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位于福冈县北部的冲之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座被称作“神宿岛”的岛屿,对出入的人有着严格的限制。而就在这座岛所处位置的海底,沉寂着人工建造的阶梯和广场。在这片海底遗迹中还发现了两具金属制的神像,这些头戴夸张头饰的神奇神像究竟包含了古人什幺样的思想呢?

沉睡在海底的男女神像

21世纪,一对神奇的男女金属制“神像”突然出现在日本。两具神像都是古文物,高42厘米,最宽处8厘米,腹部厚度4厘米,重量在一公斤左右,大小基本均等。

在了解神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神像的发现地——九州“冲之岛”。

距离北九州东北方向约70公里处,浮在玄界滩上的冲之岛于2017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岛上的“宗像大社”中有一座冲津宫,在遥远的过去日本列岛还与欧亚大陆相连时,人们会在这里祈求海上交通平安。

从地质学角度来看,冲之岛是由火山喷出物堆积形成的,占地面积约0.97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约2000米,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岛屿。受温暖的黑潮分流(对马海流)的影响,岛上树木繁茂,还有很多与航海者性命息息相关的淡水取水地。因此在古代,往来于玄界滩和对马海峡的各个民族都会在这里进行补给或者紧急避难,最终这里逐渐成为了信仰之岛。

从宗像大社的信仰体系形成的飞鸟时期到今天,冲之岛都被看作是神域,普通人登岛会受到严格的限制。正因如此,不仅是古代日本列岛各地、中国和朝鲜半岛,甚至从东方国家、东南亚等地区运送来的各种各样的供奉品,几乎都原封不动地完好地保存在岛内。这座有着“海上正仓院”之称的古代文物宝库,曾在1954年到1971年之间接受过学术调查。而且,岛内南侧的冲津宫社殿为中心的20多个祭祀场所遗迹中,发现了约10万个源自绳文时期到平安时代的献祭文物。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神宿岛’宗像·冲之岛及相关遗产群”之中的冲之岛。

不过在长眠于冲之岛的文物之中,真正值得关注的并不仅仅是那些纯金和银质的华美装饰品、贵重宝石等。这里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箭镞、石刃等石器类文物,远早于金属器时代以前使用的箭镞、石刃等石器,大部分的原材料都来自位于大分县国东半岛海“姬岛”上的“黑曜石”。

姬岛所产的黑曜石有着亚洲最东边品质最好的美誉,从旧石器时期开始就被人们有组织地越过日本海和东海运往遥远的地方。学术调查表明,参与交易的人们早在数万年前就开始出入冲之岛了。

另外就是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引起关注的冲之岛周边潜藏的“海底遗迹”。冲之岛近海约2公里处的水下20米的浅滩变得广阔,从陆地上的岩石地带延伸出来的海底岩盘各处,都能看到阶梯状和圆柱状的人造成形加工痕迹。这些形状与日本列岛最西端的“与那国岛海底遗迹”十分相似,在岛周边的海底还是大陆的时期,曾经有人对岩盘进行过大规模的削刨作业。

曾经被供奉在陆地上的祭坛中?

2006年,一群潜水作业的渔民在工作时偶然从冲之岛海底遗迹中打捞出了疑似神像的文物。

对沉睡于冲之岛东侧海底的遗迹进行调查的情况。从海底发现了通道、阶梯、广场等人造构造。

冲之岛神像所在的海底遗迹位于水下约10米左右的位置,是一片高度1米,上方被削成2平方米方形祭坛状的岩石。不过两座神像并不是被摆放在岩石之上,而是一座在距离祭坛岩石正面约5米远的海底砂地中,仅露出了上半身,另一具则埋在距离更远一些的砂地中,仅仅露出了头部的装饰物。两具神像被发现时全身都布满了黑色和深绿色的污渍,勉勉强强能认出是人形的雕像。在海里时仅凭手感无法判断神像的材质是石质还是金属。直到将神像打捞出来,祛除了一部分污渍后才发现是由铜和锌的合金(黄铜)制成的。

