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刚泰疯狂并购“失血”不少,而标的公司经营业绩却不及预期,让其“造血”能力越来越差,从2013年至2016年,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合计净流出额高达42.23亿元。

快速并购引发担保风险

“跑马圈地”式的快速并购,虽然可以让企业的营收快速增长,规模快速庞大,但是一旦后续资金跟不上,因“供血”不足而无法继续并购,那幺,企业前期的高增长恐怕将无法维系,后续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ST刚泰便不幸中招。

在2014年至2016年并购高峰期,*ST刚泰营收持续高增长,涨幅分别达236.78%、86.54%、20.56%,对于收入的快速增长,其在年报中表示,主要因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ST刚泰并购放缓后,其营收便立即大幅下滑23%。问题在于,前期并购中,出于对资金的渴求,大股东的一致行动人手上股权大多已质押,比如说刚泰集团、刚泰投资咨询股权质押率已接近100%,而一旦公司业绩下滑影响到股价,则意味着大股东手中股权价值的缩水,这对其质押融资十分不利,严重的话还可能存在平仓风险。

另外,因为并购问题,*ST刚泰还陷入巨额担保风险。

2019年4月10日,*ST刚泰因违规担保收到问询函,资料显示,在未经上市公司决策程序下,*ST刚泰对外担保共计16笔,涉及金额约42亿元,担保对象主要为刚泰投资咨询、刚泰实业、刚泰集团等大股东的一致行动人。同年6月11日,*ST刚泰在问询函回复中曝光了此次违规担保的细节,其背后与一起境外收购有关。

*ST刚泰在问询函中称,“其本拟于2016年底收购意大利珠宝公司Buccellati Holding Italia S.p.A(以下简称“BHI公司”),但鉴于其希望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资产,且考虑到跨境并购政府审批流程繁杂,故约定先由刚泰集团以现金出资收购,之后再由上市公司以发行股份方式向其购买。在此过程中,刚泰集团向交易对手支付资金高达25.89亿元,对其现金流影响巨大,资产负债率的大幅提升,使得其融资能力下降,故此后在部分融资过程中,在未告知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出具了由上市公司用印的相关担保文书。”

由此可见,不断并购不但让*ST刚泰大量“失血”,也让大股东“弹药”不足,而为了继续扩张,保持业绩增长,大股东竟无视资金状况,无视法律法规,不惜铤而走险,终究酿出了祸端。

激进赊销影响“造血”能力

历经“跑马圈地”的失利,*ST刚泰已经明显“失血”过多,无法继续通过大幅并购来提升业绩,于是,赊销便成为其催化营收规模的另一种手段,而这导致的结果便是应收账款的激增。

2016年至2018年,其应收账款金额分别为13.23亿元、18.42亿元、38.52亿元,增速分别达124.79%、39.27%、109.06%,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2.41%、22.42%、34.89%。应收账款增速明显加快。对此,*ST刚泰在2018年5月29日的问询函回复中称,“主要为采取了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给予下游客户账期,以获得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可见,为了刺激销售增长,其也着实是绞尽脑汁。

然而,大肆赊销虽然能在短期内拉动销售额的增长,但大量资金被下游客户以“应收账款”方式占用,无疑会影响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加重公司的资金负担。此外,一旦应收账款后期无法收回,还会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小影响,因此,这种措施无异于“饮鸩止渴”。

并购失利再加上巨额应收账款的挤占,*ST刚泰的资金链早已岌岌可危,截至2019年年末,其账户上的货币资金仅剩下4400余万元,处于明显“贫血”状态,其前期虽然通过并购使得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出现过不错的增长,但实际上,却并未给公司创造出多少资金,数据显示,自2012年至2019年,*ST刚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连续8年均为负值,合计流出额高达60.79亿元,这意味着,其失去“造血”能力已经很久了。

在此期间,为维持经营,其不断寻求外部融资,2013年时,其短期借款仅有5200万元,至2019年已累积至32.34亿元。同时,其在资本市场多次募资,2016年1月,其定向增发32.65亿元用于收购珂兰商贸及瑞格文化等公司,2016年3月、2017年11月分别发行公司债10亿元、5亿元以增强流动性。

因过度依赖外部融资,融资环境变坏时*ST刚泰便无力招架,2018年6月,一纸《刚泰集团向上海市的求援信》引爆舆论,*ST刚泰在信中写道,“金融机构对其抽贷,致流动性危机,公司正常经营已受影响,因此求援于上级政府。” 一被抽贷,其资金链便面临断裂危机,而这正是其过度依赖外部融资激进扩张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