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da Jiang

光之诗人

2014年,IC系列灯具的问世让Flos再一次成为意大利灯具界的宠儿,干净利落的黄铜支架配上白色球形灯罩,勾画出“一轮圆月挂树梢”的诗性意境。一经问世,IC灯就风靡全球,至今畅销不衰。Michael Anastassiades便是站在IC系列背后的“光之诗人”。拥有土木工程和工业设计等理工科背景的他,内心却饱含艺术家的感性情怀。从小就擅长用图画与人沟通,Anastassiades在成名后也喜欢运用点、线、圆和三角等几何元素,在丰富的组合搭配中与空间和使用者展开对话,IC、Copycat、String、Captain Flint等经典系列概莫能外。多年来,设计师以捕捉光之本质美感为使命,正如其所言:“去繁化简是我工作的原点,让物体回归赤裸裸的本质色彩美的终极表达。”看似简单的外观下,隐藏着他对材料、比例和工艺细节的不懈苛求,从而让作品经得起时光的考验。2007年,Anastassiades推出同名品牌MichaelAnastassiades,从而更加自由地探索空间与光的关系,并寻求富有个性、折中主义与高品质的经典设计。其中,Mobile系列吊灯在轻盈与力量感间取得平衡;Tip of The Tongue却反其道而行,让玻璃灯罩与黄铜底座于边缘处相连,营造出一种不平衡的灵动美感。在此过程中,Anastassiades的设计哲学得以丰满,黑与白,圆与方,明与暗,大与小等对立关系在他的光影世界里实现温柔的触碰,为世间带来诗性光辉。

塑造灯的表现力

也许与早期的多元化创作经历有关,Tom Dixon从不掩饰自己在产品创意和室内设计领域的多面设计才华。2002年,抱着复兴英国家居业决心的Dixon创立了设计品牌Tom Dixon。从单纯朴素的设计情感和历史悠久的英国设计传统中,Dixon提炼出“极简却富有表现力”的品牌特征,同时极力将材料美学和科技创新融入产品创意的精髓。Tom Dixon的灯具设计就是他设计理念的绝佳展现。以其代表作Melt灯为例,Dixon首次采用了吹塑工艺和真空金属化技术,使它扭曲的球形外表和熔融效果营造出近乎奇幻的视觉体验。另一款灵感源自弹簧玩具和中国灯笼与伞的Spring灯,通过高弹性特殊材料的使用,将线条的优雅和材质的特性相互融合,在复古概念中演化出颇具试验性和未来感的造型。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他与Prolicht联合推出的新作Code灯。只用裸露的LED灯和印制电路板两种元素,灯具就能变幻出万千造型,称其“光的雕塑”可谓实至名归了。

光与人的“纽带”

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可持续”呼声,让Simone Farresin和Andrea Trimarchi联合创办的Formafantasma设计工作室变得炙手可热。早在创业之初,他们的设计就将实验性材料,传统与地方文化,全面的可持续性纳入思考范围。自视为工艺、产业、物件与使用者的“横向连接者”,Formafantasma擅于将独立研究拓展至更为广泛的商业运用中。于是,一系列基于LED、变压器、玻璃、透镜的研究成果,借由Peep-Hole艺术中心于2016年举办的一场展览,吸引到意大利灯具品牌Flos关注的目光。次年,“WireRing”和“Blush”系列灯具应运而生,成为了工作室的工业化设计首秀。其中,“WireRing”遵循了极简主义设计理念,整个灯具仅由一段定制电线和一个LED环两部分组成。在这里,通常被隐藏的电线裸露在外,与灯环一起,勾画出雕塑般的视觉体验。对此,设计师则解释为,“我们尝试用最少的材料做出好用的产品,以避免体积过大给销售和生产带来的不便。”延续“WireRing”的设计思路,两者于2019年再度联袂,推出“WireLine”灯,用橡胶制成的电线如纽带一样从天花板垂落,与LED灯管交相辉映。对于Formafantasma而言,“材料”是他们灯具创作的物质媒介,“光”本身才是他们探究传统与当代、自然与人为的核心所在。于是,日常生活的照明需求经由Formafantasma之手,俨然成为了情感关怀的“纽带”。

