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始终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一项国策。

首先,机械制造行业本土化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也是经济的基本盘。全球凡是发展制造业的国家跟地区,历程都是一样的:先是来料加工,再进行组装,之后慢慢提升到精密制造和自己生产核心装备,整体都是由开始的众多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再到依靠自己。我们国家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在上升,所以慢慢地,有一些低端、高能耗的制造业可能要转移到国外,而那些高毛利、高附加值的核心装备则在不停地转型升级。

第二,机械制造行业对国家产业链的安全是非常之关键的。我们当然不希望很多关键的装备造不出来,也不希望有很多核心技术完全依赖外国。一些核心技术的自主化要持续加强,国家的产业链安全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制造业有三方面的趋势。

第一,越来越大。改革开放40年来,很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我们国家有很庞大的消费群体跟产业的纵深,还有多年积淀的工程师红利,很多的制造企业由原来的作坊到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甚至在很多领域超过全球一半的市占率,比如我国光伏制造大概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90%,家电全球占比也是80%-90%,锂电池占全球的半壁江山,工程机械也应该是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

第二,整体在走向集中,供应链也在走向集中。集中带来龙头企业的议价能力增强,一些地区会围绕自己的产业龙头衍生出产业集群,比如,长三角汽车、光伏、半导体等产业特别强。发展制造业,并不是简单投钱就可以的,而是需要一定的产业集群。如果再加上产业基金支持的话,这个产业的竞争力就会因为杠杆效应而放大。

第三,大而图强。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发展壮大,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大公司,过去这些公司可能更像一个组装工厂,内核都是进口的或者采购外资国内工厂的。这些年慢慢地积淀,特别是加上国内资本市场的助力,赚了钱以后,它们开始愿意投入研发,去掌握核心技术。

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第一,碳中和领域,主要是新能源的需求;第二,硬核科技。企业可以围绕这两个方向去做文章。

现在二级市场制造业中,高估值的是什幺公司?半导体相关的设备材料,包括光伏发电设备和制造设备、锂电的核心装备,还有自主可控的关键零部件等。

为什幺市场愿意给这些公司和板块高估值?就是因为它们代表未来。

所以我认为,未来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也大部分聚焦于这些领域。总体看,这些领域会呈现几个特点。第一,由原来的集成组装慢慢变成核心装备自主化,原来很多核心的材料都靠进口,未来中国跟海外会平分秋色。第二,完全自主化以后,我们生产的装备又好,效率又高,会开始抢占海外的市场,这是中国很多装备企业做强、做大的常规路径。材料行业的门槛会稍微高一点,相对更难一点,高端的材料还是掌握在欧美日韩手里,我们目前要尽量实现国产化,估计在材料领域,我们以后也会逐步跟海外厂商平分秋色。

建议不敢谈,企业家都是各自领域非常强的专家和超级资源整合者,我只能站在多年参与者的角度分享一些看法。

第一,守正出奇。同样两家公司,10年前大小一样,做的东西也差不多,为什幺10年后有一个变得越来越大,另一个停滞不前甚至被淘汰离场?通过比较研究,我认为,企业家首先要想明白,要把自己的基本功、底盘做得很扎实。一定要密切关注自己当前行业的技术变化,不要像胶片企业一样,被时代无情地抛弃了。

守住基本盘的同时,要抬头看天,看清楚自己原有产品有没有新技术的迭代、新产品的拓展、跨领域的拓展机会等,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技术的迭代。好多做装备的企业,向下游扩展得很好,能实现从光伏到锂电、从锂电到氢能这种跨领域的扩张,就是因为顺应了时代变化,而产品的原理性东西没有变,这样的企业就能做大做好。

第二,企业家要有平台化、体系化的思维。小企业靠团队,大企业靠体系、平台。创业的时候,小企业打天下,可能有那幺几杆枪就够了。但随着企业不停地发展,面临很多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要持续有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来自我迭代,这个时候,只有拥有体系化、平台化思维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华为、小米等已经做大的巨头是不是都是这样?

第三,企业家要善用资本,又敬畏资本。企业应善于利用资本市场,包括上市、融资等,有了资本市场的支持以后,企业的人才梯队、资本厚度、团队的凝聚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跟原来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了。但是要谨慎加杠杆去投资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怎幺利用好资本市场,服务于自己的产业,对于企业家来讲,是非常迫切需要学习的课题。

第一,外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可能几十年就做一个类型的产品,或者一个领域的下游,比如德国就有很多所谓的“小而美”的企业。这是他们的一种文化,产品和技术做得很精,利润也是不错的,但他们做不大,中国制造业企业很少是这样的。

中国制造企业基本上都是有很强的迭代能力,也有很强的危机感,很擅长跨领域扩张,最明显的就是做光伏设备的跨领域做锂电,再做氢能,甚至以前很多还是做汽车零部件的,跨界也做得很好。

