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黄瀚钰+陆云霏+肖文杰

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顾名思义,一般人到中年才会出现。这是一种跟人生阶段紧密捆绑的危机,也是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最大规模的、必然要经历的一次灵魂反思: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底要去哪儿?

现在北京城里很的多人有了答案:离开帝都。

是的,我们又要说那个由《一枚中科院研究人员的自白》和《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引发的“逃离北京”大讨论了(详情参见上期的富大人话题《如何正确阅读10万+网文》)。

和上广深同为超级城市,帝都北京好像历来是风波最多、好评差评最两极分化的那一个。假如赋予这些城市人格,估计北京的内心戏也最多:一会儿追梦一会儿逃离的,你们考虑过我的感受吗?上海深圳房子也贵啊,为啥就我整天上热搜?

哪怕北京摆出了黑人问号脸,那些说要逃离的人还是觉得自己冤—几乎每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写就的:北京,我对你最好的爱是手放 开。

这件事儿到底有没有那幺复杂?按正常逻辑,一个有此纠结的人,把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优点缺点摊开来,一一比对,答案自然就会出现。留下,就甘之如饴。离开,那就换个地方甘之如饴。对前任绝口不提,不是已经成为现代人三观考试的标准答案了吗?

很多人会说不应该这幺类比,社会公共问题不是谈恋爱,一个好的城市应该更包容。的确,北京的雾霾和房价有失控的成分,但论包容,我们觉得大家倒是应该对自己再包容一点,尤其是年轻人,比如允许自己不被关于成功的主流价值观绑架,允许自己有那幺几年遵从内心去热情地生活,允许自己尚有拿着毛巾毯就去追梦的热情。

并且,假如你利弊权衡清楚了,或者说真到了不得不对生活妥协的那一天,那选择离开这里去那里也很正常,也要愉快,干什幺非要说成逃离啦?大城市又不是你的作案现场。

可是现在你们看,2017年才过完3个月,从买房、子女养育、提前被退休到逃离大城市,这类所谓的中产阶级宿命类讨论就已经掀起了多次网络高潮。尽管这些议题的当事人普遍是中年危机群体,其他人看看热闹就好,但焦虑面前,人人平等,年轻人很多已经开始严重地自我代入了:毕竟从25岁到35岁,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嘛。

某种程度上,这的确也符合当代生活的核心特征:快。作为时代宠儿,这一代年轻人的很多个第一次都被人为提前,不管是那个夜晚、出国旅行还是买高级电饭煲,年轻人一直被鼓励要及早拥抱生活。既然拥抱了,就得连生活的残酷面也一起拥抱。

但既然还是年轻人,就不要让自己染上那幺多中年气质。对生活的残酷提早预习是极好的,但别让自己就此活在残酷里啊。况且,你得知道,这些现在叫着要逃离的人,当初跟北京也是爱得很痴缠的,那我们现在爱过再走也不迟嘛。

最后,《第一财经周刊》作为年轻人的老朋友,这次献上的是灭衰箴言。以及,如果你真的想要走,还有实操指南。

逃离北上广?那也是有代价的

收入水平是道坎

首先得鉴定一下什幺算逃离:在大公司里做到中层或者已经做出一点科研成果收入有保障的科研人员那叫逃离;、不愁吃穿、在北京待腻歪了就跑到小城里去看星星看月亮谈人生谈理想那叫逃离。如果只是泯然众人的一颗螺丝钉,在一次次争取更好生活的过程中败下阵来,那不叫逃离北上广,那叫北上广抛弃你。何况,回到家乡,同样的工种和工作强度,薪水可是要打折扣的哦。

软硬件设施能不能跟上

对于要过“优质生活”的城市精英级公司人或者文艺青年而言,这个软硬件设施是星巴克,是Wagas,是喜茶和一点点,是一众网红美食店,是话剧和博物馆,也是私教工作室里把你往死里折磨的Andy和Peter。对宅男宅女而言,这个软硬件设施是合作商户足够多的外卖和O2O服务,是随时能预约上门的精油SPA美容美甲,也是锅碗瓢盆都能帮你洗干净的保洁阿姨。对迷妹而言,这个软硬件设施是更多见到爱豆为他们尖叫的机会。对剁手族而言,这里的软硬件设施还包括“亲,寄到××市的快递能包邮吗?能当日达吗?”

目的地的PM2.5值就比北京好很多吗?

别忘了,PM2.5是从哪里来的。你要是跑到一个重工业城市去,那简直是得不偿失。就算不是重工业城市,比如赵雷歌里那个美好的成都吧,那儿每年冬天烧秸秆熏腊肉香肠带来的空气质量,你就受得了了?

精神上的开放程度如何啊?

要逃往的地方……我们就假设是你的家乡吧,乡亲父老接受非主流性向吗?留板寸头还纹身的女生在他们眼里还是好女孩吗?你到30岁了,能还容忍你保持单身不催你结婚吗?结了婚,周围人会不催你要孩子吗?怀孕后,还能安安心心养猫吗?

离目的地的关系够硬吗?

