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德沃斯基+姜德杰

1996年在中国首次发现的中华龙鸟,是首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古代鸟类及其直系亲属除外)。《现代生物学》最近刊出的一项研究认为,中华龙鸟的羽毛是一种伪装。

动物伪装形式多样,包括反阴影(身体的腹部是浅色,背部是深色)、独特的带条纹的尾巴以及所谓的“黑眼圈(”如现代动物浣熊和臭鼬的黑眼圈)。

上述研究论文的合作者雅各布·温瑟尔说:“恐龙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的生态位和生活方式与现在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有很多相似之处。”

研究发现,恐龙进化出了复杂的伪装方法,这也意味着它们拥有良好的视力。实际上,从前如果有什幺动物需要伪装的话,那幺小型恐龙是最需要伪装的。大约生活在12亿年前的中华龙鸟是一种体型相对较小的动物,那时的世界充满许多包括霸王龙属的恐龙在内的可怕的食肉动物。为了躲避这些强敌的捕食,中华龙鸟不得不学会伪装。同时,伪装也能帮助它偷袭毫无戒备的猎物,如小蜥蜴等。

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者用偏振光照相术绘制出了中华龙鸟化石的高分辨率、高对比度影像。因为化石中保存了羽毛的色素体,所以科学家通过绘制羽毛的存缺就能够梳理出它的颜色模式。此前,古生物学家研究过不同标本,检测到指示棕色着色的小而圆的黑素体(在皮肤和羽毛中发现的吸光色素体)。

温瑟尔说:“‘黑眼圈面具无疑是最迷人的发现,在现存动物中常见这种‘面具。其确切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讨,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说明的是恐龙也有这种‘面具。”

“黑眼圈面具”或许有多种不同功能,包括减少眩光(如有的足球运动员将眼下涂成黑带)或者为应对猎食者而掩饰眼睛。

温瑟尔谈道:“哺乳动物中的中型捕食者常有‘黑眼圈面具,用作警示(如臭鼬、獾),

以警告较大的捕食者它们会放臭气。然而,我们认为对恐龙来说,‘黑眼圈面具的功能更类似于鸟类‘黑眼圈面具的功能。”

科学家推测,伯劳鸟的面具可使它们在阳光下捕猎,可帮助它们发现猎物并进行突然袭击。现存的有“黑眼圈面具”的鸟类包括蓝锥咀雀、黑脸噪鹛和五子雀。

研究者还发现了斑纹尾,一种常用的被称作“反阴影”的保护色。拥有反阴影保护色的动物有黑色背部和浅色腹部,看上去更扁平,三维度不明显。拥有了这样的保护色,动物在其所处环境下不显眼。动物会依据其栖息地有不同程度的反阴影保护。中华龙鸟特有的反阴影保护花纹说明其生活在开放环境中,如平原或大草原。2016年,这些研究者研究了在同一个古代湖床沉积区发现的另一种恐龙,其反阴影保护表明它们生活在森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