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咏

由于他具有降服恶魔、护善之功能,因而在清王朝初步稳固,并逐步走向鼎盛的时期,他便以『战神』的身份被奉祀,并被提升到国家的护佑神的地位。

自元代开始,藏传佛教随蒙古族进入中原,该教派便把中国皇帝看作是文殊菩萨在人世间的转轮君王,尊称为“曼殊室利大皇帝”,清乾隆帝亦被西藏黄教首领尊为“文殊菩萨大皇帝”。档案记载:六世班禅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进京觐见乾隆皇帝,叩拜奏道:“天神文殊菩萨大皇帝对小佛向来格外宠渥优施,对此日益深加之鸿恩,小佛永世难报。……有幸瞻觐天颜,正值无比欣悦之际,又赏赐闪烁神力之光辉之珍贵缎子垫褥。”

达赖喇嘛亦称乾隆皇帝为“文殊菩萨大皇帝”:“奉天承运文殊菩萨大皇帝御前,达赖喇嘛谨奏:为文殊菩萨大皇帝七十寿诞祝贺吉祥万寿之际,班禅额尔德尼亲赴热河夏宫恭请圣安,祝愿吉祥万寿,赐于无以比伦之融洽会晤,优遇极隆。”

此称谓的寓意是称赞乾隆是英明的君王,能够一统天下,以佛法治世,使国家富饶,人民和乐。藏密认为,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忿怒相,乾隆既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大威德金刚同样是他的忿怒相。由于大威德金刚具有降服恶魔、护善的功能,因而在清王朝初步稳固并逐步走向鼎盛的时期,大威德金刚便以“战神”的身份奉祀,并被提升到国家的护佑神的地位。

从政治角度而言,乾隆被看作是文殊菩萨在世间的转轮君王,具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和威力,可以给世间带来安定繁荣;另一方面当时盛极的黄教肯定了乾隆对藏传佛教地区的统治,以大威德金刚的身份兴黄教安抚西藏、蒙古,以怀柔之道安天下。相比康、雍二帝,乾隆更深刻地意识到了精神暗示对政治统治的作用,因而在清宫中大量制作关于乾隆是文殊菩萨化身的宗教作品,其中包括建造多处雅曼达噶坛,大量制作相关内容的精美唐卡等。河北承德外八庙的安远庙和普陀宗乘之庙就各建有一处雅曼达噶坛。

庙里蕴乾坤

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占地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因主殿普度殿为方形,俗称“方亭子”。安远庙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前部较开阔,后部布局紧凑。寺内分三进院落,第一进山门内是一片广阔的广场,南北各有五间配殿。第二进院落以汉、藏结合的平台门与第一层院落分开。第三进院落是由70间廊房组成,正中为主体建筑“普度殿”,平面呈回字形,是蒙古族寺庙中常见的“都纲法式”。

一层主供木雕金漆绿度母,高4.09米。二层东面供三世佛,左右六菩萨。北面、南面对称供六品佛54尊。三层东廊正中为雅曼达噶坛,供奉一尊木雕独雄大威德金刚,高1.66米,像为牛头赤手,共有九个头,34臂16条腿,手持各种法器,项上悬挂骷髅连成的项链,足下践踏降服的恶魔,是一副张血口瞪怒目、狰狞可怖的凶狠之像。

普陀宗乘之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竣工,历时四年。其建筑与布局是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是位于后部山岭最高处气势宏伟的大红台,下部基础为花岗岩石垒砌的高17米的白台。白台西南角建千佛阁,东南角有一座藏式平顶碉房式建筑为文殊圣境,从正面看高大的白台墙壁上饰有三层琉璃龛窗;从东西看由下至上为七层琉璃龛窗。白台之上为佛殿,西北有门与大红台相对。高大的墙壁内原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藏式佛殿。《陈设档》记载殿内西稍间西北供铜镀金文殊菩萨一尊,明间西南供铜镀金雅曼达噶佛一尊。此外还有盔甲箱、兵器架,放有盔甲、弓、腰刀等。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的文殊圣境殿仅存建筑,其内部陈设皆无。

供奉有规矩

据档案记载统计发现,清代宫廷、园林中雅曼达噶坛共有七处,按年代先后排列为:一、圆明园清净地,乾隆十年(1745年);二、雍和宫雅曼达噶楼,乾隆十四年(1749年)前后;三、永安寺善因殿,乾隆十六年(1751年);四、圆明园舍卫城普福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五、安远庙,乾隆三十年(1765年);六、普陀宗乘之庙,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梵宗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总结雅曼达噶坛建筑与文物情况,可知其或为独立建筑,或于群楼建筑内部单辟一处。雅曼达噶坛的主要标志在于其内部佛像、供器一致。雅曼达噶坛供奉的规矩:

一、主供独雄大威德金刚;

二、除供桌、供器外,特别要挂供兽皮旛十二首,狼皮、狐狸皮、豹皮、虎皮、猞猁狲皮、貂皮各二首,或供虎、熊皮,或在墙上画假皮旛;

三、大威德金刚前供木雕的虎、熊、豹、狼;

四、供盛放皇帝的衣服、饰物、盔甲的箱子;

五、立兵器架摆放刀枪、弓箭;

六、有皇帝的马鞍。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雅曼达噶坛与文殊菩萨供于一处。如普陀宗乘之庙文殊圣境殿内西稍间西北供铜镀金文殊菩萨,明间是雅曼达噶坛。从藏传佛教教义上讲大威德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此种设置也是顺理成章、严遵教义的。

