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泽艳

1899年11月17日,丁道衡出生在贵州省织金县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辈希望他步入仕途,而他则倾心于自然科学。年仅28岁时,发现了沉睡千年的丰富宝藏,预言了包头钢铁联合企业的诞生;之后,又以满腔的热情、刻苦的钻研和无私的奉献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发现沉睡千年矿藏

一次不经意的发现,带来的却是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大概就是科学工作之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1927年,丁道衡参加了由中国、瑞典、德国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科学考察团,远赴广袤无垠、崇山峻岭的中国大西北,承担了天山西南部的地质考察工作,负责地质矿产调查和古生物研究。

在这次考察中,丁道衡发现了沉睡千年的丰富矿藏。一天,行走中的丁道衡突然被前方的奇特景象吸引住:一座山峰前方,在灼热的阳光下泛着青黑色。丁道衡在后来的自述中写道,“三日晨,着者负袋趋往,甫至山麓,即见有铁矿矿砂沿沟处散布甚多,愈近矿砂愈富,仰视山巅,巍然屹立,露出处,黑斑烂然,知为矿床所在。至山腰则矿石层累迭出,愈上矿质愈纯。登高俯瞰,则南山壁皆为矿区。”

回到驻地,丁道衡立即在昏暗的油灯下查阅资料,得知此地似为“哈喇托落海”,蒙语意为“黑山头”。第二天一早,当同伴们还在睡梦中时,他就钻出帐篷向黑山头奔去。一连数日,丁道衡像着了迷一样总要跑到这里来,采集标本,预备回去进行室内研究。

考察期间,丁道衡采集了各种矿石及岩石标本,对白云鄂博地区的地形、地质和构造以及矿区的生成、铁矿储量、矿石成分、地表水源等项进行了初步调查。最后他认定,这是一个蕴藏丰富、远景广阔、极有开采价值的大型铁矿。1933年,丁道衡发表了着名的《绥远白云鄂博铁矿报告》,向世人公布了这一发现,并勾画出白云鄂博铁矿未来的图景。他还断言:“毫无疑义,假如能够对白云鄂博铁矿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它必将成为发展工业的主要矿源,并将促使中国的西北地区发达起来。”

直到60年代,丁道衡的设想得以实现。1987年,白云鄂博铁矿隆重举行了发现白云鄂博主矿体60周年庆典活动,为表彰发现者的业绩,特在该矿区街心为丁道衡塑像,供人景仰。

孜孜不倦刻苦钻研

在别人看来是石头,在他眼中却是宝贝。这种与众不同的判断与他的科学家眼光和素养是分不开的。丁道衡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和熏陶,天资聪慧,而又勤奋读书。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贵州省立模范中学。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大量的新知识,对自然科学也逐渐产生了兴趣。中学毕业后,就考入北京大学甲部预科,后又经严格甄别,升入正科,成绩名列前茅,并获得了贵州省公费津贴。

在北大求学的六年里,他半工半读,学习上孜孜以求,工作上兢兢业业。1926年,他从北大地质系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为母校助教,专门从事地质史和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

由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丁道衡获得了北京大学的资助,于1935年赴德留学。留学期间,他先在柏林大学攻读构造地质,次年转入马堡大学研究无脊椎动物化石。三年时间里,丁道衡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完成了古杯海绵、方锥珊瑚、十字珊瑚、波哈特贝、鸽头贝等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关于波哈特贝与鹗头贝的内容结构》《方锥珊瑚研究》和《十字珊瑚构造之意义》等文,并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还取得了澳大利亚南部和沙丁尼亚岛保存完好的“古杯”标本。

经过独立研究,证明了所有“古杯”绝不是珊瑚,而肯定是硅质海绵亚纲下的一个超科,他定名为“古杯超科”,并撰述《古杯的更订》一文,在德国《矿物·地质·古生物年鉴》上发表,解决了古生物学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

满腔热情勇担重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丁道衡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毅然选择回到抗战中的祖国。回国后,他随即参加了川康考察团,立下在西南处女地寻找矿产资源的雄心。尽管川康荒野山高、严寒、风大,空气稀薄,他都在所不顾,坚持进行科学研究,发表了《关于有盖珊瑚的讨论》论文。

1940年3月,丁道衡应聘为武汉大学矿冶系教授,随校由武汉迁至四川乐山。当时学校条件差、师资缺,他一人担任全系普通地质、矿物、岩石、矿床、光性矿物、地史等六门课程,还要负责学生的实验课和野外实习。丁道衡有高血压,几次在海拔3500米的高山上摔跤,但仍坚持带学生野外实习,并在百忙中撰写发表了论文《十字珊瑚构造之意义》。

1942年丁道衡回到家乡,先后担任贵州大学矿冶系主任、教授、文理学院院长,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作为的地质工作者。为督促学生勤奋学习,他向学生写到:“学习的目的为了求得真理,谋求福利,以尽个人应尽的责任。第一为学要专一,第二为学要好学,第三为学要有毅力,第四为学要谦虚,第五为学要有系统,第六为学要创作。”

由于他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在全校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因而丁道衡被推选为贵州大学教授会主席。除了搞行政管理和授课外,每年还要到重庆大学讲学两个月,其辛劳程度可想而知。

贵阳解放时,丁道衡被任命为贵州大学接管会主任委员。1950年,当选为贵州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1952年,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次年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他光荣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又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重庆市委员会常委。

全国解放后,丁道衡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满怀热情地说:“作为一名中国的科学家要勇担重任。黑暗终于过去了,像我这样长期过着担惊受怕、忍受压制的人何止千万;今后我要坚决跟着共产党走,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人民”。

(编辑/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