尽管北上广竞争之激烈足够让你垂头丧气,但别忘了哪怕回到大家都认脸熟的老家,工作了一两年能不能正常晋升,递交给某某机关的材料能不能尽快审核,很多事都得靠关系来解决。虎落平阳还会被犬欺,你本来也不怎幺虎,回了老家或去了一个新的城市,能把关系理顺了不?再说,真要让你走一条从给领导端茶倒水擦桌子开始的晋升路,你能忍?

搬家,你懂得断舍离幺?

且不说,对很多爱(买)书之人而言,书到用时方恨少,到搬家时方恨多。就算家中没什幺书,每个月都要淘宝一次的家中小器件怎幺办?磕不得碰不得的PS4怎幺办?原来每个房间一个的空气净化器怎幺办?入二次元坑以来买的那幺多手办又怎幺办?能够断舍离北上广,恐怕也断舍离不了它们吧……

要想明白,这些到底是北上广深的锅还是生活本身的痛?

孤独

大概指的是大城市的冷漠吧。没有交心的人,艰难时刻没有人能搭把手之类的。其实交到真朋友这件事,在工作之后,本来就会变得很困难吧?大多数人的好朋友要幺是时间堆出来的交情,要幺是难得的投契。前者是学生时代的事情,后者,讲道理,还是在北上广深更容易匹配成功吧?如果你在这里找不到气味相投的同类,那去一个新城市或是回了故乡估计也悬。毕竟要论人类的多样性,北上广深还是很有自信的。还是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或者索性放弃执着,享受孤独也挺好?

有个朋友本来在上海工作,交了一堆爱听音乐会的朋友,回到了故乡去国企上班,周末都不知道干什幺,发小在家带孩子,只有桌游搭子勉强算是新朋友。

至于关键时候能帮忙的人,这确实是故乡的好处,不过这个bonus有点虚,而且真到关键时刻,谁帮谁还不知道呢。人情社会也是基于利益交换的不是?

可怕的公司/领导/同事

工作大概是北上广深和小城市最不一样的地方。睡眠时间最少、通勤时间最长、领导脾气最大、同事竞争最激烈……很多人扣动“逃离北上广深”扳机的触发点,似乎都是工作上的不顺心。按照逻辑,这时候换个工作比换个城市更合理吧?或者努力让自己升到那个不用受气的位置?这些方法都试过之后再选择逃离,也不迟,毕竟时间还长。

学区房

说到底,这是不平等的事情。所以,到底哪种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方式更不公平?是明码标价的天文数字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门路?好像都很绝望。

而且如果回到家乡,可能还要面对更大层面的无力感,就是这里的学校/医院不如北上广,花再多钱没用。毕竟,好资源集中的地方房价就是会高,别的国家也这样,只不过我们这儿集中的方式未必合理。不过,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如果还是真心想逃离,先多找几种姿势预习

趁新世相搞活动的时候

一直以为“逃离北上广”是一件好歹需要计划计划的事,直到新世相只给了你4个小时。虽然是个营销噱头,但对于在心里始终装着“诗和远方”,却只敢面对“眼前苟且”的不安分子来说,蹭一把新世相报销的“差旅”,换个城市去喂鸽子,终归还是试错成本偏低一些的法子。

万一一个周末的时间就让你爱上了目的地,回来收拾收拾一狠心一跺脚就去了也不是没有可能。说起来新世相给抽到去香港机票的姑娘安排的任务是找“黄大仙”算命,说不定大仙签文就批中了“此地旺你”。

不过幺,上一次新世相在北上广一共只送出了20张往返机票,头天晚上加班到凌晨,10遍闹钟都叫不醒的你,抢得到吗?还是跟读了这篇文章的100万人一起转发朋友圈口头出行一下算完吧。

旅行打样

抢不到的免费机票,从工资积蓄里抽调点旅游基金去外面走走,犒劳自己也总是应当的。一旦生出了“逃离北上广”的心,目的地就要好好选选了,那些朝圣、观光、心灵之旅的念头先放一放,环境指标、GDP数字、对口机会都可以拿来当参考指标。

当然,如果你需要每天早上手握一杯星巴克冲进办公室的气势,有没有一间能出现在连接你居住地和工作间的线段上的咖啡店也是重要的参考(实在吃不准可以看看我们的新一线报告)。至于能不能接受LGBT、不婚不生孩子会不会被另眼相,一旦要长期生活,这些问题又会循环往复地出现,看来旅行途中还需要做好城市价值观的普查。

如果你的调研工作全都就绪,那地祝你的打样之旅不会遇上飞机刚落地就发现天比北京还黄,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依旧是奢望的窘境。

过年回家预习逃离

过年的7天假期,你妈是从第几天开始嫌弃你的?如果你熬过了7天在长辈们的心目中仍然“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那你就初步完成了对“如何正确从Mary、Peter的身份切换回玛丽、彼得”一课的预习,可以打包被褥召唤物流寄回老家了。

但如果还没到第三天你就开始思念北上广杂乱的小房间,想年和“狐朋狗友”一起吹嘘梦想的咖啡馆酒吧间,那离开了太久的故乡可能已经容不下你那颗早已放飞的心了。

要是实在与大城市的关系太过焦灼,试试夹在其中的二三线城市?利弊相抵,用少一些的发展机会,换一个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但是,动作要快,毕竟,“限购”这种事很可能今晚发文件,明早就执行。哪怕离开了北上广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