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河

乡村的清晨是从鸡鸣和鸟鸣声开始的,清晨六点钟,潘启翠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站在灶台后,面对着摄像机,一边用锅铲翻着锅里的小龙虾,一边用带着浓重方言味道的普通话介绍着烹饪方法,诱人的香味在山间小院里弥漫。尽管NG多次,但拍摄现场总是充满欢笑。

一道美食,让广大粉丝暂时过滤掉城市的喧嚣,慰藉久违的乡愁。土锅灶、柴火饭、农家菜,绿色的食材,传统的工艺,散发着乡村的醇厚味道。

潘启翠生有两个儿子,这原本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可当小儿子出生后,潘启翠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六七岁正是小孩爱动好玩的年纪,小儿子却还不会走路。潘启翠教他如何拿筷子、自己穿衣服,可小儿子就是学不会,今天教明天忘。

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小儿子的肌肉一天比一天少,无论吃了多少东西,他整个人看起来还是瘦瘦的。

邻居来串门,看到小儿子这样,随口说道:“这瘦得太不正常了,该带他去医院看看吧。”潘启翠这才咬咬牙,背着儿子上县城的医院看。这一查可把潘启翠吓坏了——小儿子被确诊患肌肉萎缩,很难好起来,只能吃药缓解痛苦。

对于穷人来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没有钱,就算是可治之症,也没辙。

潘启翠和丈夫一起,一边打工,一边背着小儿子四处求医,可各种偏方都试过了,小儿子就是不见好转。看着小儿子的肌肉逐渐消失,慢慢缩成一团,潘启翠天天以泪洗面。而常年为小儿子治病,一家人已经欠下了几十万元债务。

为了还债,潘启翠和丈夫一起出门打工,潘启翠原先在县城的一家餐厅找了份工作,在厨房帮厨、洗碗。这对常年干活的潘启翠来说,根本不在话下,可一天几乎有18个小时,双手都是泡在洗洁精水里,久而久之,她的手上长满了冻疮。

最让潘启翠接受不了的是,每天起早贪黑洗碗,到手的工资却一个月比一个月少,餐厅老板常常克扣工资。干了半年,潘启翠又到纺织厂做女工,这种活虽然辛苦,但做得多钱就多,潘启翠已经很满意了。就这样,她一边打工一边还债,对自己特别抠,一件外套穿了几年都不舍得换,工厂姐妹从没见过她换过新鞋。

每次潘启翠领到工资,一半拿去还债,一半寄回老家,给小儿子买药,还要想尽办法给大儿子攒学费。

潘启翠跟丈夫出去打工时,就把小儿子暂放在亲戚家照顾。小儿子由于行动不方便,经常不小心打翻饭菜、打碎茶几,把亲戚气得不行。

有一天,小儿子上厕所,不小心尿在了裤子上,前几个小时刚帮他换的裤子,这又得换下来了。亲戚打了个电话给潘启翠,将这段时间的劳累和委屈全都告诉了她。潘启翠权衡轻重,最后还是收拾东西,辞掉了工作,回到安徽老家照顾儿子。

回到老家后,潘启翠的生活非常简单,白天种田、摘板栗,安排小儿子一日三餐,晚上忙完家务活,还要给小儿子按摩。

虽然能贴身照顾小儿子了,但每天基本无收入,小儿子的药又不能停,全靠丈夫的工资撑着,这让潘启翠又犯愁了。琢磨了很长时间,最后潘启翠做了个重大的决定——带着小儿子一块到大城市工作。于是她背着小儿子,拉着行李,来到上海。

在上海,人生地不熟,文化水平不高,潘启翠只能回归老本行,到餐厅帮忙。与县城的餐厅相比,上海的餐厅所做出来的饭菜更注重外观造型。一道菜摆盘是否精致,决定了它的价格;点心更需要新花样,需要超高颜值,才能吸引顾客。平时工作不忙时,潘启翠就蹲在后厨看主厨做菜,琢磨他制作点心、糕点的技巧。她当时心想,学点新东西回去,可以给儿子做,接触新的东西,也许还能刺激一下他的肌肉。怎幺都没想到,正是这次学习,打开了她新的致富大门,让她两个月内还清债务,成功脱贫。

2019年年底,潘启翠带着小儿子回家过年,过完年后何去何从,她也不知道。因为,早在回家之前,潘启翠发现,可能是天天跟着她奔波,小儿子的病情加重,想带他去医院看看,可上海的医院收费贵,单是挂号费,潘启翠就无力支付。无奈,潘启翠只好带着小儿子回到安徽老家,去县城的诊所看医生,医生说小儿子的身体素质不适合到处奔波。

潘启翠只好把上海的工作辞了,再次待在老家,一边种地做农活,一边照顾小儿子。后来,疫情暴发,潘启翠更加没地方可去了,大儿子也宅在家办公。

大儿子在一家公司做新媒体运营,这次回家,他给潘启翠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潘启翠闲着无聊,就刷起了小视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新鲜玩意,潘启翠一下子就迷上了。旁边的大儿子一看,调侃道:“要不,我也给你拍一个吧。”

潘启翠同意了,她的视频内容以她擅长的为主,就是做美食。

刚开始团队很简单,就大儿子和潘启翠两个人,大儿子负责前期筹备、策划,后期剪辑,潘启翠只出镜。

2020年3月,潘启翠的第一条视频发布,她坐在绿水青山面前做着小蒜炒蛋,但点击量不到10个。

第一次面对镜头,潘启翠局促得手脚都没处放,讲台词也像在念稿,有时候念着念着就忘词了,大儿子只好叫停,重新拍摄。

鸡蛋连续打了好几次,一模一样的台词连续说了好几遍,最初的新鲜感一点一点被磨光,潘启翠在耗了一个月后,罢工不干了。又闲下来的她窝在家里刷小视频,越刷越不甘心,她觉得,这些视频自己也能拍,为啥效果就不太好呢?