最威猛的神

“雅曼达噶”,梵文名为Yamataka,是藏传佛教神名,即“大威德怖畏金刚”,一般译为“阎曼德迦、雅曼达噶”,藏语为“吉杰多吉”,汉译大威德明王。大威德被藏密认为是藏传佛教中最为威猛的神,具有无比巨大的神力。“威”字代表降服恶魔的威猛力量,而以智慧摧破烦恼业障名之为“德”,两字合称“威德”。

雅曼达噶坛是专门祭祀护法神大威德的坛场。大威德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主修的三大本尊之一,其余两尊为密集金刚、上乐金刚。此三大本尊与吉祥喜金刚和时轮金刚共同构成藏密无上瑜伽部之五大本尊体系,广受西藏佛教各派尊奉。此神为文殊菩萨化身,面相威猛恐怖,有降服恶鬼之威,护善安良之德,喻意修习佛法要以威猛之势驱除烦恼业障,破除无明。大威德是文殊菩萨调伏诸天鬼神及众生忿恚本性而显现的教令轮身。佛教认为菩萨除了以自身的寂静慈悲相即本相超度众生外,还要以教令轮身的方式显现忿怒相以护持佛法,震慑邪魔,以此显示佛、菩萨的巨大威力。

其形象狰狞诡异,通常的显相为九头,代表大乘九部经,主首为牛面,代表对阎王的降服,上生双角代表佛法的真俗二谛,最上一面慈悲祥和,为文殊菩萨的本相,其余各首皆现猛相,代表对诸魔的镇伏。赤发上竖代表般若涅槃果位。三十四臂,手中各执法器,均具宗教象征意义。十六足踏着象征各种阻碍成佛的十六种生灵,右八腿屈,压八天王,表八成就;左八腿伸,压八佛母,表八自在清净。大威德金刚本尊挂五十个人首项链,表示梵文之子、五十音韵,是一切经具备之意。总体概括大威德的神格意义:明了修行成佛之道,彻悟十六空性,自信与空乐无别,成就殊胜与共同两种悉地,诸障灭尽,般大涅槃。

乾隆藏心机

乾隆即位时,国家已步入昌盛之路,但在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经常出现不安定因素,常使他忧心忡忡,此时,有人以文殊菩萨化身相称,正中乾隆下怀:

其一,彰显皇帝个人功绩。清宫建造大威德专用佛堂,且供奉方式是按“雅曼达噶”坛布局的。据古代造像专家王家鹏先生考证,这种供奉方式源于“西藏寺庙内护法殿里多陈放武器、兽皮等物,乾隆将自己的全套衣冠、盔甲、兵器供奉在大威德前的做法是源自西藏。其用意是将大威德作为战神奉祀”。乾隆的盔甲、武器不仅供奉在清宫的雅曼达噶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达赖喇嘛圆寂时,乾隆派章嘉去西藏确认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章嘉到甘丹寺瞻仰佛像时,来到阎魔扩法即雅曼达噶塑像前,亲自将“文殊大皇帝寄献的一套珍奇铠甲奉献给护法神,请求护佑”。由此可见,乾隆非同一般地重视大威德金刚,同时也在显摆着个人的战绩,因为那些与大威德摆放在一起的皇帝的衣冠、盔甲、武器等本身就代表着皇帝个人,无时不在彰显着乾隆的战功,强化人们对神权与皇权的敬畏。

其二,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的盛世之下仍有部分地区不那幺安定。在武力平定准葛尔后,还需要从精神层面对其压制,文殊菩萨的忿怒相大威德恰好在形象上、意义上均符合要求。康熙为大清建立了“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一硬一软两座无形的“长城”,乾隆也深刻理解了祖父的“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这一理念。他一边出兵征战,扫平叛乱,一边敬佛封神,在宗教精神层面强化对蒙古、西藏等地区的统治。

其三,借用大威德神力,扩大神力影响,进一步巩固清王朝统治地位。藏传佛教有一个庞大的神系,并广泛地流传在我国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鉴于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格鲁派特别重视此神,乾隆皇帝精挑细选出保护神大威德金刚。

在《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中记载:“北方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汗王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不和,大皇帝准备发兵征讨,遵照大皇帝诏命,章嘉国师、噶勒丹锡埓图、济隆活佛等广做法事。有一次出现了阿睦尔撒纳的军旗等九件物品,又遵照‘要做威猛烧施法事的谕令,三位上师举行了吉祥大威德金刚威猛烧施法,不久达瓦齐被擒,阿睦尔撒纳势穷远遁。准格尔和回回两部的地方都归于大皇帝的统治之下。”

上述记录了清政府借用神力来平定新疆准噶尔部达瓦齐及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加深了藏传佛教区对大威德的敬畏,使得大威德的化身乾隆皇帝更加高深莫测。自此,凡重要大战前必先进行法事,大战以后班师的时候,必把掳来的特别军器陈列在雍和宫雅木德克坛上,及祭祀完毕,乃又把掳来的特别军器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阁内的武城殿内。这表明设此坛的目的是进一步扩大大威德作为“战神”的影响力,以进一步巩固清王朝的政治地位。

纵观乾隆执政的六十余年中,不说他的战绩与功劳有多幺大,单就治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他文武并用,还借用大威德金刚的神力把蒙古、西藏、青海这些遥远的地方治理得基本稳定,并得到六世班禅专程前来觐见,不能不说他的治政方略确有过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