第二,欧美的制造企业因为历史原因,技术的积淀会比中国企业多一些。中国还处于很多关键的核心零部件和材料需要外购的阶段。

第三,中国制造业竞争会更彻底。中国企业家想的都是终局即开局,即从有第一个想法开始,就会考虑到将来一定会有很多竞争对手,哪怕是很高门槛的东西,也必须做得又好又便宜,一开始的思路就是要以更高的性价比去打市场。

欧美的制造业企业竞争就相对温和,很多时候,他们更愿意维持一个很好的平衡,不会轻易去打价格战,中国的制造业价格战则较为明显。但这是个好事,反而加快我们的迭代,让下游和人民群众受益了。我们小时候黑白电视机要几千块钱,现在的屏幕比当年可能强了10倍,物价指数也上升了不少,但彩电价格是一样的,这里面就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突出贡献。

总体来讲,我认为,中国跟国外制造业将殊途同归,制造业做大了以后都要去出海竞争,所以,外国人也要慢慢地习惯跟中国人同台竞技。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开始越来越强调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了,我相信我们早晚会突破这些关键领域。

在一个成熟的工业国家,产业链的迁移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随着中国的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源成本、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提升,很多中低端的制造企业其实已经慢慢没有盈利空间了,慢慢地在往南亚、非洲迁。然后,中国制造业开始往高附加值的产业、高端制造业升级,这是一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首先,产业往这些国家迁移,但很多供应链还在中国,这种情况其实加大了国内供应链的影响力。

其次,这些国家接受这些产业,培养了很多熟练的技术工人,也培养了很多有能力的供应商,对我们有阶段性的价值,可以继续服务我们更高附加值的产业。

第三,制造业迁移到南亚也好,非洲也好,更靠近消费地,有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如果是国内企业外迁,则增加了我们国家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对中国是个好现象。

第四,要辩证地看结果。如果我们能产生5元的价值,为什幺要去消耗同样资源,做只产生1元价值的产业?比如造一架比较大的飞机能赚几亿元,同样的产值得生产多少双袜子鞋子?

2018、2019,包括2020年,机会主要集中在核心资产,企业的阿尔法特别重要。2020年下半年开始到2021年,基本上集中在高景气赛道的公司,投资者比较关注行业的贝塔值。到了2022年,经过一波比较大的调整后,我认为很多板块估值的风险也释放了很多,机会主要分为几方面。

第一,高景气赛道。调整以后,高景气赛道可以优选。A股比较偏好成长股投资,产生了很多的牛股,我们就应该去好好地挖掘,这里面肯定有很多公司有持续的投资机会。

第二,把握行业反转的机会。2022年新冠疫情对行情影响比较大,大家也能感觉到经济的下行压力还是很大的。中央多次提到要用超常规手段来稳经济,这种情况下,肯定会带来复苏或者反转的机会,例如有些企业、行业触底反弹了,股票又跌得比较多,这时候大家可以多关注高频数据,从中找到政策带来的行业反转的机会,比如工业自动化、电气设备、工程机械等。

第三,挖掘“专精特新”的机会。我们国家有很多地方还存在一些短板,要补短板,国家也在大力提倡“专精特新”,而“专精特新”有科创的底核,符合企业发展由小做大的逻辑。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有核心技术、在某些关键领域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门槛的企业,如果能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同时企业战略得当,是有可能发展壮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就要去精挑细选,找到那些下游有可能会有爆发性机会的标的。我一直希望我们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们多关注这种机会。

中国的高端制造有两个最重要的方向值得长期关注。

第一,科技成长股。这主要包括进口替代和产业升级两方面。资本市场比较喜欢找到EPS有弹性的公司,这代表它的需求有确定性。估值有弹性,则代表它未来空间很大,或者它有特别核心的技术,或有很高的附加值。满足这两个钥匙,就能看到很多有价值的方向,我们要在其中找到那些真正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它们会发展得很快。

第二,碳中和领域。大的投资机会都是来自时代的大脉络,国家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个需求是很确定的,产业链长,产业体量巨大,肯定超过房地产,是10万亿甚至百万亿的市场,从产品到装备到材料,都有很多机会。我们可以找到那些有核心技术的,或者在产业链中能快速地迭代,能快速切入进去放大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这种机会将来会越来越多,并慢慢地给大家带来回报。

第一,产业技术的迭代不可逆的变化导致需求萎缩带来的风险。例如,新能源车在替代燃油车过程中,传统的汽配行业可能面临较大萎缩,在特定时期,这种风险大家是要回避的。

第二,经济下行,有很多公司的业绩肯定会低于预期。上市公司对经济是很敏感的,如果业绩大幅低于预期、大家期望又很高的话,可能会带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