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奉安

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也没有夏天壮观的电闪雷鸣,更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它也有献给大自然的另一种美。它舞动着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凛冽的寒风,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冰封世界;山冷得在颤抖,河水一改往日的活泼,空气似乎也要凝固起来……然而,蜡梅在大雪纷飞、万籁俱寂中粲然微笑,正如陈毅描述的那样:“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青松也在北风呼啸、昏天黑地中挺拔依旧,蜡梅和青松在冬日中传播着希望的气息。在大雪纷飞的北方冬日,人们好像置身于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雪中的景色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琼枝玉叶,粉妆玉砌。冬天虽然十分寒冷,但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冬天也是沉淀的季节,正蕴育着希望—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每年阳历11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25°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立,建始也”。从字面上讲,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不少人以为,到了立冬节气就是入冬了。其实,立冬和入冬并不是一回事。立冬代表的是节气变化,每年出现的时间相对固定,都在阳历11月7日或8日。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每个“立”都是天文学上一个新季节的开始。在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地—我国黄河流域,立春、立夏、立秋这三个节气,给人的感觉是,实际天气气候的春暖、夏热、秋凉的季节特点要比节气所代表的季节属性滞后;而立冬这个节气往往与实际天气气候给人的感觉同步。

虽然天文学或民间传统习惯以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但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越几十个纬度,每年的天气气候条件并不完全相同。我国着名气候学家张宝堃于1934年创建了根据物候现象划分四季的标准,即根据当地自然面貌的改变和物候景象的变化来划分季节,确定了划分季节的两个指标—10℃和22℃。具体到冬季,某地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是冬季的开始,并将该气温序列中第一个小于10℃的日期作为冬季的起始日。由于这种划分四季的标准非常科学,所以至今仍在应用。只是按照这种划分标准,我国有的地方长夏无冬,有的地方长冬无夏,有的地方则一年到头总是春秋,四季不够“完整”。

因此,在立冬节气到来之际,我国从北到南同时存在三个气候学意义上的季节:东北、西北、华北北部以及西藏地区和四川西部已经进入冬季;华北南部、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区以及西南大部为秋季,而广西、广东及福建南部和台湾还处在炎炎夏日之中。

凛冽寒风与漫天瑞雪乃是冬季的象征。唐诗中对此多有描述:“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刘驾《苦寒吟》)所以,在气候学上,不固定以立冬这天作为各地冬季的开始,而是以平均气温来划分季节是非常科学的。

那幺,全国各地都是何时入冬的呢?让我们根据气候学的划分标准,寻觅冬天在华夏大地的足迹。

我国幅员广阔,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是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根据历年的气象资料统计,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在9月上旬就已经进入漫长的冬季了;10月上中旬,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先后迈入冬日的门槛;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日景象;10月底到11月初,冬日来到东北南部、华北、黄淮;而在11月底小雪节气期间,长江流域才能看到冬日的景象;12月初,冬季逼近两广北部的武夷山脉和南岭北坡。从全国范围看,南北地区入冬时间相差几十天甚至更长时间。

当平均气温在0℃以下时,大地开始冻结。如果把平均气温低于0℃作为严冬的指标,那幺,大兴安岭最北部在10月中旬开始进入严冬期;11月初,黑龙江南部也进入了严冬期;12月初,严冬来到京津地区;1月初,严冬来到它的南界—秦岭、淮河地区。再往南,不再有冻土存在。即使在最冷的日子,大地也不过是薄薄地冻上一层,只要太阳一出来,也就化掉了。所以,这里在冬季仍旧可以栽种蔬菜,田野里仍是郁郁葱葱的春日景象。

以上说的是我国从北到南的入冬概况。我国东西部同纬度地区入冬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因为东西部在平均气温上有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东部的平均气温比西部的平均气温高一些,所以东部同纬度地区的入冬时间比西部晚一些。另外,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入冬时间也会有些差别。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6℃,这也是“高处不胜寒”中所蕴含的道理。西部的高原地区,像西藏自治区的海拔高度几乎都在4000米以上,平均气温比海平面处的平均气温低了20℃多;而东部很多地区的海拔高度都在几百米以下,平均气温当然比西部的高。不过,东西部气温在冬季的差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这主要是由于冬季盛行西北风,风由西部高处吹向低处时,会因下沉增温抵消一些海拔高度对温度的影响。