这两具在海中度过了漫长岁月的冲之岛神像,如果最初是被供奉在岛屿陆地上的一处祭坛岩石之上,就能证明其被水淹没的原因之一应该就是与地球气候变化相联动的“冰期性海水准变动”。也就是说据推断,从海平面曾下降了100米以上的“玉木冰期”最寒冷的时代起,到冰期结束且地球加速变暖,在大约一万年前海平面上升所达到的位置和比现在的位置再低20~30米的位置之间,就是神像当时被放置的位置。

从冲之岛海底遗迹中发现的2具神像,其巨大头部的造型十分引人注目。

不过关于黄铜制的神像是否制作于2万~1万年前左右,并被供奉在冲之岛之上,还是需要画一个问号的。大约1万年前,在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的某处可能有了能够轻松加工纯铜工具和装饰品的技术,但是为适应不同的用途,通过微调铜和锌的比例开发出了黄铜合金技术这点就不太能令人信服了。

如果主张冲之岛这一部分还是陆地时有人将神像放置在了祭坛岩石上,那幺“地壳变动”则可以是例证。因为从博多湾到玄界滩之间的海底有几处极其不稳定的活断层,其高频次的运动给北九州沿岸造成了严重的地震损失。也就是说,在3000年~2000年前的金属器时期,以玄界滩海域为震源的大地震和地壳变动,使得冲之岛海岸处的陆地连同放置神像的祭坛岩石一同沉入了海底。就在那个时候祭坛岩石的神像落入了海底。

原本应该被供奉在陆地上的祭祀场中的神像由于某种原因落入到沿岸的海中,这一假设也可能成立。不过最终神像究竟在哪里制作的、什幺时候被运到冲之岛的,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神像本身寻找线索了。

倾注了古代技术的精密之作

有传闻称,2006年由渔民从冲之岛海里打捞上来的神像很快就被转让给了古董收藏家。如果真的持有了来自冲之岛陆地之上的文物,那毫无疑问就是犯罪行为。然而在海里的文物情况就不那幺简单了。冲之岛周边海底的人工地形在冲之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并没有被认定为是遗迹,所以打捞上来的神像被称作“遗留物”更为合适。加上神像原本的所有人就不确定,所以针对这种买卖行为很难去定罪。

黄铜材质的神像被细致地打磨,仅从面部就能分辨出男女的区别,这具是男神像。

类似冲绳圣地的古代祭祀遗迹遍布在冲之岛各处

冲之岛冲津宫。是对岸宗像大社的奥宫,大社的神职人员实行10天轮班制,来保护这里。

然而自古就流传有“冲之岛的一木一草一石都不得被带走”的严格要求,传说如果将冲之岛上的物品带走必定会遭受恐怖的祟的袭击。因此神像的持有人曾经也很在意冲之岛的禁忌之说,最终好像决定放弃神像的所有权。如今两具神像被小心供奉在广岛市的“产灵大神神社”之中。

而神像上厚重顽固的污渍也被小心去除了,露出了黄铜原本的颜色以及神像上纤细的凹线所描绘的精妙图案。神像上面的痕迹显示,铸像者应该是在铸造之后花费大量时间打磨细节,并在雕刻中强调了图案的描线。正是这种小心谨慎的工序,传递出了不同凡响的宗教上的热情与使命感。

祈祷航海平安的头部造型

原本被供奉在陆地祭坛中的神像可能是遭遇了大地震后落入海底的

冲之岛神像的男女之分,是通过其中一具神像上小小的男性生殖器确认的。正如前文所讲的,两具神像的造型从尺寸到重量都基本一致,仅仅是面部有些许不同,女神像的额头雕刻更为深刻且鼻子稍显细长。这种细小的区别应该是在打磨阶段特意加上去的。

还有一点就是手掌的位置有所不同,男神像双手手掌紧紧贴在腰侧,女神像则向着前方。女神像的举止在佛教中称作“与愿印”,表现的是从手掌放出肉眼不可见的、超乎寻常的力量。

不管是谁第一次见到冲之岛神像,目光都会被他们头顶神奇的装饰物所吸引。这个造型像海马的装饰物,是一种名为“鹢”的被人们幻想出来的灵鸟。它被视为龙的化身,以东南亚和中国南海为中心海域的古代民族为祈祷航海平安,将木雕的鹢放置在船头。

