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向伟

攻坚克难,不辱使命

2003年4月29日,中国首款国产专用武装直升机直10型机振翅圆梦——成功首飞,使我国直升机整体研制能力向前跨越了20年,全面实现了我国直升机从测绘仿制到自主创新的飞跃,为一系列后续型号的高速发展和原有型号的升级换代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直升机技术和产业发展因此开创了崭新局面。

直10专用武装直升机绰号“霹雳火”。这一名称源自《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霹雳火”秦明。据了解,世界各国研发直升机都有一个命名体系,比如欧洲是以动物命名,美国是以印第安人的着名人物命名。选择秦明“霹雳火”的称号命名直10专用武装直升机,是因其性格刚烈、武艺高强,很符合直10的特点。

1998年国产专用武装直升机正式立项,型号直10。项目上马后,部队对直10抱有极高的期望,其机动性能、武器装载量、航程、隐身能力等主要参数,均瞄准世界经典武装直升机的技术战术指标。

在整机试制与攻关阶段,科研生产任务开始自上而下逐级分解,编发研制项目管理的系列规章制度,制定并推行系列目标责任制管理措施,以强化型号管理职责,形成型号试制工作层次体系。建立“制造信息流动平台”,提高抵御型号科研不确定因素对正常生产组织带来冲击的能力。

工程技术部直10型号项目技术团队的产品主管、专业主管、型号技术主管在各司其职的同时,紧密沟通、通力协作。在多个型号科研生产交叉进行的情况下,他们竭尽全力承担起了整个型号工艺技术准备、产品技术状态及生产进度的协调、过程组织和计划提出等工作。

总装厂不畏艰难,事先成立了现场小组,制订计划和任务节点,提前做好工艺准备。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一次次摸索实践、一天天加班加点,经过两个多月的鏖战,比预定计划提前完成总装工作。

试飞站直面挑战,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及时排除地面工序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出现的故障,保证了数十个单位不同专业人员的同机作业。现场人员通常是白天晚上接着干,饿了就在现场啃面包、吃盒饭,奋战精神感人至深。

在立项5年之后,2003年4月29日,直10惊艳亮相,成功首飞。“我们提前完成任务,原来定的目标是2003年6月完成首飞,但我们在4月29号就成功了。”航空工业昌飞原副总工程师、直10型机制造总师唐景峰说。

勇于突破,协同创新

“立下军令状、明确责任人、定下时间表、落实责任制”,作为直10型号总装厂,昌飞在国内航空企业的型号研制中率先全面使用完全自主研发的PDM系统,有效支撑了直10的科研生产。

整个试制过程采用并行工程全数字化的制造方法,提高了产品的设计质量,减少了反复,缩短了研制周期,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40000余张A4工程图纸的设计,同时完成4000余套工装和2500余套专用工具制造。昌飞依托直10研制,立足自主创新,在数字化制造技术、并行工程、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和高效数控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直10型机的研制实现了国内直升机研制的一系列首次。这是国内第一种采用串列式驾驶舱窄机身布局并带有短翼式增升装置的直升机;首次将CFD分析技术和旋翼/机身组合风洞试验等手段应用于气动布局设计;机体结构复合材料应用比例首次突破机体结构总重的30%;首次在国内直升机上采用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体系结构;首次建立了完整的动力/传动/旋翼地面联合试验手段;等等。

在生产模式创新方面,昌飞推进实施“准时化生”“断线及刚性计划”“里程碑节点”等精益理念,建立型号铆装、总装节拍生产线,全面推行以铆装、总装节拍生产线为主线的“拉式”生产组织模式。“精益集成生产线”的建成,提升了直10的科研和批量生产能力。

以直10成功研制为标志,国产直升机实现了由国际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代发展,中国直升机研制实现了由引进仿制到自主设计的历史跨越。直10的成功研制是中国直升机工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

鹰击长空

鹰啸昆仑(张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