深蓝”的15.9%,“浅蓝”(国民党)的13.5%,总计29.4%。这一比例不仅与各方民调追踪显示的蓝绿政党支持度吻合,也与2016年蔡英文选举时的得票率基本相符。

怕为“台独”付出代价,但却轻忽其带来的战争风险

首先,多数民众不愿为“台独”付出代价。《联合报》3月民调显示,在民众愿为“台独”而付出的代价中,43%的民众选择缩减陆客规模,选择不要“邦交国”的有21%,选择“愿意为台独而战”的有21%,选择经济被封锁的16%,23%的民众选择“不值得”为“台独”付出上述代价。

其次,轻忽“台独”带来的战争风险。岛内民众对“台独”必将带来战争的危机感薄弱,反映在两岸军事关系上,有如下表现:一是岛内民众对两岸军事关系的紧张气氛升级感受不深。《联合报》9月的民调显示,尽管有43%的民众感受到两岸军事关系的紧张气氛,但仍有39%认为两岸军事关系缓和,甚至9%认为友好。二是民众普遍认为战争的可能性较低。《联合报》9月民调显示,岛内民众对两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进行打分,以10分为战争爆发点,平均得分仅为3.2分,与2015年持平。三是对台自我防卫能力信心低。“台湾民意基金会”12月民调显示,对台军防卫能力有信心的民众只有29%,没有信心者高达66%。四是认为“台独”是两岸关系最大变数的比例从2015年的28.7%降至2016年的21.5%。

既认可大陆经济发展,又对大陆崛起心存忧惧

首先,随着大陆整体实力的崛起,近年来岛内民众越来越认识到大陆经济发展及其对台湾经济帮助的重要性,但因固有意识形态局限,加之对经济“过分依赖大陆”的恐惧,以及对两岸围绕反“台独”斗争而牵动的台湾参与区域经济组织遇阻等问题的不满,岛内民众虽然在现实上认可大陆经济实力及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帮助,但在心态上仍忧惧大陆“威胁”、害怕受到“打压”,这从2016年的民调结果也反映了出来。一是台湾竞争力论坛7月民调显示,55%的民众认为两岸关系对台湾经济有重大影响,33%的民众认为有一些影响,认为没有影响者只占6.3%。“对外关系学会”8月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各有61.9%的民众认为大陆是“未来10年内经济发展最好的华人国家”和“对台湾经济发展最具威胁的亚洲国家”。二是岛内民众对两岸经济竞争性提高的感受趋强,认为两岸是竞争关系的民众增多,认为两岸是竞争关系的民众与认为是竞争加互利关系的民众比例基本持平。《联合报》9月民调显示,民众对两岸经贸关系的评价,45%认为呈竞争状态,较2015年增加4个百分点;33%认为两岸既竞争又互利;15%认为互利为主,比2015年降低4个百分点。

其次,岛内青年人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下,赴大陆发展意愿增强。岛内“对外关系学会”8月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在认为大陆对台湾经济最有帮助的25.8%的民众(认为美国对台湾经济最有帮助的民众占比23.4%)中,尤以20~29岁的年轻人认同比例最高。而“远见研究调查”9月民调显示,29岁以下年轻人59.2%愿意赴大陆发展,高于不愿意的38.6%。《联合报》9月民调显示,35%~38%的30~49岁的民众有赴大陆工作的意愿,比2015年高4~5个百分点;愿到大陆创业的比率仍维持在21%左右;在校学生有37%不排斥到大陆就业。

第三,在两岸经济实力日益悬殊及台湾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双重压力下,民众要求蔡当局首先要拼经济,并对蔡英文上任以来拼经济的表现相当不满。“台湾智库”、《联合报》5月民调结果均显示,半数以上的民众认为蔡英文上台后施政应优先“拼经济”。“台湾民意基金会”12月民调显示,对蔡英文上任半年来拼经济的表现,民众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者合计60.4%,满意者有31%。

未能认清蔡英文的“柔性台独”手法

及其危害

蔡当局执政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柔性台独”的做法,主要包括:一是将两岸关系边缘化,着力于南向拓展对外实质关系;二是以两岸较低层级相关部门之间的对口窗口、民间各领域交流而带来的事务性沟通与对话来解决民间交流中的突发事件,取代停摆的两岸高层对话及两会沟通协商机制;三是对“双城论坛”、蓝营县市与大陆交流、两岸各领域的基层交流等,蔡英文在掌控诸如“不允许与大陆签署协议”等主导权、划好诸如“提高退休将领出境年限”等安全红线后,都不去特别干涉;四是借两岸处理突发事件的机会刻意宣导两会持续沟通;五是在民调中刻意以民主价值替换两岸政治关系属性。

