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更林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江楼夕望招客》中写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近看则灯火阑珊,星河闪烁……灯光,作为温暖和光明的象征,始终是人类战胜黑暗和恐惧的力量。让我们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那穿越漫漫岁月的“万家灯火”。

光源于火,篝火独明

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最伟大的成就,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照明文化的诞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燧人氏是发明钻木取火的圣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是有记载的。据《韩非子·五蠹》记载:“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关于钻燧取火的详细过程,东晋王嘉的《拾遗记》是这样描述的:“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了火种。印度人信奉阿耆尼,将其尊崇为火神,阿耆尼在梵文中的含义就是“火焰”。这些神话传说,无非是寄托了人类对火光的追求和对火光创造者的崇拜。其实,为人类带来火种的既不是普罗米修斯,也不是燧人氏和阿耆尼,而是人类祖先在实践中逐渐发现的。人类从对火的恐惧到对火的崇拜,最初也许只是出于崇尚光明的心理需求。

从照明的角度来讲,我们的祖先点燃的第一堆篝火,也许就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个照明光源。其实,篝火是指把植物的枝条堆放在一起进行燃烧来提供照明的火堆。有学者认为,关于篝火照明的说法,可以从甲骨文中的“光”字结构中找到证据。原来,甲骨文中的“光”字表示男奴隶和女奴隶置火堆于头上以用来照明,这样的火堆自然能照得更远一些,“火”的照明功能就是这样来的。

灯源于豆,豆为何物

在漫长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发现某一种材料要比另一种材料燃烧得更好,因此具有更好的照明效果。比如,在烤肉时脂肪掉进火中会让火燃烧得更加剧烈一些。这个发现对人们的启示很大,于是人们就把动植物的油脂放到陶器当中,用苔藓和其他材料做灯芯,点燃之后就可用来照明了。这就是诞生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豆灯”,它可能就是我国古代灯的前身了。

这里的“豆”字在商周时期是指一种饪食器具,可以盛放腌菜或肉酱等食物;同时,“豆”也是一种用青铜或陶瓦制成的古代礼器。到了周朝的时候,我国的青铜器和陶器极为发达,这就为灯具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仿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了一种照明工具,于是“豆灯”诞生了。由于这种照明工具常用陶瓦器制成的,因此又被称为“瓦豆”。

古代油灯的燃油主要是动植物油,如牛油、麻籽油、乌桕油、菜籽油、棉籽油、桐油等。到了宋元时期,石油开始用作照明燃料,因此使得油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至于古代油灯的灯芯则是由火炬演变而来的,大多是用去皮麻捆绑而成的“麻蒸”插在灯盏中心的支钉上做成的。棉纱灯芯产生的年代比较晚,由于其极其柔软而不能插在支钉上,因此需要置放于灯盏中心的圆台上使用。

关于“灯”字的来源,这里还有不少故事呢!关于“登”字的含义,《尔雅·释器》是这样说的,“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后来,人们也用青铜的“豆”来当作灯具,于是产生了“镫”字,那时“登”与“镫”是通用的。

到了秦代,人们又创造了表示照明器具的对应文字——“灯”。“灯”是一个形声字,从火,登声。其表示的意义要比“镫”字更加准确。因为秦代的照明器具“登”是由石、陶和金属等多种材料制作的,而青铜只是其中的一种材料;至于“火”字旁则更是反映了“登”的最基本特征。

再后来,人们为了书写的方便,便把“灯”字简化为“灯”。不过,在古代“灯”和“灯”也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比如“灯”可以作为一种祭祀礼器,而“灯”只是普通的照明器具罢了。

宫灯极品,取光藏烟

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是我国古代灯具史上的一大杰出成就,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崇尚环保的历史见证。长信宫灯是我国西汉时期青铜灯具的典型代表,铸造于公元前172年。1968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了长信宫灯。专家推测,该灯可能为汉武帝时皇太后窦氏送给孙媳妇窦绾的。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轻巧华丽,因此是汉代造灯艺术的极品。1993年,该灯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长信宫灯既可以作为照明工具,又可以作为艺术饰品,达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整件宫灯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组成。灯盘中心有一钎可插蜡烛,灯罩与灯盘相对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是为调整出光口大小而设计的,因此可用来调节灯光的亮度。

长信宫灯“取光藏烟”的秘密是什幺呢?原来,宫女铜像体内是中空的,其右臂相当于一个烟道,燃烧的烟尘经底层水盘过滤后便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环境中。这种灯还有反射和聚光的功能,因此可以利用灯罩的开合来调节灯光的照度,这说明当时人们已注意到灯光的照度问题了。照度是指物体被照亮的程度。衡量照度的标准,除取决于能否看清物体以外,还有看清物体的容易程度和主观感觉是否舒适等。因此,照度水平要综合考虑视觉功效、舒适感、经济性和节能性等因素。长信宫灯的这种“取光藏烟”的技术发明,在当时的世界灯具史上也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燃油之灯,节能先锋