在以往的气象学里,并没有“暖冬”和“冷冬”这两个词,它们是由于气候变暖而产生的新名词。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我国于2002年开始启用1971—2000年这30年冬季(12月到翌年2月)的平均气温作为气候平均值(常年值)。冬季按照冷暖的不同可分为暖冬、冷冬和正常冬季三类,具体分类:某年某一区域(全国、全省、全市等)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0.5℃时,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比常年值低0.5℃或以上则为冷冬,否则为正常冬季。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我国日常气候业务中,废除之前所沿用的1971—2000年气候平均值,开始使用1981—2010年的气候平均值。

暖冬的概念具有严格的科学定义,是否为暖冬,一定要看冬季三个月全国或某个区域的平均气温是否高于常年值。所以,若冬季三个月中,某一时段出现气温偏高时,就说是暖冬,另一时段气温偏低时,又说是冷冬,那就会出现一个冬季既是暖冬又是冷冬的矛盾。再说,暖冬与否,需要等到整个冬季全部结束才能统计出来,否则是不可以下定义的。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暖冬现象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对全球大气平均温度、海洋平均温度、冰川和积雪融化的观测以及对全球海平面的测量等都已证实,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连续暖冬渐成趋势。国内外专家认为,人为活动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形成暖冬的主要原因。这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得出的主要结论。

暖冬有利有弊。它的优点是节约能源,可减轻供暖压力;降低人类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这三类疾病的死亡率;降雪快速融化后,有利于交通出行;对植被生长有利。它的缺点是导致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人类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气温相对较高,空气干燥,容易引发火灾。

至于冷冬的出现,可能是拉尼娜现象引起的。拉尼娜现象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水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它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两种现象常常交替出现,但拉尼娜现象出现的频率比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频率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

中国天气网曾统计过各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冬季数据,发现除了西南大部之外,约七成省会城市都呈现出冬季明显变短的趋势。冬季缩短主要表现为冬季开始日期推迟,结束日期提前,且结束日期提前幅度明显大于开始日期的推迟幅度。

发表在2021年2月初《地球物理研究通讯》上的一篇论文显示,1952—2011年,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夏天从78天增加至95天,春天从124天减至115天,秋天从87天缩短至82天,冬天从76天变成73天。预计到2100年,该地区将有近半年的时间是夏天,冬天的天数将少于两个月。届时,一年四季将发生不可逆转的错乱。

与世界其他同纬度国家相比,我国的冬天可谓“寒冷冠军”。例如,我国漠河市与英国利物浦市的纬度基本相同。漠河市1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最冷时气温可达-50℃以下,天寒地冻,白雪皑皑,滴水成冰;而英国利物浦市1月份的平均气温高达4.3℃,与我国杭州、南昌、长沙相似。再如,我国广州市与古巴哈瓦那市的纬度基本相同。广州1月份的平均气温比哈瓦那低8℃左右。哈瓦那全年皆夏,即便在最冷的时候,最低气温也在9℃左右;而广州的最低气温曾降到0℃以下,且每年都有霜出现。由于冬季较冷,使得处于热带纬度上的广州具有了亚热带的气候。

气候学上把全球纬圈上各点的温度加以平均,称为“纬圈平均温度”。根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之光的统计,我国东北地区的平均温度要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4~18℃;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平均温度要比“纬圈平均温度”低10~14℃;长江以南地区的平均温度要比“纬圈平均温度”低8℃左右;华南沿海地区的平均温度要比“纬圈平均温度”低5℃左右。

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国家冷的主要原因是寒潮的频频南下。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人们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次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从我国往北去,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的气候异常寒冷,再往北,就是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了,那里比西伯利亚地区更冷,寒冷期更长。影响我国的寒潮就是在这些地方形成的。位于高纬度的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蒙古高原一带,一年到头只能受到太阳光的斜射,地面接收到的太阳光的热量很少。尤其是冬季,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太阳高度较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热量很少,地表的温度变得很低。在冬季的北冰洋地区,气温经常在-20℃以下,最低时可达-70℃以下。由于气温低,大气的密度就会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大。这样,便形成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这个冷性高压势力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一泻千里,汹涌澎湃地向气压相对低的我国袭来。这就是寒潮爆发。

每一次寒潮爆发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会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重新聚集堆积,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爆发。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气象资料统计可知,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并在那里积累加强。这个地区就称为“寒潮关键区”。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有四条路径。一是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二是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国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三是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国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四是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部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所到区域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我国的冬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是由于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和亚热带纬度,冬天的太阳高度还是比较高的。气温低而太阳高,冬日的阳光温暖舒适,令人十分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