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高峰论坛非遗数字化专场不久前在京城报国寺成功举办。该学术活动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论坛主席、华夏文化促进会非遗分会会长常月红(下图右)表示,非遗数字化在推动非遗传承发展与创新上发挥着积极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的推陈出新为非遗正向赋能。然而,由于非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数据采集和模型构建等方面仍面临很大的挑战。论坛联合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晓英教授(下图左)则指出,我国非遗数据具有来源多样、形式异构、标准不一、存储位置分散等特点,需要通过智慧数据资源建设为非遗数据配备感知、连接、融合、交互的智慧,实现非遗价值的升华。

本次论坛汇集了我国多所着名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纷纷就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主旨发言,并展示了非遗数字化在传统书画、传统音乐、数字博物馆、地方非遗特色挖掘、非遗IP打造等方面的多项实践成果。

(注:图片由华夏文化促进会提供)

民间工艺美术品致敬1953

由福州脱胎漆器公司出品的脱胎绿漆山水图茶盘、产自苏州的蓝地博古缂丝镜芯、来自广东潮州的金漆木雕羊鹿猴纹花板……日前,来自全国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亮相。它们曾现身1953年举办的首届“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陶瓷、漆器、织绣印染、金属工艺、编织、雕塑、年画、明信片、纪念章和图书文献等共计约200件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为想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工艺美术发展脉络的观众提供了一条途径。

(注:图片由本刊记者陈曦提供)

故宫“神兽”驾临羊城

“紫禁城在北京,六百年度光阴,一草一木皆有灵,夜半轻轻侧耳听……”前几天,一首由8只“小御猫”带来的《故宫谣》带领广州市民“畅游”故宫,尽赏文物之美。这一幕发生在广东艺术剧院上演的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中。这场融合戏剧艺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创新的盛宴收获了众多家长和儿童的喜爱。

深海考古有重大发现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在海南三亚发布深海考古取得的重大发现——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调查团队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艘古代沉船,其中一号沉船遗址以瓷器为主,推测文物数量超过10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二号沉船遗址以大量原木为主,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弘治年间,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

(除特别注明外,图片均由CNSPHOT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