“灯”上舞台

在一场时装类“设计新秀大赛”一举夺魁的Lee Broom,于17岁正式告别演艺圈,跨入时尚设计领域。颇具艺术天赋的他在Vivienne Westwood的引导下领悟到“古为今用”的设计哲学,随后进入中央圣马丁艺术学校学习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2007年,Broom带着“戏剧”和“时尚”双重基因,开启了同名品牌Lee Broom。从创作角度而言,Broom擅于从日常事物中发掘新鲜感,这一点在其成名作CrystalBulb中可见一斑。设计师于传统水晶切割工艺中获得灵感,将工业化生产的印记与装饰主义的精美糅合在一起,让平凡的物件获得美学意义的升华。同时,Broom的“戏剧”才华也成就了Lee Broom独一无二的品牌展示语言。从“时光机”“移动车厢”和“万花筒”等一系列展览中,Lee Broom的灯具别出心裁地交织在“舞台”中央,碰撞出新的惊喜,让观众深刻铭记。

幽默之光

作为德国当代首屈一指的工业设计师,Konstantin Grcic是全球顶尖设计品牌的宠儿,作品横跨家具、灯具、创意产品和展会等诸多领域。在其为数众多的佳作中,灯具设计似乎并不占数量优势,却件件精彩。早在1999年,Grcic就与Flos合作,创作了简约、实用的Mayday灯。设计师以“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前的求救信号“m'aider”命名,暗示了这款“工具灯”的多种用途,同时制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诙谐寓意。如果说他设计的Lunar建筑装置灯是对意大利经典设计的一次突破,那幺他随后推出的OK灯就360度升华了Achille Castiglioni的标志性作品。借助OK灯,他将技术实验、设计敏感和对几何形体的偏好糅合在一起,流露出设计师对真实世界的哲思。与Flos的再一次联手是他用模块化手法创作的Noctambule 灯,利用玻璃的通透性和模块化组合,Grcic玩味了光的幽默智慧,在日夜切换间塑造出独特的光感与氛围。

“小”设计,大光芒

日本产品设计界当红小生佐藤大自2002年创立“Nendo工作室”以来,致力于营造生活中的“小”瞬间。他的作品脱胎于传统日本设计美学,并以此为底色添加了时尚、科技和未来主义元素,受到各国设计爱好者的追捧。Nendo与日本传统造纸企业Taniguchi AoyaWashi合作设计的“semi-wrinkle washi”的灯具系列,将独特的新工艺和传统和纸融于一体。另一款和纸吊灯“bi-colour washi”则采用3D造纸技术,营造出无缝连接的立体光效。在寻求日本设计的当代性表达外,Nendo也会寻求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共鸣。2015年,他为Louis Poulsen设计的NJP台灯就根植于丹麦设计传统,对经典AJ台灯致敬的同时进行功能优化。当然,在极简主义的外衣下,还藏匿着设计师细腻、爱“玩”的心。卷起来就能发光的“paper torch”,融灯具于桌几的模块化“Haeru”系列,以及把花洒与照明功能结合在一起的“灯式花洒”都是这一思想的绝佳体现,着实玩出了“跨界”新高度。

蔡烈超将可持续进行到底

Mario Tsai Studio在中国设计师蔡烈超的带领下,始终以设计思维输出为核心,并在可持续化的设计方式下积极探索材料潜在属性和新的应用方式。2018年末,工作室开始尝试灯具设计,通电方式、材料的导电性、光源的特性以及结构的可延展性等因素成为每一件产品的关键点。简洁的外观下,蔡烈超作品的每一个微小细节都经得起检验。以其代表作马扎灯系列为例:设计师从全生命周期考虑,用更换局部的方式来延长产品寿命,提高可持续性。同时,模块化的设计赋予了产品无限变换的可能。设计师还通过对低压导电的挖掘,整个灯具系统裸露的金属零件也被设计成了电路的一部分,由此构成了一个内在复杂但外观简洁的模块化结构系统。此外,蔡烈超采用特殊材料与常规工业化生产工艺的结合,让实验室里的新材料在实用领域绽放光芒。

材料的光影游戏

瑞士设计三人组Atelier O?由Aurel Aebi,Armand Louis和Patrick Reymond组成。“O?”取俄文“三人行”之意来表达充满活力、热情四溢的团队精神,“Atelier”则是工作室跨领域、多元化创作主张的缩影。对于“人文关怀”和“艺术情趣”的共识是三位主创合作30年的价值准绳。始终以材料为起点,Atelier O?用精湛的科技与工艺挖掘材料的潜能和不同材料间的组合可能性。其灯具代表作“Les Danseuses”悬浮吊灯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灵感源于舞蹈、编织物与空气阻力相抗衡等元素。作品结合了光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向心力、离心力原理,当灯罩高速旋转时,“Les Danseuses”就会张开美丽的裙摆,让空间充满诗意与梦幻色彩。而工作室最新创作的“Vitruvio”则受到钟表制造技艺启发,利用金属支架和口吹玻璃两个相反的元素和平衡原理,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环境中获得崭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