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再丰

巨石搬运之谜

迄今为止,人们在安第斯山中相继发现了很多巨石建筑,姑且不说它们当时是干什幺用的,就是从其建筑工艺和搬运技术而言,均超出了同时代技术能力的限度。作为其代表性的一例是在秘鲁安第斯山脉中耸立于奥亚迪坦布城堡遗址上的“6扇屏风岩”。奥亚迪坦布城堡遗址位于印加首都库斯科以北,沿着乌鲁班巴河的高约150米的山丘上。据考古学家的说法,这6扇屏风岩是印加人“太阳神庙”的一部分建筑。特别是6扇屏风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进一步激起了人们对太阳神的无限敬仰之心。

所谓屏风不过是形象的比拟。事实上,6块相当厚重的花岗岩石料排成一列组成屏风的结构,各石料大小稍

有不齐,但平均高、宽、厚分别是4米、2.5米、2米,估计重量至少是50吨~80吨。各石块之间用做成隔墙的厚面板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幺做仅仅是起到装饰上的作用还是有其他意义尚不清楚,但是它显示了在别的南美巨石遗迹上看不到的独有的不可思议的特征。

乍一见这山上的巨石建筑,首先想到的是巨石如何搬运而来。从垒成城堡的石材来看,几乎用的是安山岩(火山岩的一种),这种建材在同一山上就可开采。令人不解的是6扇屏风岩却选用山上没有的花岗岩石材。最近的花岗岩采石场直线距离为10千米,实际搬运距离至少是距此15千米的山上,途中需经过高330米的陡峭山崖、激流和平原,然后把它屹立在高1509米的山顶上。显然要完成这项搬运工作需要与现代文明相媲美的高超技术。按考古学的定论,在印加时代像车轮和铁器尚未被发明,唯一可依赖的搬运工具是皮革和植物纤维做的缆绳、粗的滚木以及力气比牛马弱的羊驼的牵引力和人力。那幺,古代印加人何以能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个令人不解的谜。

抗震的建筑技术

最近考古学家对遗留在的的喀喀湖附近的印加遗迹建造年代提出了新的看法,即由原来的公元500年左右改为大约1.2万年前。据此,的的喀喀湖湖畔的古城蒂瓦纳科或其北方的萨克瓦曼城堡远比埃及文物古老。

萨克瓦曼位于库斯科以北1.5千米处。尽管今天这里已是满目荒凉,但只要看到由巨石垒起的三层18米高、400米长的宏伟石头城墙,就不难想象当年它是何等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这里的巨石几乎每块都高5米,重300吨、。

令人吃惊的是,印加人开采的巨石

不是长方形的,而是特意切割成复杂的六角或八角多面体,并将其表面打磨平。连铁器工具

都没有的印加人,是用什幺方法开采如此坚硬的花岗岩的呢?同样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印加人砌墙不用灰浆,而是靠石与石之间巧妙咬合,竟然也能使缝隙连一枚刮胡刀的刀片都塞不进去。即使是开采的长方体也要特意加工成与相邻石块凹凸咬合纹丝不差的接合面,这是因为此处是地震多发地区,所以建造者都把抗震挂在心间,开凿出多面多角的加工方法,使发生地震时不易坍塌。法国考古学家尚佩尔·普罗森经过几年的实验证明,使用采石场被大量发现的石锤比较容易开采和加工整形。但是在巨石搬运方面因实际调查与计算结果难以解释清楚而作罢。

不可能的“水渠”遗迹

但是普罗林的实验报告还远远没有阐明石头的加工整形技术,理由是卡哈马卡山中至今还残存着工程上不可能实现的“灌溉水渠”。

卡哈马卡位于秘鲁首都以北约600千米处,在海拔3000米的安第斯山中,灌溉用水渠遗迹一直延伸到其腹地的山间洼地。

笔者曾在雨季最盛的时候沿着水渠遗迹一路走去,当看到流水不断溢出,就明白这是凭借精密技术的产物。通过我的观察,卡哈马卡水渠的所有部分几乎是由直线、直角、垂直面、水平面构成,那是巧妙地利用山的地形从高向低沿着不规则的折线下来的。尽管岩石材质坚硬,但是在印加人手里却犹如切豆腐那样,途中不断地被切开或是从岩石中贯通穿出,遇上陡峭的岩石就垂直拐弯,以改变水的流向。特别不可理喻的是隧道部分,出入口极端狭窄,宽度在30厘米以下,深度则不足半米。横截面呈长方形,敢情是在其内部还有直角的拐弯?

