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山

1929年4月8日

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从小孙家栋就韧劲儿十足:他是左撇子,学校因此劝其退学,但年幼的他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努力练习使用右手。后来,他不仅能用右手写字、画画,还能左右开弓打乒乓球。克服这个困难后,孙家栋不仅上了学,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42年

孙家栋考入哈尔滨第一高等学校土木系。那时的他本想成为一位建筑师,在地上建起高楼,从未想过多年以后他竟能在太空“搞建筑”。但由于当时正值二战时期。学校很快就停课了,孙家栋也只好离开校园。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付出的牺牲深深震撼了孙家栋,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科技救国的种子。

1948年9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再次开课,孙家栋得以重返校园,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预科班专修俄文,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为他后来去苏联留学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1957年

孙家栋正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正是在那一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那时我正在研究飞机制造。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就在想中国什幺时候也能发射卫星。”孙家栋回忆道。这件事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孙家栋在苏联刻苦学习了7年,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在毕业时获得了该学校的最高荣誉——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这项荣誉此前是不授予外国学生的。第二年,孙家栋怀着科技报国的梦想回到祖国,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的研发工作。

1967年

在钱学森的亲自推荐下,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负责人。当时,中国在卫星项目上困难重重,用孙家栋自己的话说:“第一,不知道这个事怎幺干;第二,大家都没干过;第三,你干这件事情,要用的东西没有。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孙家栋和团队迎难而上,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解决问题。孙家栋回忆道:“当时制造卫星需要一个物件,我们找到一家工厂的老师傅,告诉他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国家重点任务,我们要的这个东西是什幺条件、多大尺寸。他也不问真假,就说:‘行,你回去吧,一个月后再来。一个月以后再去,人家果然给做好了,而且也不要钱。”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173千克,比其他国家第一次发射的卫星重很多。这颗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它同时还携带着无线电发射机,播放着歌曲《东方红》,这首歌持续播放了20天。当激昂的音乐传回地面时。中国人沸腾了。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这与孙家栋和无数科研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2004年

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嫦娥工程。(Chang E Project),孙家栋是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当时,孙家栋已经75岁,早过了退休的年纪,但他却二话没说就担起了重任,就因为“国家需要”。经过缜密思考和研究,他提出了2020年之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不同阶段的,规划方案,对此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做了规划。

2007年11月5日

11时37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地面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近月制动,卫星成功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截至2019年,该项目已经成功发射了4颗卫星,分别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从完成环月任务到拍摄月背照片,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又一次重大进展,这离不开孙家栋和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和付出。

2019年9月

孙家栋获得“共和国勋章”荣誉,这是对他一生工作的最高褒奖,也是对航天人的由衷致敬。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孙家栋不畏艰难,大胆精进,带领一代又一代科学工作者攻克技术难关,在群星之间写下了中国人的航天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