这些做法使岛内多数民众被蒙蔽,这在民调上也有所反映。一是民众附和蔡当局的政策策略。陆委会8月的民调显示,83.8%的民众支持台当局致力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政策立场,77.5%的民众支持以民主机制并依循民意处理两岸关系。二是尽管感受到政治及涉外领域的紧张气氛,但半数民众在两岸关系上的危机感不强,对两岸既有的沟通协商机制停摆无感,未明确意识到“去九二共识”的状况持续发展下去的严重后果。《联合报》9月的民调显示,仍有13%民众认为两岸官方互动密切,41%认为关系稳定,只有36%认为两岸官方关系低迷。

是否认同“九二共识”及其核心内涵,

对台湾的政治影响已初步显现

2016年岛内领导人选举前后,大陆对台政策始终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对民进党的两岸政策采取高压态势,要求民进党及蔡当局就“九二共识”及其核心内涵交出明确的答卷。大陆特别指出:“九二共识”是两岸现状的一部分,要“维持现状”就要接受“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大陆没有对台当局新领导人提出超出2008年以来的新要求;蔡英文只是重申了台方现行规定的立场,没有就“共同认知”“求同存异”之“同”说清楚讲明白。大陆直指蔡英文在这一原则问题上一味模糊与玩弄文字游戏毫无意义,要求蔡英文在两岸关系发展的道路、前途选择以及如何维系两岸民众利益情感等重大问题上,以实际行动做出明确回答,并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大陆对“九二共识”重要性的强势宣导,以及对无“九二共识”政治互信就不惜将两岸高层沟通机制和两会协商机制停摆的强大决心、不给“台独”势力留下任何国际活动空间的强硬作为、精准释放和平发展红利的政策措施,都让岛内不少民众相当有感,“九二共识”的政治影响初步显现。

一是岛内民众开始认识到“九二共识”的重要性。《联合报》9月的民调显示,有18%的民众将是否认同“九二共识”列为除了“台独”之外影响两岸关系最大变数之一。二是目前不满意蔡当局在两岸关系上施政的民众达四成以上。《联合报》9月的民调显示,对于蔡英文处理两岸关系的表现,不满意者达48%,满意者只占31%,17%无意见。而“台湾民意基金会”9月民调也显示,与三个月前的民调相比,不满意蔡英文在两岸施政上的表现者,已从16%上升到40%,到了11月时又上升到48%。三是开始质疑蔡英文的两岸政策。台湾竞争力论坛民调显示,综合考虑下,47.5%的民众支持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识”,稳定两岸关系;《联合报》3月和9月民调都显示,主张“永久维持现状”的民众比例从2015年的55%降至46%和47%。

两岸和平发展、互利双赢仍是主流民意

首先,岛内民众在心理和生活上都需要两岸关系良好互动,并持续稳定发展,这是因为:一是民众体认两岸关系攸关民众切身利益。陆委会8月民调显示,89.1%的民众支持两岸应持续透过沟通协商机制处理两岸事务;83.5%的民众赞成两岸人民持续往来交流有助增加两岸良性互动;77.1%的民众支持持续落实两岸已签署生效的协议以解决两岸交流问题、保障民众福祉。台湾竞争力论坛7月民调显示,在两岸僵持的情况下,有66.6%的民众明白台湾所面临的损失较大。二是当前两岸民间互动情况最受好评。《联合报》9月民调显示,32%民众认为两岸民间互动热络,44%认为民间关系缓和,19%认为关系低迷,平均来看,两岸社会关系平均得分5.3,比两岸政治、经济、军事关系平均得分都高。三是民众赴大陆意愿增强。《联合报》9月民调显示,除了中青年人赴大陆工作意愿增强外,有32%的民众希望让子女来大陆就学,比2015年增加6%,创下新高;有7%的民众有移居大陆的意愿。台湾竞争力论坛7月民调显示,77.7%的民众支持台湾青年学生参加大陆所提供的实习参访机会;111人力银行8月公布的民调结果指出,七成以上上班族有岛外工作的意愿,工作地以大陆为首选。

