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方

自行车是一种奇巧的机械发明,静止停放时它必须有支撑,匀速、快速运动时它却可以立面平稳向前。对三四十年前的中国人而言,自行车绝对是最重要的家庭成员:结婚成家,它是彩礼必备,是美好生活的保障;出门远行,它可以搭载1、2人,实现全家总动员;运输货物,它前梁后座同时搭放百十斤物品也轻轻松松。那时候,大人们骑车上班,孩子们骑车玩闹,恋人们骑车约会;在农村,人们甚至用它播种施肥、纺纱发电……

自行车最早诞生于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画稿之上。19世纪初,实物版自行车出现在欧洲,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良,自行车在欧洲完成量产,并在19世纪末开始了全球旅行。自行车的旅行和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让人们不骑马也能在陆地上驭电乘风;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人们改善交通条件,增建交通辅助设施。除此之外,自行车还在社会改良、体育竞技及提升女性地位、加速战争进程等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尽管私家汽车大行其道,但中国依旧是世界上自行车保有量和出口量第一大国。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自行车又一次呈现它在运动健身和生态环保方面的优势和魅力。在自行车于欧洲诞生100多年后,中国成为了自行车新全球旅行的起点。

根据徐涛在《自行车与近代中国》一书中的研究,自行车诞生于欧洲有着清晰的时间线:“自行车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发明的第一个交通工具。从1493年意大利着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的自行车概念手绘稿算起,到1889年英国爱尔兰籍兽医邓禄普突发奇想发明胶气轮胎截止,自行车这项看似简单的代步器械,其技术完善是由法、俄、英、美等国几十名技师、工匠、发明家经历近400年共同努力研制的结果。”

关于自行车的发明过程,英国科普巨着《科技史》中记载:“关于一种可以让人骑坐在上面并推动自己前进的两轮车的基本设想无疑是相当古老的,但是直到1818年这种设想才有了一个实用的形式。那一年德国的德赖斯男爵制作了一种改进型轮式马车……大约在1839年,麦克米伦,一位苏格兰人,制成了一辆车子,它采用了一个用连杆和曲柄连接到后轮的踏板系统……最早将脚踏、曲柄用于前轮的荣誉,必须给法国人米肖,到1867年,他成立了一家制造自己设计的这种脚踏车的公司。”

毫无疑问,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和英国处于世界自行车舞台的核心,清朝末年第一批远行欧洲的中国人也最先在这两个国家看到了自行车。1866年,洋务派代表人物恭亲王奕 派遣斌椿等人前往欧洲考察。作为“东土西来第一人”,来到欧洲大陆的斌椿大开眼界,他将所见所闻写成《乘槎笔记》。这本书中就提到法国巴黎街头的自行车:“街衢游人,有只用两轮,贯以短轴,人坐轴上,足踏机关,轮自转以当车。又有只轮贯轴,两足跨轴端,踏动其机,驰行疾于奔马。”两年后,斌椿出使团队的核心成员张德彝等人继续游历欧美。在张德彝的《欧美环游记》中,“自行车”的名字正式出现。书中记载,伦敦街头有“前后各一轮,一大一小……上座一人,弦上轮转,足动手摇”的新奇车子。同年11月,他又在法国巴黎看见这种交通工具,这次他直接将其命名为“自行车”。

就在张德彝对法、英两国的自行车啧啧称赞时,自行车已经悄然旅行到了中国上海。1868年11月24日的《上海新报》中报道:“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两年后,《中国教会新报》中描述:“自行车上海已多,或双轮或三轮,不用骡马,人坐踏足于版(板),版(板)动而其轮转,即其车自行。” 到了1875年,上海 《万国公报》中直接说:“自行车,西人所创,上海行亦有年。”短短七年时间,自行车就已经在上海生根,这反映出上海人对它的喜欢和接受。对此,《清稗类钞》总结说:“脚踏车,即自转车也……年少子弟辄喜乘之,以其转折灵捷而自由也。”当然,作为一种新事物,人们给自行车起了好多不同的名字,如洋铁马、脚踏车、单车等。

