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园

古人也有退休概念

想要开启高质量的退休生活,第一步是要获得退休资格。

其实,“退休”一词并不是近代才有的。如果你在史书中看到“致仕”“乞骸骨”“告归”“致事”“致政”“告奉养”“请老”这类词语,那不用怀疑,一定是官员们在谈论退休的事情。

那幺,古代的官员要多少岁才能退休?

《礼记·曲礼》有云:“大夫七十而致事。”古代官员退休比我们现在晚得多,70岁才能退休。但在古代,能够活到这一岁数的少之又少。因此,这样的制度规定,相当于让古代官员在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尽管看着有点儿不太合理,但这一规定还是流传下来,为各个朝代所遵循。

制度规定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外一回事。翻看官员们的履历,你能够发现有大批官员都没有在70岁时准时退休。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官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年纪达到70岁,却不能退休的官员。

古代年满70岁的官员,如果口齿清晰,仍然有被继续留用的可能。新旧《唐书》中有记载,相当多的官员年过70后仍然受到重用。如郭守敬,为官时期深受皇帝重视,《元史》记载,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下诏,凡年满70岁的官员都可以退休,但独有郭守敬不行。此时,郭守敬已经72岁了。在诏令的规定下,郭守敬只能继续在岗位上工作。

另一类是没到70岁,就因特殊原因提前退休的官员。

古人的退休制度有一定弹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要熬到白发苍苍才能离开官场。他们还有一个途径可以告别官场——提前致仕,也就是提前申请退休。官员申请提前退休的原因有很多,既有自身能力不够、识趣提前退出的;也有厌恶官场、在利益斗争中失败而被迫退休的;还有要回家侍奉父母或是自身有疾病实在不能胜任的。

不过,对大部分普通官员来说,主动申请提前致仕,获得批准的概率是很高的。在很多朝代,皇帝还会对提前致仕的人员予以奖励。

这是因为,官员如果选择提前致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朝廷冗官的情况。同时,提前致仕也相当于让贤,留出位子给更年轻的人才。

唐代初年,兵部尚书李靖因腿脚不便无法料理军政事务,申请提前退休。唐太宗读完李靖的奏疏后,对他的行为十分赞赏:“自朕观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者甚少。世人不论贤愚,多不能自知,才虽不堪也强要当官,身已老疾而仍想任职,绝不放弃权位。公能知大体,深足可嘉!”

从历史记载来看,绝大多数官员会在退休后返回原籍。“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回归故土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退休的同义词“乞骸骨”,意思就是请求皇帝使自己的骸骨归葬故乡,足见古人对故乡的依恋。

古人的退休金受各方面影响

脱离官场,回到家乡后,这些退休的官员们步入了新的人生轨迹。总的来看,高级官员在退休后,生活比较有保障,而中下层官员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往往为生活所累。

官员们退休金的多少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官员自身的社会能力都有关系。一些官员能够在退休后拿到全俸,一些官员则只能拿到半俸,甚至更低。

汉代,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后能够拿到原来三分之一的俸禄。汉平帝元始元年,诏令“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叁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由于粮食运输困难,汉代的俸禄并非都是实物,官府会将实物折成钱币发放。

东汉,退休金稍微有所提高,既给予钱币,又发放禄米。魏晋时,官员退休后也有补贴,梁武帝曾下诏,规定退休金为在职时俸禄的二分之一。但因为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很大,退休制度不够完善,许多官员即便是年纪到了,也不愿选择退休。

唐代的俸禄主要是禄米或职田等形式,制度规定五品以上致仕的文武职事官,待遇是在职时俸禄的一半。对于有功之臣,皇帝会特别准许他们享受全俸。宋承唐制,退休官员同样也是拿在职时一半的俸禄。但是,宋代的冗官现象严重,为了鼓励官员退休,皇帝会给愿意退休的官员许多优待,甚至一度同意官员们在退休后领取全俸。北宋时期,给予官员优厚的退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冗费现象。

辽金时期,统治者也是给予退休官员半俸。有趣的是,金代有勒令退休的制度,这个制度专门针对年老体衰但不愿意退休的官员。一旦被勒令退休,这些官员就不能享有薪俸。元代,致仕后家贫的官员享有半俸待遇。

明代,官员基本没有退休俸禄。不过,统治者会给予按照礼法退休的官员较好的政治待遇。退休官员虽然没有实权,却拥有品级,能够继续享有在职官员免税、免役等特权。官员退休返回原籍时,路上所需的花费,朝廷也会一并报销,这些都能看作是一种经济补偿。此外,对生活有困难的官员,朝廷也会给予关怀。

清代,退休官员的待遇分全俸、半俸、不食俸三种,但总体经济待遇比明代好了许多。官员们退休后不仅仍名列官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同时也拥有向皇帝陈诉地方政务情况的权力。

除了经济待遇外,退休的部分官员还有一大福利——恩荫子孙。这种因上辈有功而使得后辈在做官上有特殊待遇的制度,也被称为恩荫制度。

古人这样度过退休生活

退休是人生道路中重要的转折点,选择的道路不同,官员退休生活的幸福感也不太一样。那幺,古人怎幺度过他们的退休生活?

一是隐居山林,清贫度日。部分官员之所以选择退休,并不是因为他们到了法定年纪,而是出于对官场的失望。退休之后,这部分官员往往会选择隐居避世,最典型的是陶渊明。陶渊明先后做过五次官,后因官场腐败、仕途险恶,决定回乡。归隐后,他曾写下许多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诗中流露出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但是,由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陶渊明的退休生活十分清苦。尤其是回乡第二年,他的居所还曾遭遇过一次火灾。火灾之后,他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二是再次就业,以维生计。由于部分中下层官员退休后没有保障,他们不得不寻觅一份新工作来养活自己。退休的官员大部分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文字表达能力出众,他们就利用自己的学识赚取生活补贴。

例如,明代以后墓志流行,很多文人开始撰写墓志,获得“润笔”之费。还有一些官员选择投身商业,如明嘉靖时期的官员沈汉因上疏被罢归,回到家乡后,便投身商业,家业大兴。除了这些,一些退休官员也会回乡办教育,这样既可以服务乡里,也可以获得一定补贴。

三是遍历山川,欣赏美景。部分官员会在退休后游历名山大川,如明代文人袁宏道。袁宏道为官时已是中年,做了一年吴县县令后,觉得这份工作太过辛苦,于是第二年就申请了退休。脱离官场之后,他游遍了东南山水寺观。

四是陶冶情操,朋友聚会。生活比较富足的官员,还会选择在退休后建造园林,如明代徐泰时。徐泰时退休后,就回到苏州阊门外下塘花步里,“归而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过上了舒适闲居的日子。园林中每一处山石、盆景,都经过精心布设。这个徐泰时就是日后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留园的最初建造者。园林建成之后,主人往往会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来家里畅聊。

五是着书立说,继续奋斗。退休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抱负。一部分退休的官员仍然希望能够通过文学来立志、立身、立家。如司马光,他因与王安石不和,选择提前致仕,退居洛阳。退休后,他利用闲暇时间,完成了《资治通鉴》的写作。再如欧阳修,致仕之后着有《归田录》,在书中记录宋朝君臣的轶事及当时的典章制度、人情物理。

除了上述这些,古人还会在退休后积极参与地方上的赈灾、修桥、修路等公益活动。

从总体上看,古人们的退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中有人选择居乡严谨,讲学明道;有人选择归隐山水,淡泊明志;还有人选择游山玩水,陶冶情操。不同的人生选择也获得了不同的生活体验。

(摘自2022年第18期《党员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