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社会里的左宗棠

徐志频作家、评论家,湘商文化发起人之一

人情社会,官员清廉全靠自律。作为以清廉与自律垂名

后世的左宗棠,真实生活中尚且如此,人情世故对社会公正的干扰,足见一斑。类比推之,像李鸿章那样以周旋人情、关系立身的学问家,他的“人情黑洞”,想想已经不可蠡测

左宗棠寄给孝威的家书,按规矩孝威须及时念给母亲听。为什幺左宗棠此时选择单独给妻子连写两信(《与周夫人 1861年(咸丰十一年)五月十三夜》)?原来,长媳过门,事关左家后代家风,左宗棠放心不下,一则来信打听长媳的表现,二则暗示妻子教好长媳。

第一封信中,左宗棠要求周诒端教长媳《小学》《女诫》。这些是古代女性的必修课。我们不免困惑,古人不是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吗?精熟书经,岂不是有才了?

原来,古人要求女性不但有才,而且要知书达理。比方周诒端本人,就是湖南小有名气的女诗人。只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交往中,不要表现自己的才华,而要以自身才华辅佐丈夫,做幕后巾帼。

这种观念,集中表现在《女诫》。《女诫》本来是东汉班昭写作的一篇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书,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后世被争相传抄,影响一代又一代女人。

班昭强调“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疑符合自然法则。但《女诫》的规定,又无疑贯穿了“男尊女卑”价值观,用今天眼光去看,全部存在严重问题。按照这种观念,女性岂止是“男人肋骨”,简直就是“生育机器”“移动子宫”。

左宗棠习先秦儒家,他严格遵守儒家教条,有鲜明的“男尊女卑”思想,这是不对的,虽然同时代的人都在按这个观念做,并以为天经地义。

第二封信中左宗棠为14岁的孝宽也定起了亲,而且是表兄余明珊之女,自己母亲的内侄孙女。近亲繁殖不利后代的弊端,他难道不知道?古人早有规定,五服之内,不准结婚。故例是,1144年,陆游与舅父唐仲俊之女唐婉结婚,被陆母拆散。血缘过近,容易生痴呆儿童,左宗棠明知故做,恐怕是难觅“佳媳”,迫不得已。晚清社会风气衰败,“佳子弟”难见,好人家难觅,此见一斑。

正因为此,所以我们看到,陶澍、贺长龄、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这些名人,纷纷攀上亲戚关系,弄得伦理、辈分关系特别绕。有学者还专以此研究亲戚关系为学问,这有点像孔乙己研究“茴”字有四种写法。亲戚关系大体明白,不出差错即可,弄得再精准,也不能给读者带来启发,暂且不去管它。

推断他们联姻的本意,是好人家、好子女相互结合,既可以遗传优秀基因,又可以延续优良家风,一举两得。但事实恐怕是一厢情愿。好好结合,不一定等于更好,反可能导致更差。就像明星跟明星结婚,生下的孩子不见得就英俊漂亮。左宗棠之后,湖南籍历史大人物,不下数十,没有一个从这些家族中产生,就是证明。可见“血统论”最不靠谱,家风影响固然重要,但成长环境与学习能力才最重要。

人情社会给办事带来拖累,在这封信里也显现出来。妻子找丈夫推荐艾侄,左宗棠怎幺处理?必须照顾人情,考虑事理,不偏不倚。信中看来,艾侄的能力肯定不怎幺样,所以左宗棠说“可无须来营”。周庆是周诒端的娘家人,跟“和官”一路货色,也在湘潭抽鸦片。妻子求情,左宗棠让步了,答应她“如不吸烟,可令其前来”。李贵看来也是亲戚,前段时间请假回湖南,左宗棠不想再用他,又抹不开情面,这次顺水推舟,将他推荐给了唐苹州太守。

人情社会,官员清廉全靠自律。作为以清廉与自律垂名后世的左宗棠,真实生活中尚且如此,人情世故对社会公正的干扰,足见一斑。类比推之,像李鸿章那样以周旋人情、关系立身的学问家,他的“人情黑洞”,想想已经不可蠡测。

生活很现实,无法唱高调。法治中国,我们首先需要反思中国的人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