从《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的统计数据来看,1897—1901年,上海进口自行车及零件耗费白银31.6万两。自行车的主要进口国为英、法、德三国。1925年,鲁迅先生在《“碰壁”之余》一文中说:“幸而李先生自有脚踏车。”李先生即地质学家李四光,时任北京大学教授。要知道,20世纪20年代教授的薪酬从300大洋到450大洋不等,属于绝对的高收入阶层。在一份1941年的上海报纸的广告栏上,我们看到一辆“英国五旗牌九成新(自行车)”,从费用来看,当时自行车颇为昂贵,非一般老百姓所能购买。

学者研究认为,自行车传至日本的时间为1868年。在日本人川口市太郎所着的《智慧鉴》中,记载了日本明治时代机械大师田中久重对欧洲自行车的仿制和革新,这是日本制造自行车的最早文献。在日本,人们称自行车为“自転(音转)车”,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人消化吸收自行车技术更快。到了1888年,日本《朝野新闻》等报刊上就已经刊登了“帝国自転车制造所”的产品广告,而中国自产的自行车要到1940年才出现。

2017年8月,一则“西班牙姑娘骑自行车环游世界只为倡导性别平等”的新闻在西方引起关注。倡导性别平等为何要骑自行车呢?原来,自行车在旅行欧美国家的过程中,女性得以同男性一样走出家门,骑乘自行车,参加自行车比赛,从而获得了社会地位的整体性提升。基于这一重要作用,欧美的女权主义者甚至将自行车称为“自由轮”(Free wheeling)或者“自由机器”(Free machine)。近年来,有越多越多的西方研究者开始关注自行车与女性地位改善之间的关系,如英国作家、记者罗伯特·佩恩创作的文学作品《自行车:自由轮》,英国《卫报》发表的《从自行车到性别平等:自行车在妇女解放中的作用》等。

由于欧美在文化、经济、技术上同宗同源,所以自行车和自行车技术旅行到美国的时间很早。根据《技术史》的研究,1866年末,拉勒芒和卡罗尔联合获得了美国的第一个自行车专利。不过,19世纪美国的自行车发展速度不及欧洲,仍需要从欧洲进口相当数量的自行车。1880年,上海《画图新报》刊发题为《购买脚踏车》的文章说:“西人喜用脚踏车,取其迅疾也。近闻美国人自造者不敷所用,故向英国购买,约值洋一万元云。”据美国相关杂志统计,1896年是美国自行车生产的高峰年,当年美国有300多家工厂共生产120万辆自行车。随着欧美自行车产品技术交流的增多,美国的自行车产量快速提升,价格也进一步下降。

随着自行车的普及,到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人已经完全痴迷于这种新型交通工具。每天全国的公路上有数百万辆自行车在骑行,人们围绕自行车还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如创办“舵手”自行车俱乐部、组织各类自行车比赛等。女权主义者苏珊·安东尼和伊丽莎白·斯坦顿都曾宣称“女性是骑着自行车走向选举权”,这些话经过不同报纸的转载而广为人知。1891年,苏格兰《星期日先驱报》也曾热情地报道:“作为一项新技术,自行车已经成为一股巨大的文化和政治力量,成了妇女权利的象征。”1895年,《哥伦比亚报》则感叹道:“自行车上的女人完全是一种新奇事物,她们正朝着更大的自由、与男人更接近的平等……而前进。”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骑车上班人数的增加,各种类型、级别的自行车比赛开始密集出现,如1892年由比利时、加拿大、丹麦、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美国的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发起组织的国际自行车运动协会于18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第一届世界自行车锦标赛,1896年法国巴黎-鲁贝自行车古典赛及1903年举办的首届环法自行车赛。这些自行车赛的举行和延续,为女性展示优秀的运动耐力提供了平台,也打破了欧美世界原来僵化的性别障碍。随着女性自行车运动员的加入,到了1893年,几乎所有的欧美自行车生产商都出品了女式自行车。

自行车的出现还改变了女性的服饰和着装习俗,中世纪以来,欧洲女性紧绷的束腰和超大的裙摆逐步被现代裤装(灯笼裤)所代替,有些骑车的女性甚至自己动手设计更适合骑行的服装。对此,张德彝记录说:“车铺亦多,于是专做妇女骑车之服出售。”

没有人知道第一辆自行车进入中东的确切日期。历史记载显示,对于19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和广袤的中东地区而言,自行车和西方人都是不多见的。19世纪末,两位美国大学毕业生托马斯·盖斯凯尔·艾伦和威廉·刘易斯·萨哈利本穿越亚洲的旅行,将自行车和自行车文化带到了古老的中东地区。

