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lie Zhou

P=Pivate Policy

S=Staffonly

GQPrivate Policy来自纽约,你们也在纽约念书,成为设计师并创建了品牌,Private Policy与纽约的关系是怎样的?

P纽约下城区的人对现代社会有很多想法,我们想把年轻人的想法结合起来,变成PrivatePolicy。我们以时尚为媒介,表达着自己的政治和社会观点,因为在纽约,大家从未惧怕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同的认知,时尚也应如此。

GQ能描述一下这次整个系列的设计感觉吗?

P这次新品整体以“讲述亚洲人”为主题,展示了不同面貌的亚洲人,现在多数西方人对亚洲人和亚洲文化的印象可能还比较片面,停留在过去的刻板印象中;比如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龙、功夫等元素中”。但在我们对世界各地的探寻中发现,亚洲人,特别是年轻一辈的亚洲人的生活中充满了不同种类的西方文化和次文化元素、风格,比如:Punk、Grunge、Hip-Hop等等。

GQ在具体的服装设计上是如何展现本季“不同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亚洲人风貌”的?

P这次融入了美国街头文化并延续之前的西部牛仔元素。在整体设计和造型上突出了西方文化的Punk风格,颜色则以明亮的红、绿等对比效果为主。图案方面延续了前两季的格子设计元素,用带有街头滑板少年特色的正方形格纹风格为灵感,转换成本季的菱格纹设计。这季的服装中还能看到许多亚洲服装文化的细节;比如一些西裤以印度风格的裤装为灵感,还有在夹克和解构设计上使用中式的盘扣和“寿”字图案,而在面料的整体使用上则用到了日本面料。所以在整个系列的设计上能看到不同亚洲风格的特色是如何在西方现代文化下互相碰撞的。

GQ这场秀整体是想传递出怎样的一种风格?

P首先,整场秀选用的都是亚洲模特,我们选用了中国、印度、韩国、日本等不同亚洲国家的模特,在秀场造型上延续了往季品牌的廓形、线条感和不同颜色的对比。整场秀虽然在第一视觉印象上会带给人一种西方的街头、年轻、朋克和次文化的感觉,但随着每一套look的展示和深入了解,会慢慢发现其中的亚洲元素。这样则会引发看秀人们的思考,去思考是否现在的亚洲人还是记忆中90年代、Chinatown里的亚洲形象,引领人们去深入了解整场秀背后的故事。

GQ你们在最开始创立这个牌子的时候,有想过做一种什幺样的感觉吗?有具体地讨论过这个东西吗?

S我们想做的服装与年龄没有关系,每一季都在不断地变化,后来我们在街上看到穿制服的人,而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他们的身份标签。我希望能够形成一个Staffonly的群体,这个群体本身就代表一种态度或者精神。

GQ能大概说一下这个系列想要表现的感觉吗?

S首先整个系列是从大家心理出发,属于内化的认知过程。这次系列的灵感来源于“互助会”,以团体为主,为了互相监督而聚在一起。虽然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但大家在这个团体里分享各自的经历、遭遇与不同的问题。在这里,大家都以“匿名”的形式互相倾诉自己的状态。还有人们和自己“舒适地带”的抗争,有些人会将自己固定在一个具象的舒适圈中,但有些人却会突破这个“舒适地带”,跳到一个“恐惧圈”中。

GQ这些灵感最后是如何体现在服装上面的?

S我们将这些经历与感受转换为服装上的“通道”,使用一些抽绳的设计通过这个“通道”。抽绳在我们看来,作为一种可以自由调节服装形态作用、结构的设计,看似比较“自由”,但实际上却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没有太多所谓“自由”的余地。还有本季服装带有两个领子的卫衣、服装上“隐形圆圈”、类似“拉夫领”的护领设计,还有具有防护功能的手套和具有“束缚感”的鞋子等,在一些服装细节上的设计都体现、呼应了本季想要与社会抗衡下的焦虑,需要保护自己,并且想走出自己“舒适圈”的设计主题。

GQ服装颜色、面料的使用上是怎幺样的?

S本季服装的颜色看上去比较轻松、轻快。但实际上是一种褪色后苍白、病态的感觉,由此表现出一种“无力感”。这种颜色设计上的“无力感”也呼应了主题,体现人们的脆弱、不安全与不自信的社会焦虑状态。而面料上则以一种洗皱的纹理呈现出不一样的服装质感,由此表达一种经历“洗礼”后留下的痕迹。

GQ我看到本季有些在细节处理上是组合在一起的,带有户外感的服装,你是如何挖掘类似这种服装设计细节的?

S有些细节的设计上,可能首先需要自己有一定的固定认知和概念。比如这件带有背包的衣服,直接挂在衣服后面,没有背带,无法拆卸。那这种设计可能就源于人们对他人的固定认知;“这个人背了一个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设计上也体现了功能性上的考虑。

GQ我看到有将工装外套改成卫衣的形式,还有一些其他服装上的细节处理设计都很特别。

S服装结构设计上用了解构的形式,因为我们不想让大家对一件服装的品类与定位固化在一个条框中。我们会将牛仔服和卫衣互相拼接、将风衣和牛仔服拼接,以此体现一种不同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