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争锋

吴天一

耄耋之年,本该安享晚年,他却依然脚步匆忙,带着心脏起搏器在世界屋脊上开展科研工作。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投身高原医学研究六十余年,他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守护高原上的万千生命,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22年3月3日,87岁的他荣获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1935年6月,名叫依斯玛义尔·赛里木江的塔吉克族男孩出生在新疆伊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9岁时,他随父母迁居南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父亲给他取了一个简单易写的名字——吴天一。

1956年,吴天一以满分成绩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平壤的医院工作。两年后,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出台移居政策,吴天一和妻子刘敏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大批有志青年一起支援青海建设。

广袤土地、皑皑雪域令支边青年心潮澎湃。然而没过多久,他们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轻者头痛欲裂,重者因此失去生命。由于医疗条件和水平落后,医生普遍把这当作寻常肺炎来治疗。

作为一名内科医生,吴天一诊治过大量患者,敏锐的洞察力让他隐隐觉得这不是一般肺炎那幺简单。有一天,他又接诊了一名战士。奄奄一息时,战士不甘心地说:“没想到真枪实弹没有打倒我,在高原上得的病却要了我的命……”医者仁心,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吴天一的心,他无法眼睁睁看着有志青年还没开展事业就长眠于此,他要探索高原病的成因,从而找到有效应对高原病的办法。

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吴天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为了掌握大量可靠的资料,他决定实地调研,了解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人群的生理特征和各种急慢性高原病。他说:“群体调查,一家也不能落。问题可能就在这一家。”

科研之路不好走,在青藏高原从事科研更是难上加难。高原交通闭塞,前往没通车的地方时,吴天一和团队只能骑马上路,牦牛驮着X光线检测仪等设备紧随其后。每到数据采集点,他们就支起帐篷,边治病边调查,饿了吃点青稞糌,渴了接点烧不开的水喝,晚上点着酥油灯整理白天收集的数据资料。在走家串户间,吴天一和藏族牧民打成了一片,牧民见他经常骑马出诊,就喊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曼巴藏语意为医生)”。

通车的地方亦非坦途,吴天一曾多次遭遇车祸,与死神擦肩而过。最惊险的一次是在1982年,他乘坐的吉普车行至海拔4000米左右的橡皮山时,因山体陡峭、路面湿滑,车子发生侧翻,连人带车跌落山崖。被路人救起后,吴天一左边四根肋骨、肩胛骨、髌骨等多处骨折。

病床前,妻子心疼地直掉眼泪,吴天一却一脸坦然地说:“作为高原医学人,没有献身精神哪能获取一线科研资料?”结果,休养了三个月后,他又骑上马,出现在阿尼玛卿山。

年复一年,雪莲花落了又开,吴天一的足迹遍布了青藏高原牧区的每一寸土地,不仅找到病因,治好了大量农牧民的病,还取得了超过10万份生理、病理数据资料,为我国高原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丰富翔实的资料让吴天一的研究如鱼得水:他率先提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论点,使高原医学迈上新的台阶;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针对标准被命名为“青海标准”,这是医学领域第一个由中国学者提出并命名的诊断标准。

凭借一系列开创性成果,2001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建设工作正式开始,吴天一被任命为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他许诺道:“我们的目标,就是不让一个人因为高原反应倒下。”

许诺容易做到难,毕竟要建设的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其中高寒缺氧很难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不仅是对铁路建设者身体的严峻考验,也是对高原医学提出的新挑战。

开工前,吴天一为了摸清人类身体的极限,设计了一座高低压综合舱,舱体上升可至海拔1.2万米,下降可至水下30米。第一次人体模拟实验由谁进去呢?面对风险,吴天一毫不含糊地说:“我设计的,当然我第一个进。”

实验开始后,由于缺乏经验,操作人员在减压时让压力下降速度过快,舱内的吴天一顿感头痛欲裂,随着“嘣”的一声巨响,鼓膜被彻底击穿,听力严重受损。

这样的代价换来了吴天一对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的把握,他把实验结果运用到青藏铁路建设中,提出“高压舱、高压袋、高流氧”三高急救措施,成功解救急性高原病患者。此外,年过花甲的吴天一还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健康保障工作;结合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研发了有关药物;将高原病的自我判断方法写成科普手册交给工人,再手把手地演示急救措施。

在吴天一的“保驾护航”下,青藏铁路建设五年,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从原青藏公路建设时期的9.8%降至1%以下,创造了十四万余名筑路工人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医学奇迹,建设者们亲切地称他为“青藏铁路生命的守护神”。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看着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吴天一欣慰地说:“多年积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做高原医学,这条路我走对了。”

常年与冰川、雪地等恶劣环境为伴,吴天一落下了一身病痛,全身十四处骨折,双眼白内障……不过,这些都不能阻挡他继续前行的脚步。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7.1级地震,年逾古稀的吴天一主动请缨赴灾区救援。家人担心他的身体,百般劝阻,可吴天一说:“我既是医生又是党员,还是最懂高原病的人,我必须去!”说完,他就连夜带领十四人组成的高原病防治专家组奔赴灾区。

在救援中,吴天一丝毫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忙得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白天,他奔波在各大救援点,指导并抢救地震伤员;晚上,他辗转于各医疗队,为参与救灾的部队、消防救援人员宣传科普防病知识。一连七天,吴天一走遍十七个重灾点,几乎不眠不休,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援。震后,吴天一主持召开会议,总结玉树地震救援经验并分享给国际各方。

吴天一从事高原医学研究六十多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际高山医学奖、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很多人劝他:“您已经功成名就,是时候去内地的大城市享享清福了。”每每此时,吴天一总是这样答道:“这里是我生命的根、科学的根,我不能离开这里,我要跟高原病较劲一辈子,我要一辈子保障高原人民健康。”

吴天一为藏族群众义诊

2020年,吴天一还把在险境中求得的数以万计的科学数据,编纂成340万字的《吴天一高原医学》,填补世界高原医学空白。

2021年6月29日,吴天一获得“七一勋章”。2022年3月3日,吴天一荣获“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面对荣誉,他说:“高原医学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我要带好团队,培养好接班人,为保障高原人民和官兵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