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约撰稿 钱海利

互联网巨头发力消费金融

◎ 文 《法人》特约撰稿 钱海利

在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展开对消费金融业务布局的同时,市场风险及监管缺失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何理顺监管,保证市场健康发展,是巨头们成功的关键

2013年,互联网金融刚成为新兴名词。2014年,互联网金融却已成为企业发展突围的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出现加速了互联网企业向金融方向演进。在此背景下,京东、百度、阿里放出诸多发展金融信号,不断延伸自身的金融触角,提高在彼此间较量的实力。

依托着巨大的用户数量,京东、百度、阿里的互联网金融战火从支付、供应链金融、众筹等领域,又烧到了消费金融。

2014年2月,京东推出“白条”消费信贷产品。7月,天猫“分期付款”服务推向市场。9月则成了最热闹的一个月,百度联合中影股份、中信信托发布国内首个电影大众消费平台——“百发有戏”;京东更是直接对外宣告了布局消费金融的野心,推出“校园白条”产品,提出未来三年,白条用户数将与京东用户体量匹配的战略目标。

各大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在消费金融领域暗自发力。

京东:后来者发力

此前的京东白条受限于对使用用户的要求较高、提供的额度较低加上京东自身金融规模较小等因素,用户量没有获得大幅提升。白条对消费金融市场影响较小,对提升京东自身品牌效果也有限。

京东将白条的用户再次瞄准学生,主要因为:学生是网购大军中重要一员,经常会因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产生更多消费,而白条为学生提供了资金,增加了京东的服务面;而且学生一般不会购买高价格的产品,这为京东校园白条的推行降低不少风险;再者纵观各大高校,中国学生的数量和未来蕴藏的消费潜力都是不可小觑的。

京东用比较少的运营资金获得了大量用户,如果能让学生培养出使用白条的习惯,未来京东在互联网企业道路上将走得更快。

另外,京东凭借物流在互联网企业中取胜,但支付环节发展一直不如人意。再者就移动支付而言,相对于阿里和腾讯的布局,京东无疑又落后一步。此次京东通过白条服务作为发展京东移动金融的一个切入点,同时尽快补上支付这一课。

百度:跟随为主

目前,除去消费金融,百度已经拥有投资、贷款、互动金融等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但是产品开发上大多以跟随为主,发展动力略显不足,这几年一直被用户诟病;这也是百度坐拥百万用户,但却一直无法真正入驻消费市场的重大原因。

传统消费金融指是指向各个阶层的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一种现代金融服务方式。而现下的消费金融经过互联网企业的一番“定义”,似乎逐渐偏离了原本的范畴。比如,百度将百发有戏定位为消费金融,打着“边消费边赚钱”的旗号博取用户的眼球。

而细看百发有戏其实更像是“消费众筹+电影+信托”,和淘宝最初的电影众筹的相似度更高。撇去对其定义恰当与否的讨论,有电影明星和信托受益的支撑,相信百度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上会更进一步。

阿里:注重玩法

相对于百度和京东,阿里在互联网金融上的布局更早也更为清晰。也就是这样的优势,让阿里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总是成为他人效仿对象。

在余额宝退烧后,阿里曾明确表态,未来希望让金融更好玩,这也让许多互联网企业恍然大悟,产品不仅要补贴、要简洁还要变得有趣。

天猫的分期购是个例外,落后于京东白条的出现,在创新和使用上都没有特别大优势。但阿里并没有因此不遗余力追赶。阿里把天猫分期购更多定位为天猫商家喜迎用户的营销工具,注重使天猫变得更好玩。有了国内电商一哥这个光环,阿里在和金融机构合作以及获得用户认可上,总是较其他互联网企业更为容易一些。

监管待理顺

互联网企业所做消费金融更多是以消费为局,金融为棋,抢占用户。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感召下,滚滚红利吸引下,未来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更多的互联网公司、传统金融企业将加入消费金融战局。

而对于京东、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开展消费金融或存在以下点风险需规避及引起注意。

监管风险上,2013年11月14日银监会公布修订版《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于2014年1月1日生效),准予非金融企业作为主要出资人参与这个领域。但是京东白条、天猫分期付款、百发有戏背后公司均为互联网企业,而目前互联网金融相关监管迟迟未落地;监管上没有清晰的界定,让三者在没有取得相关资质的情况下依旧在夹缝中生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京东白条与天猫分期,事实上,模式类似于虚拟信用卡,今年3月,央行发文暂停虚拟信用卡,虽然暂停不是叫停,但依旧是向市场发出了一个整顿的信号。

信用风险上,中国信用环境尚处于落后阶段,个人贷款违约风险较大;互联网企业公司以消费金融形式开展个人授信未进入央行征信系统,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也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难以保证用户出现恶意违约,出现信用危机;对于价格为王的网购市场,用户忠诚度难以通过单个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而得,坏账控制能力将是互联网企业展开消费金融的重要关键。互联网企业在对用户的信用度判断上还是难以和传统金融机构信贷部门匹敌。

产品风险上,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银行发放的贷款中,有82%都是贷给企业,只有18%是贷给个人消费,而这18%中又有15%是房贷,真正利用消费金融工具来进行日常消费的比例只有3%。美国人喜欢没钱借钱消费,而在中国大部分人拼命攒钱却不敢消费,中国人的消费观决定了提前消费的观念接受度低,信用卡的日益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接受超前消费,但在实际使用上中国人的固守成规与被动性使消费金融发展道路尚为漫长。而且对于消费者而言,互联网企业的消费金融使用成本并不见得比银行低。比如京东白条依旧存在还款手续费和到期未还款违约金。

法律风险上,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消费金融是无须抵押和担保的,虽然目前用户量有限,不至于产生大规模的违约情况,但是当消费金融的摊子做大了,违约情况必然随之上升。而且由于用户群体大、个体金额不大,会导致追讨欠款成本高。

在互联网企业的带动下,消费金融的确会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受限于各方面的风险,以及国民消费需求难以快速激活等影响,还是会面临缺乏需求的挑战,能否长足发展现在还难以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