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玉顺+南木

诞生于19世纪缩写潮

近段时间,美国64岁的退休英语教师在街头派发了倡议设立“国际OK日”的宣传卡片。“人们都会说‘OK这个词,但并不知道这个词语的来源。”纳斯说,“可能它被用得太普及了,被人们遗忘了。”

在维基百科中,关于“OK”的祖先,有20多种解释。“OK”诞生于19世纪的缩写潮中,后来跟它的手势一起红遍了全球。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圈子中有一个广受喜爱的做法,就是故意拼错单词并缩写这些词,然后在互相交谈中把这些缩写当作俚语使用。比如,他们会把“No use”(没有用处)写成“KY”(“know yuse”),把“No go”写成“KG”(“Know go”)。

OK的正式诞生,被认为是来自一个玩笑。1839年3月23日出版的《波士顿晨报》发表了一篇幽默文章,主题是调侃一个社会组织的行为,其中第一次在报章上出现了:“o.k.—all correct”的字样,从此“OK”登上了大雅之堂,堂而皇之地得到了公众的接受和认可。

有趣的传说

美国还有不少关于“OK”的其他出处。一种说法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有一位制造干燥食品的商人名叫奥林·肯德尔(Orrin Kendall),他的产品被用作军粮,每一块压缩饼干上都印有他姓名的缩写“OK”。军粮受欢迎,因此这个商标非常着名。

另一个传说是,在美国衣阿华州的印第安部落里,曾有一位勇敢而且正直的酋长,人称老基奥卡克(Orrin Kendall)。他不惧怕白人,也不屈从于暴政,他一生言而有信,与政府所签订的条约以OK两字母为凭,对内约束部落,对外从不违约,因而获得了各方的尊敬。后来美国政府为他立像,并用他的名字为印第安人保留地命名。

美国铁路扳道工人最初也使用“OK”,他们值班时,如果铁路上一切正常,就说声All correct,由于All音接近“O”,correct音近“K”,为了方便,工人们就省读“OK”来表示同样的意思。

怎幺就火了?

“OK”这个词为什幺没有像其他俚语那样消失呢?这与政治有关。1840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马丁·范·布伦在竞选时用“OK”作为竞选口号。原来他出生于纽约的老金德胡克,用这个地名的头两个字母作为竞选口号,意思是“竞选成功”。

报纸的编辑们更是据此发挥,杜撰出很多“新”词,如Oll Killed(绝杀), Orfully Konfused(超级困惑), Often Kontradicts(常态传统)等等,无形中大助了布伦的声威,选举结束后,“OK”这个组合深深地植根在民众心目中。

19世纪末,有的人给“OK”添上一点后缀,变成okey-dokey 或是okey-doke,说起来可以加强语气,或是像儿童说话那样带上些许俏皮。在热播电视剧《辛普森一家人》里,“OK”更出了加长版okely-dokely。20世纪初,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批复文件中使用“OK”来增强自己的权威。

“OK”这个词语日渐深入美国人的生活,人们会在电报中用“OK”表示平安。《OK:美国最伟大词语不可思议的故事》一书作者艾伦·梅特卡夫表示,1969年宇航员奥尔德林在月球上说的第一句话就是“OK,发动机停止”。

为何这样火?

19世纪后期,“OK”开始了向英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扩张。如今,“OK”已不再令人联想起那些有关文盲的污名,就算是出自美国总统奥巴马口中也没什幺不妥。奥巴马在2009年就曾对在校学生说过:“那是OK的(That's OK)。”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可以在不经意间轻易地说出这个词。

然而,尽管“OK”已经主宰了世界各地的对话,它还是很难出现在很大一部分场合中。大多数正式演讲和报告都不会用这个词。美国小说作家们大都避免使用“OK”,即便是马克·吐温这种大量使用俚语的作家也不例外。

美国出口的最流行单词

如今,“OK”和代表它的手势早已走遍全球。它简单易学,朗朗上口,随处可见。根据语言学家的统计,在当今人类的口语中,这个词被用得最多、最广。现代的短信息促使一大批缩写词诞生,比如BTW(by the way,顺便说)、LOL(laugh out loud,大声笑),但在流行程度上都无法跟“OK”相比。例如,谷歌眼镜的语音启动是“OK, Glass”,美国最着名的约会网站名为“OK Cupid”。

在联合国机构,每天都会正常使用6种语言,但翻译员们不需要将“OK”翻译成外交官的母语,因为每个人都懂得它的意思。或许这就是美国教师纳斯这幺努力地支持将3月23日定为“国际OK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