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邢莹

张燮林已经79岁了,依然声音洪亮、思路清晰。早已退休的他今年欣然加入国乒参谋组,为保持国球的荣耀倾心付出。

孩提时代就播下乒乓球的种子

孩提时代的张燮林,心中便播下了乒乓球的种子。菜场闭市后的台子,就是张燮林和小伙伴的乒乓乐土。自称“野路子”的他,五年级时就在学校里组了个队,取名“红旗队”。

“每逢周末,我总是在人民广场附近的几家乒乓球馆打球。看到上海滩大名鼎鼎的余诚打削球,觉得那动作真优美,于是我改练削球。”

考中学时,张燮林想选一个球台多的学校,但爷爷反对他打球,接连劈碎了他好几块球拍,最后,心灰意冷的张燮林决定放弃乒乓球。恰逢西安市气象干部学校招生。气象专业当时是新兴专业,看起来很有前途,张燮林被录取后决心好好念书。他还是把球拍带去了学校,但把球拍压在了箱底,从不拿出来看,就怕“睹物思球”。

发小周同学和张燮林一起考入那所学校。一次,他在西安青年会的乒乓球房里看到业余高手摆擂台,骄傲地对他们说:“你们都不是张燮林的对手!”张燮林是谁?业余高手们都笑了:“你叫他来打,输了请你们吃一周的鸡丝面。”

“我都夸下海口了,你就给我个面子吧。”在周同学的软磨硬泡下,张燮林这才决定“复出”。结果一天车轮战下来,所有人都成了他的手下败将。

校长知道后,给张燮林报名参加了西安市的一个乒乓球赛。张燮林一路打到决赛。当地观众那时还不认识他,而他的对手在当地家喻户晓。但是打了没几个回合,对方便自知不是张燮林的对手。

不当四级技工,要当冠军球员

回沪后,张燮林进入上海汽轮机厂技工学校,一边读书一边参加业余比赛。上海体育宫每年举办两场全市比赛,比赛当天,张燮林下午3点离开学校,要倒好几部公交车才能到赛场,晚上回家,次日一早再回到技校,但他一点也不觉得辛苦。

进入上海汽轮机厂工作后,张燮林被分在了镗床车间。1959年的一天,师傅突然通知他:“小张,你拿上脸盆、牙刷,去市体委报道,迎接第一届全运会。”正是从那时起,张燮林和徐寅生等名将成了队友。

全运会前,工厂发了一则通知,张燮林不得不从两条路中选择一条:要幺回厂工作参与技术评定,要幺离厂打球。张燮林情绪十分低落。上海队的领队去看他,对他说了一句令他终生难忘的话:“上海找不到第二个张燮林,但四级技工一抓一大把。”

从此,张燮林正式踏上了专业乒乓球运动员的道路。他辞职加入了上海队,在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上,他和徐寅生等人代表上海队站上了男团冠军的领奖台。

胶皮变废为宝,削球如有魔力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数不清的中外名将败在张燮林的拍下。他常常能把几乎落到地板上的球变魔术般地削回去,一如那幅名为“海底捞月”的着名照片上的样子。

1960年,张燮林夺得上海市运动会乒乓球单打冠军。当年12月,他和全国各地的优秀选手共108人进京集训,备战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他从“一百单八将”中脱颖而出,在单打比赛中先后淘汰了日本名将星野和三木,为中国队夺得男单冠军扫除了最大障碍。星野说:“张燮林的球就像打不断的杨柳。”三木则说:“我总觉得张燮林的削球像是火,呼地一下烧起来,一点也弄不清是怎幺回事。”

张燮林的直板削球征服了观众,也征服了对手,他因此被誉为“乒坛魔术师”。

在上海队时,张燮林负责管器材。有一天,他看到一大筐红双喜球拍的胶皮。那些胶皮全部是次品,原本要扔掉。他一看,那些胶皮上的颗粒比一般的要长一点,心想:自己正好是打长胶的,何不试试看?主管教练觉得用这样的胶皮不太好进攻,但张燮林坚持要试一试。结果没想到,他手持粘了这种胶皮的球拍,在上海市的比赛中一举夺冠。

伯乐慧眼相马,挑人力排众议

张燮林是个很有主见的人。担任教练后,他在队里一向坚持己见。倘若没有张燮林这位伯乐,就不会有日后在世界乒坛取得优异成绩的葛新爱和邓亚萍。从基层挑选,到精心雕琢,最后的事实证明张燮林没有看错人。

1973年,张燮林在河南观看全国锦标赛时,当地教练推荐了善于直板削球的葛新爱。细心的张燮林注意到,“这孩子挺肯学的”。就这样,20岁的葛新爱成了张燮林的大弟子。

1975年印度加尔各答世乒赛,在张燮林的力荐下,初出茅庐的葛新爱成了女团主力。在上一届世乒赛中,中国队未能夺冠,而这一次的决赛对手正是卫冕冠军韩国队。比赛前夜,张燮林正准备拉上窗帘,忽然看到院子里有人在踱步。一看,竟然是葛新爱。“不会有什幺心事吧?睡不着会影响第二天的比赛啊。”带着疑问,张燮林下楼找到了她。

葛新爱告诉他:“听说开会时只有您和另一位教练同意我上场,我担心输了球,对不起您。”张燮林听了,赶紧安慰她:“大不了我回汽轮机厂工作,还能分到带阳台的房子,你担心什幺?我看好你。”

在张燮林的安慰下,葛新爱睡了一个踏实觉。第二天决赛,中国队同韩国队拼了整整5盘,终于以3比2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其中葛新爱由于打法古怪,使对手很不适应,分别击败了李艾莉萨和郑贤淑,为中国队夺冠立下奇功,她也由此获得了“乒坛怪杰”的称号。

征召邓亚萍进国乒前,国乒前前后后开了三次会,只有张燮林一个人投了赞成票。邓亚萍13岁在全国比赛中击败成年选手夺得冠军时,张燮林就已经决定将来要召她进队,但国乒教练组认为邓亚萍的身材太过矮小。早有准备的张燮林掏出一大叠统计材料,用数字说话:“邓亚萍在比赛中主动失误11分,最后还能赢2分获胜。我问她的对手:‘她失误11分,你怎幺还会输?’那名队员告诉我:‘她老是进攻,我想控制住她,所以也有失误。’邓亚萍是个进攻很有特点的运动员,我相信,通过教练组的指导,我们完全有能力帮助她将失误控制在5分以内,这样她就能轻松战胜对手了。”张燮林的一番话说服了其他教练,邓亚萍最终才得以入选。

谈及邓亚萍,张燮林至今仍被她的刻苦感动:“她每天都比其他人多练45分钟。我帮她算过,一天正常训练5小时,每天她多练45分钟,相当于一年比别人多练40天。”

在国乒执教期间,张燮林率女队共赢得了35.5块世乒赛金牌。但这个数字他并没有记在心上。他记着的,是在每一名队员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发生了多少故事。

1996年,国际乒联授予张燮林“优秀教练员特别荣誉奖”,迄今为止,他仍是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一位教练员。国际乒联前主席沙拉拉评价:“张燮林在中国和世界乒坛上取得的成就,后人难以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