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斌圣

过去的一年,房地产的资金被抽血,互联网的“机枪”到处扫射,野蛮并购呈现浪潮化。要想突围,企业需要于内在技术和流程上苦练内功,于外积极与环境融合。

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企业的整体经营环境没有得到改善,未来除了面对寒冬,还增加了雾霾一般的不确定性。虽然政府力图重振制造业,避免产业空心化,但实体企业要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发展,困难重重。现实中,一路走高的房地产吸引了太多的投资,互联网带给制造企业的冲击大于融合,此起彼伏的“并购潮”也逐渐走了样。实体经济的脉搏仍在走弱,企业在纷扰中蹒跚前行。

由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不断加强,自2015年年末开始,房地产价格不断飙升,宽松的信贷和各种金融创新产品放大了投资的杠杆效应,社会资本纷纷流向收益更高的房地产领域。无论身处何种情境,人人都在讨论买了几套房,并坐等升值。离谱的是,当上市企业业绩欠佳时,卖上两套房便可能扭亏为盈。楼市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避实就虚迹象非常明显,浮躁心态使得企业普遍缺乏远见。

这种大环境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品质升级、工匠精神等,自然成为空中楼阁。中国产品品质一般,“海淘”应运而生,在消费品领域,甚至连电饭锅、圆珠笔、菜刀等日常必需品都大量从国外带回来。消费外溢使中国经济发展又缺失了一个重要的动力。只有让制造业踏实做好品质,改变当前品质洼地的困境,才能把消费者吸引回来。

此外,还有互联网的冲击。实施“互联网+”的原意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价值链的效率,然而,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融合,暂时对实体经济形成了挤压。互联网改变了工业化时代分工协作的专业性,品质差异不再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主要特征。电商时代,网络经济的秩序还没有形成,假货驱逐真货、劣质驱逐优质,价格高低成为市场竞争的决定性要素。实体经济要打造品牌,优化消费者体验,就要承担沉重的税负、房租、员工成本,以及消防、社保等非税收成本。

在房地产和电商的双重挤压下,家乐福、华堂等传统商超关门的消息此起彼伏。街头活跃着房产经纪和快递小哥,社区经济带给人们的情感交流和社交空间日趋逼仄。电商强调价格竞争,一些劣质品当道,使得实体企业差异化和品牌化发展的转型路径越发艰难。未来的机会将更多在B2B产业互联网领域,例如装备制造等,互联网将转向物联网,推动企业向工业3.0甚至4.0方向发展,逐步实现智能制造。

每当经济不景气,就会形成并购潮。2015年以来,全球并购之活跃令人难以想象,企业之间的合并规模超过了全球商业史上的历次并购潮。中国资本市场也不遑多让,并购浪潮正在形成,然而动力却不尽相同。

对于国有企业,受“做优做强做大”的号召,央企曾传言要减少至30到50家,合并重组过程中,企业往往身不由己,但“以大并小”肯定是最后的结局,于是110多家央企,前50家磨刀霍霍,后50家势成惊弓之鸟。合并经营的逻辑,是业务互补还是战略相关,尚不清楚,但市场机制将无从发挥决定性作用。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一些国有企业专注经营。

年末的资本市场,杠杆收购盛行,险资俨然已成为过街之鼠。杠杆收购本不是什幺新鲜事物,尤其在研发和创新不突出的成熟行业。杠杆收购的目标一般指向资本存量大,但是经营不善的公司,并在收购的过程中大规模举债,或者发行高回报债券。监管者担忧,险资快钱热钱进入股市,收购上市企业后,会选择拍卖资产等快速实现盈利的做法,从而损害到实体经济。

综上所述,过去一年实体企业可谓三面楚歌:房地产的资金抽血,互联网的机枪扫射,野蛮并购呈现浪潮化。要想突围,政策的逐步到位是关键,但企业也需借鉴任正非所推崇的“深淘滩,低作堰”方法,对内在技术和流程上苦练内功,对外积极与环境融合,包括资本市场,以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2017年,将是中国经济稳中求变的一年,实体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稳定,关乎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