1890年6月,刚刚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毕业的托马斯·盖斯凯尔·艾伦和威廉·刘易斯·萨哈利本决定骑自行车去世界旅行。经过精心准备,1891年4月3日,两人给心爱的自行车插上一面小的美国国旗,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向东,开始了他们穿越亚洲的旅行。在离开土耳其后,他们转向东南骑行,进入今天的伊朗,继而在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穿行,并于1892年6月进入中国新疆的伊犁地区。一路骑行中,两人一边拍照,一边记录各地风俗,并向沿途的人们介绍自行车。1892年12月,两人从中国上海回到美国。1894年,这次旅行记录在纽约出版。在书中,两人还公布了用当时最新发明的柯达盒式照相机拍摄的多张沿途照片。

在两个美国大学生“骑行亚洲”的感召下,一位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年轻自行车爱好者,也决定使用这种新颖的交通工具环绕自己的家乡布尔萨省。很快,这位名叫伊布努塞尔·艾哈迈德·特夫菲克的旅行家就完成了从伊斯坦布尔到穆丹亚,再从布尔萨经伊内格尔到耶尼谢希尔的旅行。他一路骑行,一路记录,一路绘画,当他再次回到伊斯坦布尔,这一路的照片、画作和游记已经积累了厚厚一摞。随后,伊布努塞尔·艾哈迈德·特夫菲克认真整理游记,并将其命名为《布尔萨省的自行车之旅》寄给出版社。1900年,书籍正式出版,备受读者欢迎。后来的土耳其学者认为,这本自行车旅行志反映了奥斯曼帝国融入现代科技的努力,也留下了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乡野景观和民俗风情。

自行车在中东、中亚地区的出现,也引发了印度人民的关注。1926年上海《良友画报》就提及三位印度青年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新闻,说明自行车在20世纪初已经旅行到了印度。 “印度哈金、巴蒲萨拉、斑加拉三君,乘自行车环游世界之旅行家也。以1923年10月15日由孟买向西起行,至今年6月始抵上海。足迹所经,凡四大洲二十一国。过文明之区,则备受欢迎;履野蛮之城,则历尽艰险……君等至沪不久,又向内地前进,经广州、云南以回原出发处。”

关于自行车在中东地区旅行的历史和原因,历史学家们认为,由于英格兰和苏格兰对现代自行车的发明拥有相当多的专利,而19世纪的中东地区又多为英国的殖民地,这些都为英国将这种两轮交通工具带到中东地区发挥了作用。中东地区最早的自行车进口记录是1921年特拉维夫的居民梅纳赫姆·戈德伯格从英国进口的“菲利普斯”牌自行车和“阿里尔”牌自行车。随着1948年以色列国的成立,新政府开始对进口物品设置限制和高额关税。外贸政策的调整迫使梅纳赫姆·戈德伯格这样的进口商成为制造商。他本人随后在特拉维夫建立了HOC自行车工厂,这是中东地区第一家自行车工厂。

从时间上看,自行车旅行到非洲的时间并不算晚。1881年10月,南非第一个自行车俱乐部—伊丽莎白自行车俱乐部就已经成立,这个时间比邓禄普1888年获得自行车充气轮胎专利还早。南非业余自行车联盟于1892年在约翰内斯堡成立,次年9月9日,第一届南非自行车锦标赛也在约翰内斯堡举行。进入21世纪,非洲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缓慢,道路基础设施落后、汽油和柴油短缺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从201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自行车,尤其是二八加重自行车出口到非洲,成为非洲人民生产生活的好帮手。在非洲南部的马拉维,当地人用中国凤凰自行车组建了“出租车”公司,运送中短途的乘客;在非洲北部的埃塞俄比亚,中国自行车展会总能得到最广泛的关注;在刚果,人们用中国产自行车运送超过150千克的煤炭、香蕉和其他东西……

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共生产各类自行车1.2亿辆,占全球产量的60%,出口自行车6926万辆,出口金额达51.08亿美元。随着国内共享单车的普及和高品质山地车消费热潮的形成,中国自行车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网络视频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地用户对高质量中国产自行车的喜爱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