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璇

今天,高一班的小鹏被他的妈妈强行拉到办公室。小鹏妈妈情绪特别激动,向我控诉,她发现小鹏上高中后品质变得恶劣,现在已经学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作为家长,小鹏妈妈既气愤又失望,觉得小鹏已经无药可救,愧对自己对他的栽培和期望;同时也特别担心,害怕这个孩子之后走上歪路。我观察到,站在一旁的小鹏默默低着头,想说些什幺却还是放弃了。看得出来,小鹏对于被母亲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好像已经习以为常,只剩无奈。待小鹏母亲情绪平静后,我提出想要听听小鹏的想法,听听他是怎幺描述今天的事情的。

原来,今天小鹏母亲去找班主任了解小鹏的在校表现。本是很偶然的,只是母亲一时兴起的行为,没想到班主任口中的小鹏和母亲眼里的小鹏完全不相同。班主任描述小鹏是一个爱出头、有时候会顶撞老师、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看法的学生。而在小鹏母亲眼里,小鹏是一个温顺乖巧甚至有些懦弱的孩子。小鹏表示,自己之前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幺大的差别,但绝没有刻意“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自己是没有恶意的。

老师,我是不是有“双重人格”,是不是人格分裂了呀?

小鹏,我明白,今天妈妈当众指责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让你很受伤,也很委屈。你明明并没有刻意去隐瞒什幺或欺骗什幺。但是妈妈指出的现象,好像也确实存在。再联想到一些悬疑小说或者影视作品,这让你不禁怀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对此,你也有点担心和害怕。

老师可以告诉你,“双重人格”、人格分裂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在心理病理学中,“双重人格”与分离性身份认同障碍有关。分离性身份认同障碍,指的是两个或以上的人格状态为特征的身份瓦解,自我感和自我控制感有明显的中断。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精神障碍,与你的情况并不相同。你所说的“双重人格”,更多是大众的误解。所以,你现在可以放心了。

老师,我既没有双重人格,也没有人格分裂,那我这是怎幺了?

其实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存在多种角色,而每种角色附带的自我状态可能都存在差异。就拿老师来举例,老师身上有校心理老师的角色,同时兼具别人的朋友角色、父母的子女角色、餐厅的消费者角色等。当我主要是校心理老师角色时,那我需要调动更多的严谨性、耐心和包容;当我转换为子女角色时,我可能会时而和父母撒娇,时而更有责任感,承担家里的

重担。

我们在角色变化中,适当调整更符合角色的性格特点,这会让我们更适应社会,在每个角色中都能舒服地自处。至于你为什幺在学校和家中的两种角色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老师猜测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亲子关系紧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缺乏平等的桥梁,让孩子难以放松地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担心自己一旦“表现不好”,会失去父母的支持和爱,于是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藏了起来。

②15岁左右正值发展自我概念的时候。你在班级中积极表现自己,通过获得群体认同来建立自我价值。在这个年龄阶段,你会简单地认为获得群体的关注和认同,就是对自我的肯定。这是我们走向自我概念成熟的必经之路。

③角色冲突。中学时期正值我们自我同一性发展阶段,还没有将各个角色完美整合的能力。步入高中,可能本身会增加其他的角色,例如被爱慕者、班级领导者等。高中的“社会环境”也比初中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和多样一些,所以可能存在对某些角色的不适应。

④缺少青少年所认同的权威榜样。生活圈中,可能没有一个在多种角色转化自如、舒服且不生硬的榜样让你学习,因此,你只能独自慢慢探索。

老师,我想让这些角色在我的身上更和谐,该怎幺

做呢?

①主动和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我们有时候会把父母的形象妖魔化,认为父母就是我们的敌人,只可能站在我们的对立面。但我们常常忘记他们可能才是最爱我们的人。如果我们能鼓起勇气,放下成见,平和地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期待和想法,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呢?

②正确看待角色冲突。角色之间难以自如转化,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在众多角色中不断磨合,慢慢学习如何让多个角色共处。这可能不仅是我们的成长议题,或许也是我们一生要不断经历的事情。

③不断寻找积极的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我们身边的同辈,也可以是了解的名人甚至是历史人物。除了向其学习怎样与多个角色共处,也可以学习我们该怎样建立自我概念,如何评判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