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蚕桑文化源远流长,蚕桑丝绸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蚕丝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先辈们不断创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丝绸制品雍容华贵,世人瞩目,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开辟出一条贯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蚕桑之于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以“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题,谱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篇。最早描述蚕桑的诗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在《国风·豳风·七月》中有这样的描述:“蚕月条桑,取彼斧斨(qiāng),以伐远扬,猗(yī)彼女桑。”这说的是在养蚕的月份要修剪桑树枝,于是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过长的枝条,抓着细枝摘嫩桑。就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诗句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了不起的蚕吧。

 桑叶与蚕(供图 / 李志清)

家蚕溯源7000年

家蚕(Bombyx mori),在生物界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由于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完全不同的阶段,所以被称作是完全变态昆虫。

国人在距今约7000年前开始将野蚕驯化为家蚕,在约4000年前驯化结束,其经历驯化的时间约为3000年。也就是说,家蚕的祖先是野蚕。

美丽的丝绸

随着生活居所的固定,古代人们从野外大量捕捉野蚕,并有目的性地进行饲养,这就开始了野蚕的驯化史。人们把野蚕从桑树上转移到室内饲养,其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再加之人类活动的干预,尤其是在挑选蚕茧时无数次的人工选择,使蚕的变异不断积累,其活动行为、生长发育、繁殖能力、蚕丝品质等各方面都被逐渐驯化,使得蚕的优良性状被保留了下来,由此演变为现代家蚕。

 蚕的一生示意图

 野蚕(供图 / 林英)

家蚕的“简历”

家蚕的一生,从卵开始,经过幼虫、化蛹、化蛾几个阶段,再到蛾子交配后产卵,完成一个世代。家蚕的卵很小,一般为椭圆形,有灰色、褐色、橙色等不同颜色,卵期主要完成蚕宝宝的胚胎发育;家蚕从卵中孵化出来后就变成了幼虫,不断取食桑叶长大,当家蚕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身体外的皮肤就会限制其生长,这时蚕宝宝不得不停止吃桑叶,想美美睡一觉,这就是我们说的“眠”。其实家蚕在这个眠期,并不是什幺都不干,而是在体内发生复杂的生理变化,主要包括新皮肤的形成与旧皮肤的蜕去,也就是我们说的“蜕皮”。当蚕宝宝更换了新的衣服,就会继续开始吃吃吃。蜕皮是家蚕长大的标记,每经历一次蜕皮就会长大一岁,我们称为“龄”。一般来说,家蚕在幼虫期要经历4次蜕皮、5个龄期。

当家蚕吃饱喝足长大到一定程度,其体壁会呈现十分明显的透明状,这个时候蚕宝宝就有了新的技能,也是最重要的生命价值体现——吐丝结茧。元代诗人王冕的《蚕作茧》这样写道: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

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

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

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

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

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诗中展现了原生态的养蚕、织丝过程,让我们追本溯源,了解了蚕丝的演化与应用。

 洁白的蚕茧(供图 / 李志清)

家蚕吐完丝,就把自己锁在了没有出口的房间里,静静地化蛹。家蚕化蛹后不食不动,外表很安详,内里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虽然在古人看来老蚕作茧是自缚,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所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对于家蚕来说,它们为的是自己更美好的明天。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家蚕终于要扬眉吐气了。当蚕蛹蜕去最后一层皮肤,就变成了蛾子。为了突破“房间”的束缚,家蚕又拥有了一项新的技能,它可以从口中吐出一种类似于唾液的溶液,将封闭的茧壳溶解出一个小洞,这样家蚕就可以轻松地破茧而出,最终化蛹成蛾。

家蚕饲养指南

家蚕的饲养,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家蚕幼虫阶段的饲养。因为只有这个时期,家蚕才会不停地取食桑叶,也意味着人们需要每天供应桑叶,所以这个阶段也是养蚕最繁忙的时期。

家蚕为什幺如此挑食,只喜欢吃桑叶?原来我们的蚕宝宝拥有很好的嗅觉系统和味觉系统,它们可以帮助蚕宝宝去辨别桑叶中独特的气味,吸引蚕宝宝进食。并且相比较于其他植物,只有桑叶可以为蚕宝宝提供更好的营养物质,满足正常的生长和发育需求。

 家蚕的蛹(供图 / 李志清)

 蚕蛾(供图 / 林英)

 桑叶——蚕之保障(供图 / 刘莎莎)

 家蚕的卵(供图 / 李志清)

除了有很好的嗅觉和味觉,家蚕有没有眼睛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与我们的眼睛不同,它们是单眼,这样的结构不能使物体在网膜细胞上成像,也就不能看到物体。那眼睛岂不是白长了?完全不是,它们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光感受器,可以帮助蚕宝宝感受外界光线的强与弱。

家蚕是怎幺出生的呢?宋代诗人梅尧臣在《蚕女》中写道:

“自从蚕蚁生,日日忧蚕冷。草室常自温,云髻未暇整。”这首诗很好地描述了蚕宝宝的出生和生长条件。蚕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形态非常小,颜色呈浓黑色或赤褐色,体表还覆盖有众多刚毛,因其外形酷似蚂蚁,所以称其为蚁蚕或蚕蚁。家蚕要想快速长大,除了不断取食桑叶外,还需要舒适的环境——即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那问题来了,我们的蚕宝宝需要怎样的温度和湿度呢?简单来说,蚕宝宝小的时候,所需要的温、湿度较高,温度为26~28℃,湿度保持在80%以上,随着蚕宝宝的长大,需要的温、湿度也逐渐降低,可以调整温度至23~25℃,湿度为70%~80%。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古人在诗中描述的养蚕女的担忧,唯恐蚕宝宝受冷之缘故。

实际上,家蚕饲养除了要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还需要有很好的防病防害措施。所谓生老病死,家蚕也一样,它们较易感染疾病。因此古时养蚕的设施常需要用石灰粉进行涂抹,以达到杀灭饲养环境病原微生物的目的,保证蚕宝宝有一个干净的生活空间。

清人朱奕曾在《蚕妇谣》中写养蚕“日间防蚕饥,夜间防鼠咬。保蚕如保婴,刻刻难离抱。”养蚕人需对蚕宝宝百般呵护,不仅白天要防止蚕宝宝不挨饿,晚上还要防止老鼠对蚕宝宝的伤害,犹如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样,一刻也不能分开。

又是一年春来到,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的蚕宝宝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开始它们充实而精彩的一生。

 蚁蚕(供图 / 李志清)

 家蚕幼虫(供图 / 李志清)

知识链接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属于恒温动物,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温度不会因为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而是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温度,这样有利于我们正常地进行新陈代谢。但家蚕可不同,它们是变温动物,体内没有调节自身温度的功能,主要依赖于环境温度,一旦环境温度不适宜,就会影响它们正常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