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飞

常言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人们常常拿这句话告诫身边的人,不要痴心妄想,不劳而获;但奇怪的是,总有些幸运的人会在不经意间发一笔意外之财。比如,出门就能捡到金子这样的事情竟然真的发生过。2015年3月的一天,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一名男子在野外偶然发现一块比自己拳头还大的“狗头金”。据估计,该金块价值13.5万澳元(约合65.1万元人民币)。真是天降横财,令人羡慕嫉妒恨啊!你是不是也在幻想,自己啥时候也能遇到这样的好事儿呢?别着急,先来了解下“狗头金”的前世今生,再去野外寻宝不迟。

尽是沙中浪底来

黄金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物质之一,也是人类最喜爱的金属。最初,它是贵重的装饰品、生活器具,而后,逐渐成为流通货币。几乎从人类发现它的那一刻起,黄金就成了人们竞相争夺的珍宝。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代着名文学家刘禹锡在这首《浪淘沙》中生动描绘了妇女淘金的情景,用劳动人民辛苦的劳动反衬出黄金的来之不易与格外珍贵。由于金子很少与其他物质形成化合物,在地球上几乎都是以天然形式存在的,一般为分散粒状,发现并开采实属不易。即使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地下金矿石也必须达到3毫克每千克的矿石品位才具有开采价值。

有时候,矿工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据《宋史·卷六十六》记载,政和五年(1115年)正月,湖南提举常平刘钦言:“芦荻冲出生金,重九斤八两,状类灵芝祥云。又淘得碎金四百七两有奇。”虽然我国金矿开采历史悠久,但天然形成的金疙瘩竟重达九斤八两(约合现在的5681克),实属罕见,真是令人称奇。像这种天然产出但质地不纯、颗粒大而形态不规则的块金,人们习惯称之为“狗头金”,因有些块金外形类似狗头而得名。

明代着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凡中国产金之区,大约百余处,难以枚举。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麸麦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由此可见,早在几百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并认识了“狗头金”,只因其十分稀少而显得尤为珍贵。

身世与众不同

天然产出的“狗头金”具有闪闪发亮的金黄色外表,辨识度很高,但它的质地并不纯,与纯金相比有较大差异。矿物学家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的“狗头金”通常是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且以自然金为主体。如果按照黄金成色来计算,它的纯度通常为20K~22K(按质量计约为83%~92%),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个别“狗头金”可达到23K以上(按质量计约为96%)。用肉眼进行对比观察,也可以发现一些差异,含金量较高的“狗头金”,颜色会更偏向于橙黄色或深黄色,随着其中所含杂质的增多,“狗头金”的颜色会逐渐变为淡黄色。

“狗头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需要从自然金的身世说起。

地球上的自然金主要有两种:一种形成于火山岩脉中,名为脉金;另一种形成于河流或滨海地区的砂矿中,名为砂金。所谓脉金,主要是中、低温热液成因的含金石英脉矿床。矿脉是由水热溶液在岩石节理、裂隙和断层中沉积而成的板状或片状矿体,通常延绵成带状,有的宽几十厘米,长约数米;有的则有数米宽,数百米长,但矿脉界限都很分明,与围岩明显不同。由于黄金对化学分化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外界温度变化、流水侵蚀等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变得破碎,原本存在于岩石中的细小金粒就被保留在土壤层中,或是随着流水被冲向远方,沉淀在河床底部的低洼处或海洋浅滩处,于是就成了一种重砂矿物——砂金。无论是原始矿脉中风化出来的脉金碎片,还是流水沉积形成的砂金颗粒,都有可能形成较大的块体,重者可达数十千克,这就是“狗头金”。关于“狗头金”的成因,学术界仍存在一定的争论,不同的学者提出过不同的学说,其中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狗头金”可能是含金溶液经过迁移和再沉淀,并在细菌的生物作用下富集而成的。