将鹢鸟顶在头上后,为了保持平衡,冲之岛神像反倒被设计成了外形不那幺好看的宽下巴小脚形象。可以说头戴鹢鸟释放保卫航海安全灵力的神像,被供奉在有着相同信仰对象的冲之岛之中。两具神像从胸口到腹部所刻的图案也能证明他们与航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观点认为这些图案描绘的是与绳文土偶一样的内脏透视图,或者是纹身,最相像的还是很多铜铎上绘制的“流水纹”。

弥生时代(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在日本列岛盛兴的铜铎是一种神秘的祭祀铜器,有说法称这种铜器是使用了古代中国“铜鼓”的铸造技术,这种铜鼓上也绘有同样的流水纹,但是至今为止中国都没有出土过与冲之岛神像类似的铸造物。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世纪间,以越南北部为据点发展起来、成为了中国铜鼓之源的“东山文化”,制作了丰富多彩的黄铜、青铜制神像和人物像,并保存至今。

神像头顶的造型是一种名为鹢的鸟,它是祈祷航海平安的灵鸟。

神像的原型是渡海而来的异国民族?

话题回到头戴鹢鸟、外形奇特的冲之岛神像上,不可忽视的是其与“卑南人”之间的关系。“卑南人”是大约5000年前到2000年前间生活在在与日本列岛距离并不遥远的台湾东南部地区的一个民族。在新石器时期生活在台湾的原住民,基本不知道金属器具,而是掌握着用翡翠、玛瑙等贵重宝石加工制作极为精妙的装饰品的技术。另外卑南人不同的部落崇拜不同的动物,他们会用贵重宝石制作设计特殊的垂饰,将自己部落的守护神戴在头上。或许祭祀等活动时完成重任的萨满也会佩戴装饰着守护神图腾的帽子。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日常的着装中卑南人会佩戴尺寸巨大的耳饰。日本列岛的绳文人也喜欢佩戴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耳饰,不过这一习俗在进入弥生时代时就迅速废止了。冲之岛的两具神像则都佩戴着耳饰,而且耳饰造型较大,从耳垂都被扯大这点来看其重量也不可小觑。这个戴着华丽耳饰的神像,其原型究竟是什幺古代民族呢?

台湾原住民卑南人。他们不论男女都会配搭巨大的耳饰。

头戴佩饰的台湾山岳地区的原住民。神像的原型或许就是这样的人们。

全心全意供奉神像的产灵大神神社社主木原秀成

从现代日本人的角度来说,冲之岛神像外表形态怎幺看都是一个与之毫不相关的异国民族。意料之外的是,从玄海滩向日本海以东的区域行进,那里曾存在着与冲之岛神像息息相关的古代人,那就是直到公元4世纪左右都居住在现京都府丹后半岛之上的异国民族,《丹后国风土记》中的《陆耳御笠》、《古事记》中的《玖贺耳御笠》中都有“玖贺耳御笠”这样的称呼。这类人在崇神天皇时期(公元3~4世纪左右)被当做鬼怪而遭遇毁灭,据记载他们曾与大和朝廷军队展开激烈的对战,历经多年,最后在丹后半岛构筑了根基强大的势力,毫无疑问是渡海而来的异国民族。“玖贺耳”指的其实就是长长垂下的耳朵的形状,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佩戴着巨大的耳饰,当时的西部日本居民放大了其古怪的形象。

当然了,如今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玖贺耳御笠与冲之岛神像之间存在关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遥远的古代有许多异国民族跨过大海造访这里,并且有为数不少的人最终在日本定居。

从台湾出土的翡翠人形耳环,头上有着神圣的动物。

作为产灵大神神社社主、“制国制人财团”代表的木原秀成这样说道:

“包括冲之岛在内的宗像大社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东亚地区的国家之间,各民族的摩擦不断加强。我想这两具神像就是为了打破现在这种不稳定的局面,向世人提供建议才从海底来到我们神社的。无论如何我都将日日不间断地祈福,聆听神像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