潘启翠打开自己录的视频,反反复复地看,也跟村里大妈们一起讨论,看看问题出在哪里。那头,大儿子也在竭尽全力地寻找问题,他第一次看到母亲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就算不能盈利,也要满足一下母亲的“虚荣心”。

最后,大儿子浏览了多个同行的作品后,发现了一个通用的流量密码。

大儿子发现,如今要想获得高关注度,必须有自己的品牌,也就是人设。他按照母亲的性格,以及她擅长的东西,量身给她打造了一个IP“潘姥姥”,以小外孙和潘姥姥的斗嘴日常为开头,引入潘启翠做美食。这样,既能让潘启翠发挥自己的长处,也能让整个视频充满烟火气。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景:小外孙调侃姥姥不会做年轻人爱喝的奶茶,姥姥不服输,一边采茶叶,一边“下战书”:姥姥今天非给你上一课。

视频里的潘姥姥,既会用树叶做果冻,还会用各种水果做果茶。春天她在村里摘樱桃,晾干后放冷水加糖熬化,加蜂蜜制成樱桃罐头;又上茶山采茶叶,叫外孙逮虾,茶叶焯水,炸到金黄酥脆,炒茶叶虾;春末她扛着一根大树枝到家门口的小河边打槐花,加盐、鸡蛋、面粉,在锅里煎到微煳,做成槐花饼;八月,她在荷塘里摘莲藕,给外孙做藕粉……

“红烧肉、红烧鱼、牛肉、排骨……”提起自己擅长的菜,潘启翠如数家珍,虽然都是农村常见的食材,但经她的手烧出来,似乎就格外活色生香。她的心思也很活络,看到枝头绿色的李子长大了,会顺手摘下来,放到中午要做的手撕鸡里,增添一味酸甜。

在快手上成为美食博主后,潘启翠又get到许多新技能,竹筒冰棒、蒸鸵鸟蛋、佛跳墙、五香龙虾……无数美食从她的手中一一变出来。

潘启翠做了一辈子农民,种地、干活是她的日常。视频里她的“厨房”,也常常设在溪流边、院子里、荷塘中……潘姥姥就是在这些地方,一边笑骂镜头外戏谑她的小外孙,一边绞尽脑汁给孩子们筹备一些城里才能吃到的大餐和各种稀罕玩意儿。奶茶、彩虹蛋糕、帝王蟹、炸鸡……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潘姥姥不会做的。

让潘姥姥走进人心中的,不只是她的美食。在大城市拼搏的人们,在外奔波的旅人,或多或少都会被潘姥姥视频里的一些细节戳中。她的视频里没有夸张的滤镜和花哨的后期,但大别山的四季变化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都被收录其中。她用的厨房用品,也常常能唤起许多人的回忆。切菜是用一把大的中式菜刀,打蛋用的是老一辈用惯了的小瓷盆,盆底画着一条象征“年年有余”的大鲤鱼。锯竹子、捉鸭子、摸田螺、捞河虾……没有她做不来的,动作毫不拖泥带水,那叫一个干脆麻利。锯下来的竹子,她给外孙用来做冰棒;田螺腌制一天后,她炒成了麻辣田螺……在视频中,潘姥姥跟生活中每个宠爱孙辈的老人并无二致:在河里捞到了贝壳,就开心地冲着岸边的外孙炫耀;做好了麻辣田螺,挑出了田螺肉,看着外孙女吃得高兴,比她自己吃到嘴里都开心。

如果说,普通的美食抚慰的是胃,潘姥姥的美食,抚慰的则是乡愁和人心。那是一份从遥远的乡村传递到我们面前的温暖和陪伴。

“姥姥,您还缺外孙不?”“姥姥好厉害啊,爱了!爱了!”……潘启翠爽朗的笑声和绝妙的手艺吸引了众多网友,她的视频点击量越来越多,粉丝每日递增,仅用两个月,潘启翠已经有了100万粉丝。第三个月,粉丝直奔600万,潘启翠的账号也得到了变现的认可,广告商纷纷找上门来。

拍视频有了收入,潘启翠还清了债务,还把老家的旧房子翻新了一下,生活越过越滋润。

除了潘启翠,村里还有很多穷苦人家,没有工作,一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潘启翠与大儿子一商量,决定与村里的农民合作,向他们收购农产品,通过视频的形式推销出去。在潘启翠的带领下,村民们不仅解决了一年四季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还小赚了一笔。村民们虽然没有像潘启翠那样,年入千万,但每个人至少都实现了月入过万的梦想。而潘启翠所在的金寨县,也逐渐成了网友打卡的旅游胜地。

现在,潘启翠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修复一代倡导人”,被誉为“万能姥姥”,“姥姥给你上一课”经久不衰,粉丝超过五千万,全平台累积获赞近5亿——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年过六十岁的老太太做出的成绩。

潘启翠的成功,或许只是刚好碰上好时候,踩中了视频的红利。但不可否认的是,潘启翠“豁出老脸”的勇气更让人佩服。正如《老人与海》里与大鱼奋战几天几夜的老人所说的:“我已经上了年纪,不能拿棍子把鲨鱼给打死。但是,只要我有桨,有舵把,我一定要想办法去揍死他们。”

只要还有武器,就绝不可能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