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见春

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是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基础。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 下称《分类》)。该《分类》围绕“双碳”目标,明确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统计监测依据,旨在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国际交流和转移转化,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专利产业化。

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6.5%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创新保持活跃发展态势,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中国成为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带动力量。2016—2021年,全球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累计47.1万件。其中,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16.0万件,占34.0%。近5年,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6.5%,成为拉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是中国和美国成为全球绿色低碳专利布局最大目标市场。2016—2021年,中国、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5个专利局的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依次排在前五位,合计占全球总量的75.2%。其中,中国为37.9万件,占41.2%;美国为10.4万件,占11.3%。从吸引国外绿色低碳专利申请来看,美国专利商标局最多,为6.7万件;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为5.8万件。

三是中国在氢能、储能等技术领域的专利实现快速增长。2016—2021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氢能领域专利授权量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0.5%,并在储能技术、节电技术、节油技术等领域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年均增长。其中,中国对全球氢能和节电技术专利授权量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3/4。

四是中国绿色低碳专利以京苏粤领跑,大型央企和科研院校优势明显。2016—2021年,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为北京(1.9万件 )、江苏(1.5万件 )和广东(1.4万件 ),合计占全国总量的30.1%。在授权量排名前20的权利人中,国内权利人占13个,包括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南方电网、国家能源集团等5家大型央企和8家科研院校。

五是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海外布局仍显薄弱,与美国、日本、欧盟存在一定差距。2016—2021年,中国专利权人在海外获得绿色低碳专利授权1.5万件,远低于欧洲的7.0万件,日本的4.8万件和美国的4.5万件,也低于韩国的1.7万件。从绿色低碳技术多方“专利族”数量来看,中国申请人为0.6万项,不到欧洲的1/5、日本的1/4和美国的1/3。

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葛树透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构建完善绿色低碳专利统计监测机制,积极探索基于专利的绿色低碳创新评价体系和方法,加强绿色低碳专利保护,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投入和产业化,助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分类》以国际标准为参照

此次发布的《分类》对于绿色低碳技术进行了定义:绿色低碳技术包括主要通过传统能源清洁利用、节能增效、新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等实现减碳、零碳和负碳效果的有关技术,不包括减污、资源循环利用等起到降碳协同效果的绿色技术。绿色低碳技术专利,是指以绿色低碳技术为发明主题的专利,与现有技术相比,应当具有降低碳排放的技术效果。

《分类》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导向,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结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国家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节能环保清洁产业统计分类等,重点选取与碳排放直接相关的技术,构建与专利衔接的分类体系,支撑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

《分类》立足中国富煤贫油少气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突出传统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关注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

《分类》采用国际专利分类与绿色低碳技术对照的架构,借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技术清单和日本特许厅的绿色转型技术清单等,实现分类体系国际可比,支撑全球绿色低碳技术数据库的构建,助力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国际交流和转移转化。

《分类》将绿色低碳技术划分为四级技术分支。一级技术分支包括化石能源降碳技术、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清洁能源、储能技术、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等5个技术分支。《分类》将各技术建立与国际专利分类的参照关系,经合并去重,共涉及国际专利分类表8个部、47个大类、108个小类、1090个大组、9934个小组。

《分类》以《国际专利分类表(IPC 2022)》为参照基础,建立了绿色低碳技术与《国际专利分类表》的参照关系。绿色低碳技术对应一个或多个国际专利分类,表示该国际专利分类下专利与所述绿色低碳技术相关。其中,“国际专利分类”列中的“部分涉及”表示该国际专利分类层级及以下分类号的部分专利涉及绿色低碳技术;“全部涉及”表示该国际专利分类层级及以下分类号的所有专利都涉及绿色低碳技术。

新型储能技术有突破可能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创新主体对于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的研发布局不断强化。2022年7月,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在安徽六安投运,是国内首次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制、储、发”氢能技术的全面验证和工程应用。

“近年来,中国重视绿色发展,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在政策导向和经济引导的双重加持下,中国绿色低碳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契合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唐恒称。

唐恒认为,虽然绿色低碳专利数量增长较快,但是在转化实施方面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这也是接下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方向。绿色低碳专利运用的重点在于,激发工业及能源企业等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绿色创新、积极使用绿色创新成果的动力。

无论是新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还是近些年来全球追求“绿色”与“低碳”的大势,都表明了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将成为 2023年的重中之重。发改委和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 )》( 下称《方案》),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能力持续强化。

据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方案》提出9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引领,二是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三是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四是加快绿色技术转化应用,五是完善绿色技术评价体系,六是加大绿色技术财税金融支持,七是加强绿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八是强化绿色技术产权服务保护,九是深化绿色技术国际交流合作。

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九天指出,中国碳排放总量大、碳排放强度高、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短,当前的绿色技术水平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必须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支撑。《方案》突出了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并面向2060年碳中和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将绿色低碳循环技术明确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新方向,为全国相关行业、领域、地方和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指明了思路方向。

“随着‘绿色政策力度的加大,绿色低碳无疑将成为2023年众多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美国能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电力能源专家刘迪称。

新出台的相关政策已经明确对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开展攻关,同时重点攻关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控核聚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刘迪预计,2023年,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电氢能、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都极有可能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