其次,随着与大陆接触面的扩大,岛内民众对大陆好感度上升。《联合报》9月民调显示,一方面,随着两岸密切互动、交往频繁,来过大陆的民众上升至48%,比过去六年最高时的45%上升3个百分点;与大陆民众直接接触面也进一步扩大,其中有34%的民众表示自己和亲友中有大陆配偶,若加上接触过大陆赴台求学及工作的民众,则达56%的民众与大陆民众有过接触。另一方面,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正面观感有所提升。岛内民众对大陆政府的好感升至31%,比2015年增加3个百分点,对大陆民众的好感升至44%,创七年来新高。民调也显示,来过大陆以及接触过大陆人的民众对大陆政府和民众的好感更强,赴大陆就学、就业、移民的意愿也更高。

民调释放六大讯息,彰显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综上所述,2016年台湾民调透露出来六大讯息值得大陆反思。一是岛内民意倾“独”,政治生态仍将在一段时期内处于绿营优势的结构之下。这不仅为蔡当局选择民主牌、民意牌等“柔性法理台独”策略工具提供“政治正当性”,并驱动其进一步谋求发展台美、台日关系等涉外“主权利益”,而且也会极大地牵制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走向,使“九二共识”非但不能深化反而走向异化,这将为两岸关系带来重大挑战。二是岛内民众面对“台独”及其危害所表现出的纠结、矛盾心理,既说明绝大多数民众认识到“台独”是一条损害其切身利益的危险之路,也说明部分民众仍未放弃“台独”幻想,在为实现“台独”寻找或等待机会。三是民众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在外部支持因素的刺激下,“台独”倾向会即刻高涨,但在外部因素的强势制约以及切身利益权衡下,则有转变的可能。四是尽管蔡当局以陆委会民调结果向大陆施加压力,要大陆向其回避“九二共识”及“两岸同属一中”核心意涵的做法妥协,但民调结果所显示的拥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互利双赢的主流民意确是真实的。尽管岛内社会对大陆的不信任感、恐惧感甚至反感仍然存在,与大陆的疏离心态仍然严重,但随着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和深化,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民心情感持续向积极的方向转变。此外,岛内青年人在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下,赴大陆发展意愿增强,率先呈现出突破意识形态束缚的务实特点。五是进一步探讨民众轻忽“台独”战争风险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需要我们更加重视。

其一,基于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上的艰巨性,长期以来,大陆对台政策目标以和平统一为优先定位,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大陆应对、遏止“台独”的资源和手段越来越丰富,大陆越来越侧重政治、法律、经济等非军事手段的运用,以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耐心来争取岛内民心。在陈水扁执政时期,大陆实力不如现在强大,但对陈水扁大肆推动“法理台独”,大陆仍以《反国家分裂法》之法律手段和其他非军事手段来应对,让陈水扁最终不敢踩红线。其二,蔡当局执政以来,吸取了陈水扁执政时期的教训,小心避开大陆的政治红线,以“民主”为工具渐进推动“法理台独”,其论述模糊,手法极具欺骗性,让岛内民众轻忽“台独”风险。其三,“台独”势力始终紧抱美日大腿,误导民众迷信依靠美日的安保协防台湾。这些因素都使得岛内民众对“台独”必将带来战争的危机意识逐渐淡薄。

六是“台湾智库”12月民调结果显示,“与中国维持紧密关系”的重要性在民众心中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这应看作是大陆对“台独”持续采行高压严打政策、岛内民众对蔡当局政策损害切身利益有所感悟的结果。

有鉴于此,大陆在岛内政治气氛趋“独”的情势下,如何持续厚积自身的实力,让实现两岸最终统一的“两手”(军事与非军事手段)都要硬;在一刻也不放松反“台独”斗争的同时,如何持续紧抓岛内民意提振经济的心理需求,推动并扩大两岸各领域的基层交流合作,精准释放“九二共识”红利;如何加强宣导“台独”之危害、强化两岸融合之利,凸显统“独”前途之不同后果,彻底打破岛内民众对“台独”的幻想,让“台独”成为台当局的软肋,破解“台独”政客操作“民意”牌,夯实岛内各反“独”政党、团体、政治人物和民众与大陆政策立场相向而行的路基,引领岛内民意更多地向“两岸一家亲”的方向量化累积,必将是长远的重任。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