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导致全军覆没

摇摇最早做的产品并不是打车App,而是现在媒体热议的“商务租车”模式,当时市场上和摇摇比肩的是易到,两家的愿景都希望将闲散的空闲车辆重新投入社会交通中创造市场增量。但当时两家产品几乎遭遇了与今天市场封杀专车产品一样的窘境,摇摇和易到都在首都机场等地遭遇了钓鱼执法。

最终,摇摇没有选择坚持,而是在聚光灯的压力下开始转型,将更多的出租车融入到产品中,并逐渐淘汰“黑车”。与摇摇不同,这时的易到选择了独立出“打车小秘”事业部与易到品牌并行,以此进军出租车市场试水。最终易到付出的代价是打车小秘事业部消亡,而摇摇则付出了全军覆没的代价。

策略不停变更致使市场份额被蚕食

摇摇在北京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至今摇摇还保持着和首都机场进行过深度的合作记录,而且摇摇自己没花一分钱。后来者的崛起几乎都是在北京西站、北京站等出租车聚集地发迹。当时的团队似乎没有意识到危机到来。地推之战来的凶猛是摇摇没有想到的。当时摇摇团队天天开会,策略总在不停地变更,而最终的结果总是在对手来临时摇摇选择撤退,加之有限的投入市场份额很快开始被蚕食。在广州甚至出现了线下地推人员拳脚相加的情况,一些活动也因为各路对手的阻碍很难做下去。这时一些员工开始选择离开,因为疲惫。

资本能让你生也能让你死

摇摇的资本背景并不屌丝,从天使投资的徐小平到红杉,可以说摇摇没有真正缺过钱。摇摇招车CEO王炜建曾说,拿到徐小平的融资是因为两个人聊的投机,喝了咖啡还一起听了音乐会。对于产品的投入似乎遵循了他的感性。“假如当时我们向市场投入1000万元,或许今天最终站在台上的该是摇摇。”创始人张涛如是说。而正当打车App风头正劲时,腾讯和中信伸出了橄榄枝。彼时,腾讯首先找到的并不是滴滴,而是摇摇。但阴差阳错间摇摇错过了,更准确的说是拒绝了这次关键的融资机会。天平开始向滴滴、快的倾斜。由于红杉资本出于对市场的判断与摇摇签了“对赌”协议,资本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重市场还是重产品?

除了钱没什幺可拼的了,创始人张涛发现无论出什幺策略都不如“我有钱”。作为一个有情怀的人,张涛实在不愿意得出这样的结论,但事实确实印证了这一点。重市场还是重产品,在这个从不缺“泡沫和口水”的行业里两个答案都没错。一方面,声音小得到的关注小,自然在消费者和资本层面不占优势;另一方面,若真的市场做大了,产品做得不好也没用,资本的泡沫迟早退去。最终比拼的便是创业者在产品与市场间的权衡。完全倾注任何一方都是必死的,可以相信滴滴、快的若没有对产品的重视也不会走到现在,关键在于坚持原有发展路径的时候不失时机的调整发力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