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征着科学技术不断攀升的螺旋收阶式造型建筑内,陈列着400余件(套)具有知识性、参与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展品展项——这里是集展览、培训、实验、影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场所,是对外进行科普宣传、开展科技教育的新型教学基地,是展示现代科技、推动科技创新、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座综合性、现代化、具有地方特色的省级科技馆——贵州科技馆。

贵州科技馆总建筑面积14805平方米,其中展览教育功能区占8040平方米。围绕科普教育这一核心功能,它从“展览、活动、传播、辐射”四个方面向人们展示科技的魅力。

多样展品展项供参观学习:贵州科技馆在常设展览方面,坚持对重点人群(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公务员)加强讲解、引领、示范等服务,为其打造一流的参观学习环境,提供高质量的展览教育服务。为了保证常展常新,贵州科技馆分别于2011年、2013年和2016年对展厅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后的贵州科技馆展厅由序厅、中国月球探测科普展、智慧基石、人与健康、走进大数据、少儿科技乐园6个部分组成,其中“智慧基石”“人与健康”“走进大数据”3个部分按基础、发展、创新的顺序递进。

“走进大数据”展区以大数据为主题来进行科普教育,目前在全国科技馆行业尚属首创。该展区分为大数据基础知识和互动数据体验两大功能展区,以不同的体验方式和互动内容满足青少年和普通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展区内的“3D头像数据体验”等展品还可为我省公众带来新颖的、最深入的大数据体验。

另外,贵州科技馆结合青少年群体特点在此次改造升级中大量引入机器人,使“机器人世界”成为亮点展区。观众通过与机器人互动,可了解计算机控制及自动化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捷和乐趣,并增长机器人制造与运用方面的知识,同时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被激发。

系列科普活动让你爱上科学:为积极引导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参与科普活动,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贵州科技馆组织开展了“科技探索”主题教育活动、大中型科普临展等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如贵州省第二届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多功能拼图大赛等,引导广大青少年喜欢科学、学习科学、爱上科学、研究科学和运用科学,加大了科普宣传力度,形成了业界认可、社会反响良好的局面。

2012年5月,贵州科技馆创办了面向公众免费的公益性科普讲座——“贵州科技馆科普大讲堂”,讲堂以“公益·惠民·科普”为定位,每月举办一期,内容贴近百姓生活。

此外,贵州科技馆自创的科普剧《绿色PARTY》《未来SOS》《我们的春天》分别夺得了全国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科普剧大赛一等奖,《我们的春天》科普剧团队还受中国科协邀请,在201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上进行演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流动科技馆”等活动遍布贵州:贵州科技馆坚持定期科普与日常科普“两条腿走路”,采取互动式、开放式推进,组织“流动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大蓬车”等活动,为偏远地区农民和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服务,实现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入脑入心。

截至目前,“流动科技馆”足迹遍布全省9个市、州近60个县(市、区),中国“流动科技馆”贵州巡展未来的目标是实现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巡展期间,贵州科技馆对各级科协组织流动项目巡展给予了经费补贴,并对其年度运行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估,确保巡展工作能开展、保安全、出成效。2015年,在贵州科技馆的努力下,贵州已经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25所,“十三五期间”贵州科技馆将完成全省95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公益项目的拟建工作。

馆校联动开创科普教育新局面:贵州科技馆结合自身展教优势,将科技馆的科普剧、机器人表演等活动内容与流动科技馆巡展紧密结合,馆校联动,2015年以来共开展系列教育培训活动210余次,参与人数达15000余人次,开创了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新局面。

2015年,贵州科技馆与水城县二小搭建馆校合作平台,探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同时,贵州科技馆结合该校学生实际,设置了“探秘直升机”科学互动课、“飞行器总动员”科学趣味讲座、“齿轮的秘密”机器人搭建课等培训课程,对该校科学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内容培训指导,并为该校捐赠了部分“玩转科学”实验教学教具。

2016年4月,贵州科技馆与贵阳市花溪小学签订合作协议,向该校捐赠了一批“玩转科学”教具。同期,科技馆还为高坡乡杉坪民族小学、野鸭小学留守儿童带去了精彩的科学实验课。

贵州科技馆自2006年8月开馆以来,较好地履行了科普展览教育职责,为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科学文化素质作出了应有贡献。科技馆从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迄今已接待参观人数300余万人次。

升级更新改造后的贵州科技馆更是亮点纷呈,仅贵州科技馆展厅启新开放当天,接待观众就突破万人,创贵州科技馆十年来单日接待新高。

今后,贵州科技馆将把启新开放作为新的起点,充分发挥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主力军的职能职责,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让全省人民享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编辑/和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