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只苍蝇撞墙

加拿大地广人稀,虽然面积居世界第二,但人口却只有三千六百多万,且绝大部分城市都分散在加拿大和美国的边境上,这也间接决定了它在文化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的强势影响。走进任何一家加拿大英语区的商业院线影院,都会产生这是一家美国影院的错觉:一个巨大的多厅影院里上映的几乎都是好莱坞电影,抬头找很久才能偶尔发现一部本土电影。

但这并不能说明加拿大电影就完全消失了:从加拿大政府角度来看,它每年依然对电影制作投入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几乎不求回报。

以动画片、纪录片制作来说,任何一位加拿大籍或者具备加拿大居留资格的艺术家,都可以向加拿大国家电影局(National Film Board,简称NFB)提交自己的创作计划。通过筛选后NFB会提供一笔经过审核的预算做为项目制作资金,所有与人员雇佣、工作场地、技术设备相关的开支和后期制作费用等都包含在预算之内。创作者本人在创作上拥有绝对的自主权,但作品完成后,版权归加拿大政府所有。正因为这样的扶持政策,加拿大才成为艺术动画短片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故事片制作上,加拿大也有着起他国家很难相比的优惠政策。以投入力度最大的魁北克省为例,个人艺术家可以同时向魁北克艺术委员会和加拿大艺术委员会申请个人创作资助。而一些故事短片的创作,可以直接向这两个委员会申请制作费用。在拍摄结束后,它们甚至还会负担一些成片参加各个电影节的报名费和差旅住宿费。

另一方面,由独立制片公司开发的电影项目,无论是短片还是长片,都可以由公司出面向公有机构申请全额拍摄资金。在魁北克,得到全额资金的前提条件是核心主创人员必须是魁北克省居民,且70%的费用必须花费在魁省人员身上。对于制片公司来说,只要采用本地电影制作人员或者本地公司提供的器材和拍摄场地,还可以享受魁北克税务部门提供的从14%到20%不等的退税,这也正是它们主要的利润来源。

在这样优厚的条件下,人口不到八百万的魁北克省每年都会出品50部左右的故事长片。位于此省的蒙特利尔则成了加拿大独立电影制作的中心,汇集了大量来自于加拿大及世界各地的电影人才。很多外国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因为优惠的退税政策,都会考虑以魁北克作为外景地。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魁北克省的优惠电影政策为很多独立电影人提供了创作和工作机会,但是这样的福利电影体制也有一些弊端。

别看魁北克电影产量颇丰,但是它每年产生的商业票房收入却微乎其微少的可怜,国家投入的电影拍摄资金绝大部分都打了水漂,根本无望通过正常渠道回收。

完全没有商业压力的电影制作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部分影片往往都带着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基本把观众的需求置之度外,这也直接导致了观众对魁北克电影的抛弃——很多影片拍完以后根本没有上映的机会。此外,大部分影片的制作质量和艺术质量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每况愈下,形成了观众越少质量越差,质量越差就越无人问津的恶性循环。

同时,由于缺乏私人资金投入,加拿大电影始终停留在小规模制作阶段。有进取心的导演都在拍出了最初几部作品后就前往美国发展,比如凭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入围奥斯卡的让-马克·瓦雷。

事实上,加拿大政府愿意做这笔亏本买卖,主要还是为保护本土文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魁北克人就意识到,如果仅靠纯粹的商业竞争,魁北克电影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被完全压垮,随之消失殆尽的可能是魁北克文化。正是在危机感的推动下,魁北克才成为整个北美“国家电影保护主义”最顽强的地区。政府相信,只有国家化的产业政策,才能在好莱坞来势汹汹的商业入侵下,为本土电影文化保留一个火种。

摘自作者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