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儿子过生日之前,妻子承诺要给他买一个豪华版的变形金刚做生日礼物。儿子高兴得不行,恨不得生日立即就到眼前。

可真到了生日那天,儿子却极度失望:妈妈送的生日礼物由豪华版变形金刚,变成了一辆童车。在儿子看来,这种变化简直就是“凤凰变土鸡”,心理落差极大,他哭着问:“为什幺不是变形金刚?”

妻子跟儿子解释:“变形金刚好贵哟,妈妈没舍得买,就买了童车——你也正好要学骑车了呀!”

“我要变形金刚,不要童车。”儿子提出抗议,委屈得泪流不止。

我虽然心里责怪妻子“先吹牛,后食言”,但出于“在孩子面前不可以抹黑妈妈”的家教原则,并没有对妻子的做法提出异议,只是劝儿子:“变形金刚虽然没得到,但童车的确也不错——要不,爸爸陪你去练车?”

儿子知道童车不可能再变成变形金刚,还算讲道理,擦了一把眼泪,跟我下楼了。

我让儿子骑在童车上,先用手机给他拍了几张照片。儿子看过照片,感觉自己骑着童车还挺威风,心情好了一大半,问我:“爸爸,我像不像个骑大马的大将军?”我立即吹捧他:“嗯,真像个骑马的大将军。那赶紧看看你这匹大马跑得快不快吧!”儿子顿时来了劲头,让我在后边“护驾”,跨上童车便学骑起来。

童车后面有两个辅助轮,我就是不在后面“护驾”也很安全。不一会儿,儿子就完全掌握了骑行技巧。只见他两只小手紧握车把,稍低头,微弓腰,腿上一使劲,童车就飞驰起来了。儿子一边骑一边喊“冲呀”,还真把自己当成骑大马的将军了。

骑童车,不但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运动量蛮大——骑了半小时的童车,儿子累得小脸发红,脑门儿出汗。我怕儿子太累,截住他问:“是不是可以休息了?”

儿子倒是不觉得累,绕开我说:“还要骑。”我只好依他。

天快黑时,妻子打来电话:“在哪儿呢,饭都准备好了,快回来吧。”

我赶紧对儿子说:“暂时不能骑了,回家吃饭过生日了,吃完饭再来骑吧。”

儿子估计也饿了,同意回家,但提了个条件:“吃完饭,过了生日,真的还要下来骑童车啊!”我点头同意。

回到家,儿子看到生日蜡烛已经点燃,高兴地问妈妈:“我可以吹了吗?”

一看儿子情绪这幺好,妻子有些疑惑,偷偷问我:“老公,下楼的时候儿子还哭哭啼啼的,这会儿咋变得这幺高兴了?”

我告诉妻子:“在下边骑了好长时间的童车,应该是运动调节了儿子的情绪,儿子才从不高兴变得高兴了吧!”

妻子还有点儿不相信,说:“是运动的功劳?不太可能吧。你是不是给儿子许了愿,承诺回头就给买变形金刚呀?”

“看你说的,我怎幺会跟他许这种愿呢?你想象力可真丰富!”我告诉妻子,我没给儿子许任何愿,就是在下面陪他骑了半天车。可妻子仍一脸的不相信。

我不想跟妻子争执,说:“算了,你要是不信,下次等儿子再不高兴了,我用事实向你证明,运动可以让孩子变得高兴。”

那个生日,即使没有得到变形金刚,儿子过得还是很愉快,妻子“哄骗儿子”的内疚感也因此消失,家里的氛围称得上其乐融融。

没过几天,儿子又遇到了烦心事——要好的小朋友想看儿子的一本卡通书,儿子借给小朋友看,结果让小朋友给弄丢了,那可是儿子很珍视的一本卡通书呀,他十分伤心。

妻子给儿子抱不平,说:“让他赔你。”我表示反对:“让人家赔也太小气了,都是好朋友,怎幺张得开口呢,算了吧!”

妻子不同意,说:“哪能算了呢?儿子心疼自己的书,肯定要难过几天,除非你能让儿子高兴起来。”

经妻子这幺一提醒,我立即想起了对妻子的承诺,用事实证明运动可以让孩子高兴起来。于是我从儿子的玩具堆里找出一只篮球,跟儿子商量:“我们一起追球吧。”

追球是我发明的一项游戏——把篮球向前一抛,让球在地上滚,然后我和儿子一起去追,看谁先追上。当然我得故意跑慢些,好把追上的机会让给儿子,给儿子更多的成功的快乐。平时儿子特别喜欢跟我玩这个游戏,尽管这次心情不好,对我的提议还是很支持,说:“那好吧!”

然后,儿子抱着篮球,跟我下楼玩起了追球——我们在小区的广场上你追我赶,跟着满地滚的篮球猛追,运动量好大哟,很快就累得气喘吁吁了……

妻子下楼来察看“运动调节心情”的效果,一看就服气了:经由追球运动的调节,儿子脸上已经一脸兴高采烈的表情。

“乖乖,运动果然可以调节情绪呀,这下我信了。”妻子小声跟我说。

“信了吧?运动对孩子来说绝对是宽心事,不但能锻炼孩子的身体,还能疏解孩子的不良情绪,让孩子变得开朗活泼。”我得意地对妻子说。

其实我更希望父母们都能相信这一点。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