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静”“专”教子

徐志频作家、评论家,湘商文化发起人之一

左 宗棠 以“孝”“礼”教子,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什幺还要这幺做?真实用意,恐怕是要左宗植按照信中所说,严格监督侄子孝威

15岁的孝威今年要结婚了,新娘是贺熙龄的三女儿。

这门亲事在孝威刚生下来时就定下了。

贺熙龄大左宗棠24岁,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的老师。贺熙龄1846年去世,其时孝威还是个不会爬的婴儿。老师跟学生提“婴儿亲”,虽有两江总督陶澍的先例,但总有点拉不下面子。贺熙龄选择以临终前交代后事的方式,在遗嘱中托丁秩臣、罗泽南做媒人,当面转告左宗棠。

儿子婚姻大事,碰上自己缺银子,真是要命。左宗棠倒不当回事,严格限制婚礼规模,随口说了句“就用我上次存剩的200两”了事。可想而知,这个婚事办得够朴素。

古人一生十分看重的礼事,一是结婚,二是喜丧。养生与送死,是孔子认定的“可当大事”,读书人家没有不严格遵守的。结婚是个花大钱的地方,以左宗棠的地位,儿子结婚花个5千两到1万两,不算奢侈,花200两只能叫“吝啬”。

对待礼事,左宗棠不是马虎、抠门的人。父亲左观澜去世,二哥左宗植26岁,左宗棠18岁,兄弟俩都还在长沙读书,但为了让父亲得到读书人应有的尊严,兄弟俩东挪西借,花了几百两银子,将丧事办得隆重。这期间虽然接了不少亲戚红包,办完事一结账,还是亏出200多两。这笔欠账直到兄弟俩1832年同时考中举人,接到族人、亲戚、朋友大笔礼金,才最后还清。

儿子结婚,虽还没有举行“冠礼”,但已算成年人。左宗棠开始具体教儿子生活中怎幺孝敬母亲的礼节,规定家中开支总体原则是节省。但有两样一定不能省:一是母亲治病的钱,二是私塾先生的伙食费。其他生活开支,自己看着办。他有意放手锻炼儿子,说“此尔与新妇事也”。这是提醒儿子,你是有家室的人了,今后不但要学会处理夫妻关系,还要逐步学会处理家族关系、社会关系。

早熟的孩子要过早承担家庭责任与社会压力,对立志做大事者是好事,对体验人生乐趣来说,不见得是好事。

儿子大了,父子俩第一次观念发生碰撞。左宗棠教儿子学真本事,不要图举人、进士虚名,方向是对的,本意是好的,不想孝威误读了他的意思,将科举考试必备科目八股文、试帖、小楷一律放弃。这让左宗棠心里窝火。

今人对八股、试帖已经十分陌生,因为1905年废除科考后,这些内容随之销声匿迹。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方便更清晰地看到父子观念冲突的实质。

八股文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原文。这种文章,形式僵硬,内容空洞,有人说,中国传统有两样被抛弃得最彻底、最没有争议,一是八股文,二是女人的裹脚布。

试帖指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再用一张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被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类似今天高考试卷上的诗文填空题,考的是死记硬背功。

小楷顾名思义,是小写楷体字。古代但凡进士,都写得一手漂亮书法,朝考状元、翰林,第一注重书法。重视书法,缘于传统文化重视人心,再加之古代书信、奏折、札记,全靠手抄,小楷不过关,写字鬼画桃符,要认出基本靠猜,做官发文件容易误事。

平心而论,八股文、试帖、小楷虽然弊端多多,但作为读书人的入门训练,并不全都一无是处。左宗棠说:“读书不为科名,然八股、试帖、小楷亦初学必由之道,岂有读书人家子弟八股、试帖、小楷事事不如人而得为佳子弟者?”即是说,八股、试帖、小楷的基本功还是要有的。

针对孝威存在的问题,左宗棠开出两服药方:“静”“专”。

“静”的对立面是“躁”,“专”的反义词是“杂”。左宗棠不愧做山长出身,一眼看出儿子症结,药方开得准而及时。

信末似可见出左宗棠不动声色的智慧:要孝威主动将信送给二伯父左宗植看,说法是没时间给二伯父写信。古人写家书耗时费神是实,但要二哥看写给儿子们的家信,显然于礼制有欠。左宗棠以“孝”“礼”教子,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什幺还要这幺做?真实用意,恐怕是要左宗植按照信中所说,严格监督侄子孝威。左宗植是聪敏的读书人,1832年还是湖南乡试第一名(解元),不可能领会不出这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