油灯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曾经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油灯在几千年的演进过程中,始终把实用性作为技术创新的突破点。诞生于唐代的“省油灯”就是人们节能理念的实物化。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省油瓷灯预示了一种蒸馏冷凝与水循环系统的现代化技术。

陆游在《斋居纪事》中写道:“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这说明在宋代省油灯已经广为流行了。1999年,在三峡库区出土的一盏省油灯,从外形上看与普通油盏没什幺不一样,但它的碟壁有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与陆游所描述的“省油灯”基本是一致的。

“省油灯”的科学原理是什幺呢?原来,“省油灯”多为陶瓷制品,其灯体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油池,下层为储水池(或水盘)。因此,“省油灯”又被称为“夹瓷盏”(夹层灯)。在夹层上留有一个小孔,人们可以从小孔向夹层中加水。对于一般的油灯来说,当油灯被点燃以后,产生的热量就会通过热传递方式使燃油的温度升高,这样就加快了燃油的蒸发,因此增加了耗油量。“省油灯”的创新点就在于在夹层中加水降低了油温,从而达到了省油的目的。

我们知道,液体的温度越高,其蒸发的速度就越快。“省油灯”利用夹层中的水来吸收燃油的热量,使燃油的温度不致升高。同时,陶瓷制“省油灯”要比金属制“省油灯”更节油,这是因为陶瓷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可以减少热的传递。

“省油灯”作为一种方便节油的创新型照明用具,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据史料记载,“省油灯”在唐、宋两代极为普及,在民间应用长达数百年之久。难怪,《中国陶瓷史》在关于唐代邛窑的记载中,不惜用八分之一的篇幅来介绍“省油灯”,这足以说明“省油灯”的社会影响。

走马飞虎,双喜临门

我国唐代发明的走马灯,又叫跑马灯、串马灯,是我国民间彩灯的一种独特的形式。《燕京岁时记》在描述走马灯时写道:“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李约瑟博士对我国的走马灯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认为这是现代空气涡轮机的雏型。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利用空气对流的原理,来推动灯中心的转轴转动,并带动纸剪的人马转动。

据史料记载,走马灯在宋代时就已较为盛行了。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还与走马灯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呢!相传,王安石23岁那年去京师汴梁赶考,途经一村庄时发现一户人家在门楼上挂着一盏走马灯,灯上写着半副对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原来这户人家是为女儿招婿使出的招数,这半副联语就是该户人家的小姐自己想出来的,意思是说谁能对上上联就与谁结为连理。

王安石对这半副联语的构思极为欣赏,但使命在身,容不得多留,只好继续前行。在考场上,王安石早早地就交了卷。主考官见王安石交卷如此之快,便想试试他的才华。主考官指着衙前竖立的飞虎旗出句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要求王安石接对上联。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那个大户人家门前的“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来对,主考官惊奇不已,甚为高兴。

王安石考完之后就星夜兼程赶到了那户人家的门前,用主考官出的“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来应对。该家小姐听到这个极其工整的联语,自然是喜出望外,连说对得太妙了,于是这门婚事就算定下了。就在成婚的那一天,王安石进士及第的消息传来,这可真是喜上添喜啊!王安石连忙在红纸上写下了两个连体的“喜”字,并赋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走马飞虎结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璀璨古灯,文化瑰宝

据考古发现,我国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蜡烛,但一直到晋代才在全国得到普及。其实,蜡烛是用蜂蜡制成的中间有灯芯的柱状照明器具,一般需要配合烛台才能使用。

烛灯和油灯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的是固体燃料,而后者使用的是液体燃料。不过,蜡烛在汉晋时期还为奢侈品,通常只有宫廷及官宦人家才能使用。到了明清时期,制作蜡烛的取材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植物油制造蜡烛技术的进步,使得蜡烛逐渐普及到社会底层。

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古灯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材料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金属、陶瓷、玉石、木质灯具之外,像玻璃和珐琅等新材料也大规模应用于灯具制造。特别是由于古灯与文化艺术的融合,使得古灯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照亮了中国几千年的漫漫长夜,而且也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元宵彩灯形式多样,花纹图案更是丰富多彩。“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描写的就是元宵夜灯月辉映的动人场景。元宵放灯是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习俗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有的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成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有的根据民间故事编制成灯,如牛郎织女灯、二十四孝灯等。现在正是观赏元宵花灯的时节,各地的花灯工艺不同,灯式不一,但无一不展现“灯烧月下”的美景,充满对“春到人间”的期盼。

【责任编辑】庞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