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浩月

《哪咤之魔童降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着国产动画片的票房记录。这原本并不是一部被看好的电影,《XX之XX》这样的片名格式,向来被认为是烂片的标志之一,而且有《哪咤闹海》等经典在前,给后续翻拍制造了不可逾越的高度。更何况,将哪咤定位于“魔童”,挑战了哪咤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形象。

《哪咤之魔童降世》开篇将哪咤定性为魔,是不小的冒险,但恰恰是这种冒险,成就了这部电影。或许是得到周星驰《西游·降魔篇》、田晓鹏《大圣归来》这两部电影成功将孙悟空形象妖魔化的启发,《魔童降世》选择了相似的手法来重新塑造哪咤。

目前,从社会心态来看,人们也早已对所谓的“神魔”定义有了更多元、更宽容的认识——因为在人性的投射中,“神”与“魔”有时是并立或共生的,可以存在于一人性格当中。这些年来,经历诸多公共事件的洗礼,人们评断人与事物的逻辑,已跳出了“非黑即白”的框架。对问题洞察能力的增强,包括共情能力的提升,使得大家在分析具体现象时,除了有更坚定的立场外,也有了更灵活的切入角度。

哪咤不像孙悟空那样性格单纯、令人信任,在无数人的童年里,哪咤永远是个配角,而孙悟空作为一名英雄才算主角。喜欢孙悟空的男孩们,不会喜欢哪咤,因为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哪咤曾被玉皇大帝派往花果山捉拿孙悟空,那一场战斗以哪咤的失利宣告结束。但据《封神演义》的解读,哪咤的武功是要高于孙悟空的,最不济也能打个平手,《西游记》中,作者只是为了映衬主角的高大,才让配角输了战斗。

其实,哪咤很值得关注。他身上值得关注的地方,不是他的武功,而是他的身世以及他身上隐藏的悲剧气质。哪咤虽然顽劣,但罪不至死,他的父亲李靖出于捍卫传统秩序的需要欲杀之,由此才产生了哪咤“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情节。哪咤的反抗,达到了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理想破灭后带来的震惊效果。哪咤的反权威形象,已经被定格。

可惜的是,哪咤之死并没有换来李靖的悔意。这也意味着,不是所有家庭里的亲密关系都是以“天伦之乐”收场的。这些年来,关于“子女权利”“原生家庭”的讨论增加了不少,新一代的年轻人也有了畅所欲言的平台。给予年轻人以平等表达的空间与自由独立的机会,恐怕也是很多国内父母要做的功课。《哪咤之魔童降世》受欢迎的背后,就跟这类现代化表达有关:虽然让哪咤在外形上陌生化了,却给“藕骨荷肉”的哪咤注入了真实的人性。他不再是个神仙,而是个敢于表达愤怒也敢于表达爱的凡人。他的表达方式,也很“年轻”。

《哪咤之魔童降世》还给哪咤的父亲李靖正了名。在这部电影中,李靖成了一名父爱如山、父爱无言的标志性人物,做出代替儿子去死的举动。这一情节出现时,很多人都被感动了。不得不说,哪咤与父亲的和解,冲淡了原着情节的悲剧色彩,增加了伦理表达的多样性。这样的哪咤,才是真正走出了神话故事、与每个人都有联系的哪咤——他是哪咤,也是我们很多人。

实习编辑 杨鹃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