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夫+袁斯来

2017年11月21日,Goolge宣布云平台上英伟达特斯拉系列GPU使用价格降低36%,目的自然是为了笼络更多开发者利用其云服务来部署与机器学习相关的人工智能项目。同日,加拿大多伦多市政府宣布将和Google收购的地图产品Waze共享交通数据,让政府更好地了解、优化城市交通的模式,从而帮助全城56万司机避免拥堵。

如果换作10年前,常常出现在全球财经、技术媒体头条的CEO言论、产品动态和新闻事件主要来自IBM、微软这样的公司,而现在,这样光鲜的角色已经被Google、亚马逊甚至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尽数取代。

在这个变化的背后,一个事关上一代巨头生死存亡的命题可能还在于:未来还需要传统IT公司吗?

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兴起的那轮信息技术革命中,以IBM和微软为代表的传统IT公司一直牢牢把持着红利中份额最大的蛋糕—企业级服务。至少在二十多年间,这是一门被垄断的生意,传统软件厂商们挖来当时全球最聪明的大脑关上门,把他们锁在房间,让这些人输出一行行价值连城的代码。机房的设计、设备的采购、配套软件的销售以及售前售后的所有咨询服务,传统IT公司可以从各个环节攫取利润,与此同时它们也完成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针对传统公司的第一轮“布道”。

然而,没有一种垄断是可以永远持续的,在信息技术层面更是如此。

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在最开始都显得很笨拙。例如在传统IT公司看来,2006年诞生的亚马逊AWS就像是一个小孩子的玩具,粗糙又不稳定,不值得信任,似乎没有企业会选择将程序放在上面。直到2009年,甲骨文时任CEO拉里·埃里森(Larry Elison)还称其为“愚蠢的玩意儿”。

这的确是互联网公司孵化产品的特点—它们从来都不善于在一开始就推出一款完善的产品。但它们也因此避开大公司的视线,从边缘成长起来,最终颠覆行业。

“按时按点交付成熟的产品”是传统IT公司的强项。但是,只要时间线拉得足够长,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就会逐渐放大,它们只需基于云开发通用型的企业软件产品,随着用户规模越来越大,平摊到每个用户的成本必然会降低,与传统IT厂商在同类产品上会不断拉开价值差距。更为关键的是,当移动化浪潮席卷而来,面对iOS、安卓等操作系统,用户需要软件的场景跳转至手机、平板等不同尺寸的移动设备上,传统IT公司既有的开发模式在应付如此复杂的情况时,变得愈发笨拙,而互联网公司创造的大多数通用型产品天生却处于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之中。

以微软和IBM为代表的那一代受业界尊敬和仰视的技术巨头,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确实有点重心不稳。而接下来,它们还要分别应对下一代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潮流的艰巨考验,要拿出有说服力的产品,稳定客户信心。

基于技术不断更迭的压力,IBM和微软在过去5年里相继公布了自己的转型计划。无论是2012年出任公司CEO的罗睿兰(Virginia Rometty),还是2014年微软迫于投资人压力而更换的新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他们对外喊出的新战略口号中都出现了“移动”“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互联网公司普及的关键词。

对微软来说,转型的关键在于如何寻找一个新的平台级产品,并以此为核心重构自己的产品体系。过去30年间,Windows一直充当着这个角色,然而它的统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在移动端,iOS和安卓共同瓜分了整个市场,而在服务器端,以Linux为主导的开源软件正在一点点蚕食Windows的领地。

相比之下,IBM的转型道路则没有这幺清晰。作为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公司,IBM的业务的复杂度并不输它的年岁,服务器硬件、企业级软件、IT咨询等业务在过去这些年相互交叉渗透,密不可分。几乎没人能完整说清楚IBM的业务线逻辑。罗睿兰需要从IBM纷繁复杂的业务线中拎出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且给予它成长的空间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