谁才是世界之最

“狗头金”虽然价值不菲,但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它们通常都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2015年1月30日晚,家住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的一位牧民吃过晚饭,像往常一样出门散步,忽然,他发现地面上裸露着一块金灿灿的东西,急忙上前查看,结果竟然是一块天然金块!它看起来如同一块人工镂空的艺术品,表面坑坑洼洼的地方虽然满是砂石和泥土,却依然难以掩盖其亮闪闪的金色。后来经测量,该金块长约23厘米,最宽处约18厘米,最厚处约8厘米,重量达到了7850克,是迄今为止在我国新疆发现的最大一块“狗头金”。

在国外的某些矿区附近,历史上曾发现过很多块头更大的“狗头金”。特别是在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澳大利亚淘金热时期,“狗头金”层出不穷。1869年2月5日,两位探矿者约翰·迪森和理查德·奥茨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某个金矿区进行勘探时,发现了一块令人震惊的大金块,它长61厘米,宽31厘米。刚发现时,竟然找不到一台能够称量这幺重的物体的天平,无奈之下,只好把它打碎成三块,才测得其重量为79千克。后来,这块被取名为“欢迎陌生人”的巨无霸“狗头金”经熔化后提炼出纯金71千克,如果按照目前的黄金市价算,价值超过2600万元人民币。

此后,有文献资料指出,“欢迎陌生人”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的“狗头金”。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维多利亚州在发现地立了一座方尖碑,并制作了两块“狗头金”仿制品,其中一块被放置在墨尔本城市博物馆,另一块则交给了约翰·迪森的后代。

后来,有人对“欢迎陌生人”“狗头金”是否能称得上是世界之最提出了质疑。巴西中央银行货币博物馆现珍藏有一块名为“卡纳昂”的“狗头金”,重60.8千克(含金52.33千克),1983年发现于巴西帕拉州的塞拉佩拉达金矿。该金块的发现者声称,“卡纳昂”原本总重165千克,只因重量太大,难以搬动,才不得不将其打破。目前,其他几块重量较大的金块也存放于巴西中央银行货币博物馆。不过,人们对这种说法一直存在争议,真相扑朔迷离。

还有资料显示,有人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希望之星”矿山发现的名为“霍尔特曼”的“狗头金”重285.77千克,高144.78厘米,宽66.04厘米,平均厚度10.16厘米。如果资料属实,这块“狗头金”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不过,这块“狗头金”仅含92千克纯金,与其他几块着名的“狗头金”相比,含金量低得多,其光泽显然也要逊色得多。

“金疙瘩”下是金城

“狗头金”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神奇造化,是难得的珍宝。我们所见到的“狗头金”通常并不是用来冶炼黄金的,而是作为观赏石或收藏品。2015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珠宝展上,一块重达68.98千克的“狗头金”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块“狗头金”体积硕大,自然界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将其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圆润,除去杂质之后,这块“狗头金”的金黄色外表显得更加光彩夺目。参展商还给它起了一个十分霸气的名字——“金临天下”,更加彰显出其唯我独尊的冲天傲气。

对地质学家而言,“狗头金”是寻找金矿的重要线索,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如果有人在某地偶然发现了“狗头金”,地质学家顺藤摸瓜,沿着河谷逆流而上就有可能找到含有黄金的矿脉。

1886年的一天清晨,南非约翰内斯堡市有位农民在走路时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当他站起身来回头俯看时,意外地发现了隐藏在草丛中的“狗头金”。后来,这条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寻找黄金,希望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地质学家在这里相继发现了多座金矿,约翰内斯堡也逐渐因出产黄金而闻名于世,被誉为“黄金城”“世界金都”。

正因为“狗头金”与金矿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人会专门携带金属探测器到金矿区寻找“狗头金”。1980年的一天,有人携带金属探测器走进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某座金矿。由于其他金属矿物常常造成信号干扰,探测器时不时就会发出“滴滴”的鸣叫,忙碌了一天,寻宝者也没挖到想要的东西。当他正准备收工回家时,又一次听到了探测器的鸣叫声,这位已经失去耐心的寻宝人就胡乱翻了几下,没想到,在十几厘米的土层下竟然发现一块重达23.6千克的金块。这就是着名的“信念之手”“狗头金”,因其外形宛如人的手掌而得名。这件事也给了其他寻宝人重要的启示——借助仪器能大大提高找到“狗头金”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