而且按当地年轻向导的话说,这样的窄小隧道在各处都有,最长的达百米,宽只有20厘米~30厘米,但是深近2米。显然就是小个儿的印第安人也无法钻入里面进行手工作业,那幺印加人是如何完成这一当时工程上不可能的作业呢?犹如使用类似现代的激光钻孔工具把岩石穿孔或切割。

再者,水渠不是胡乱地走向,而是经过对山地的坡度、方位、深浅、宽窄等各要素进行仔细地计算后做出合理的抉择,以期保持恒定的流量。但是,现在因漫长岁月屡遭地震使中途受到损坏,水无法顺利地流动。据说,这个灌溉用水渠是把原先流入太平洋的河流堵住,将水引向内陆用于农业灌溉,总长达20千米以上,在古代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令人咋舌。

高超技术的秘密

精密灌溉用水渠的存在直接暗示,古安第斯山中繁荣的古文明至少有二种卓越的高超技术。首先,欲要建造像前文所述那样的穿越岩石的水渠,或许确实有像切豆腐那样轻而易举切开和贯通岩石的强力机械装置也未可知,不管它是什幺方法,总之是可与现代相匹敌的精密切割技术。

实际上,20世纪末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地球研究所的艾迈·瓦特金斯教授否定了原有的各种假说,提出了“超高热光线处理”的假说。他从既是印加的太阳信仰又是黄金文化的观点考虑,认为或许使用了与现代反向望远镜一模一样的由黄金制成的巨大反射镜,用它聚焦太阳光线进行随意的切割、加工处理。

他通过对库斯科、奥亚迪坦布以及马丘比丘等遗迹的调查,结果发现除了巨石加工的精密几何性质外,许多巨石表面残留矿物成分与结晶的变形。据此,瓦特金斯主张这种改变除了用自己的新说外,其他假说是无法做出满意的解释。

第二个卓越高超技术是农业技术。从具有这幺大规模的灌溉系统来看,当然营造了相当规模的农业。但是从卡哈马卡的实地调查来看,这样先进的农业连影子都没找到。这是因为以往很多学者只着眼于梯田的耕种方式,显然这种收成低的原始的落后农业生产不可能支撑印加时代的文明社会。

直到20世纪末才在安第斯山中的蒂瓦纳科遗迹周边发现了超过现代的卓越农业技术。蒂瓦纳科位于秘鲁与玻利维亚边界的的喀喀湖南部,海拔4000米、空气稀薄的荒凉高原上耸立着被视为印加最古文明发祥地的神庙遗址。最大超过160吨的玄武岩或安山岩巨石按几何学上的精确性被加工整形,从100千米外的远方采石场运来。

20世纪末在其周边复原了被发现的3000年以上古耕种方法的农田痕迹以及几何学上工整出色的灌溉水渠网,并进行了5年土豆的试种,收成比当地现代平均产量提高五六倍,最大时产量高10倍。

总之,公元前1000年的时代,在蒂瓦纳科的周边诞生了超过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的惊人的自然耕作法,以丰富的农产品为基础,发展了文明社会。

相应的高超农业技术在其后因什幺原因消失退化到贫乏的原始农耕呢,这是今后需要查明的课题,当前需要回答的是,这个失去的超时代的耕种方法的再现,对未来起什幺作用。

这种农耕方法不需要化学肥料和农业机械,资金投入也不多,需要的仅是劳动力,反过来生产率却是出类拔萃,又有极强的抗灾能力,也适应于荒地和寒冷地区。按这个意义来说,这个古代世界的技术不仅避免了令现代文明苦恼的环境破坏,而且划时代解决了粮食危机,当然它也是未来世界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