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沁

北冰洋的巨兽

1741年,当俄罗斯博物学家乔治·斯特拉率领着探险队第一次踏入北极圈,他的目光完全被冰冷海水下的巨兽所吸引。那是一种体型超过一艘小船的庞然大物,黝黑的身体在浮冰下若隐若现。当人们把这只巨兽捕捉上岸,斯特拉很快意识到那是一只巨大的儒艮。

巨儒艮的发现很快引来了西方探险家和动物学家的注意。经过鉴定,专家们表示巨儒艮属于海牛目儒艮科,是唯一生活在寒带的海牛类动物。巨儒艮又叫斯特拉大海牛,体长接近10米,体重超过6吨,是仅次于鲸类体型最大的海洋哺乳动物。

渔叉和长矛下的温柔巨兽

巨儒艮喜欢在浅海沿岸活动,行动迟缓,性情温顺。它们过着群居生活,成年巨儒艮和幼崽会组成一定规模的群体。脾气好、游得慢,对航行的水手来说,巨儒艮简直是唾手可得的猎物。不仅如此,巨儒艮一身都是宝:厚实的皮肤可以用来修补船体,肥厚的脂肪可以做成油灯照明,血肉则是长途航行的储备食物,就连骨骼都被卖给猎奇的博物收藏家。

因此,人类开始对巨儒艮进行大肆捕杀,这使得繁殖率并不高的它们很难在短时间恢复种群,数量大幅下降。温柔巨兽在人类的渔又和长矛下“血染”北冰洋的场景在300多年前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巨儒艮的消亡

巨儒艮的邻居是可爱的海獭。海獭栖息于北极圈的浅海周围,它会在海面上用石头敲击海胆,吞食海胆体内肥美的内脏。海獭皮毛的保暖性惹来了猎人们的垂涎,海獭也难逃被捕杀的命运。当海獭数量逐步减少,失去天敌的海胆大量繁殖,浅海茂盛的巨型海藻被海胆啃食破坏,这间接加速了巨儒艮的灭绝。

为什幺海獭减少导致的巨藻被破坏,会间接加速巨儒艮的灭绝呢?原来,巨儒艮没有牙齿,上下颌仅残留两块骨板,只能以巨型海藻为食。随着巨藻森林日渐消失,加上人类贪婪猎杀的推波助澜,巨儒艮最终步入了灭绝的深渊。

灭绝原因新猜想

几百年来,学界一直认为“人类是导致巨儒艮灭绝的凶手”。然而在2021年4月,来自俄罗斯科学院的专家菲德·夏尔科,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猜想。夏尔科认为,巨儒艮基因多样性大幅锐减是导致它们灭绝的真正元凶。

巨儒艮曾经分布广泛,但海平面和全球温度等环境变化,让巨儒艮的生存范围逐渐缩窄,最终仅局限于白令海峡一隅。除此之外,巨儒艮身体结构让它们只能盘踞于浅海海域,无法像大型鲸类一样潜入深海觅食。而只吃巨型海藻的挑食习性,使巨儒艮对环境变化没有足够强的适应能力。

当栖息地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的巨儒艮的基因多样性也越来越低。基因多样性降低的巨儒艮,在面对流行疾病等不利因素时处于劣势。所以,这种海洋巨兽很可能早已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而人类的出现,成为“压死”巨儒艮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人类意识到物种保护的重要性时,巨儒艮已永远失去了这宝贵的机会。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我们是否可以用实际行动来确保令人惋惜的巨儒艮悲歌不再重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