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健,吴洪波

(1.辽宁工业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1;2.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100144)

体育运动是人们进行心理渲泄、改善心理状况、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各类高校已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体系,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来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1]开展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科学地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1.1 体育锻炼项目

有关运动项目对锻炼者情绪状态的改善目前尚有争议。有研究认为,[2]健身和有氧训练等非竞争性锻炼类型活动具有心境的双向调节功能,即将负性心境或过高的良性心境状态维持在中间水平上亦即平衡机制的功能,而具有双方竞争性的、存在胜负结果的竞技类型活动对心境具有失衡机制的功能。黄志剑等的实验研究表明,[3]大学男生在进行竞技性活动后胜负的结果对心境有非常显着的影响,失败使得竞技类型活动没有起到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

1.2 体育锻炼形式

大学生体育锻炼形式主要有: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及混合锻炼(有时集体、有时个人),研究发现经常参加集体锻炼的学生平时的不适反应和行为较少,[2]这与何秋华等的研究结果一致,[6]课余进行集体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进行非集体锻炼的大学生。

1.3 体育锻炼时间

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锻炼时间有较大关系。[7]研究发现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至少为20 min~30 min。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如果少于20 min,在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出现心理效益的,因为可能相应的效益还未来得及出现,身体活动就已经结束了。

1.4 体育锻炼次数

尽管大量研究报告显示短期身体活动具有降低消极情绪并提高积极情绪的作用,但这些作用并不明显和稳定。所以,还是需要长期身体锻炼才能保持所产生的心理效益。[7]根据运动医学的研究,每周3次以上(含3次)、每次超过30 min的体育锻炼,对于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预防非感染性疾病及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有积极意义。

1.5 体育锻炼强度

有关体育锻炼强度对锻炼者情绪状态的改善,目前尚有争议。Mertesdorf研究认为,高强度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代谢水平,但其对改善心境状态的效果不理想。也有研究者发现,大强度(80 % VO2max)锻炼可以降低焦虑,中等强度的心理效应,研究结论基本一致。Berger研究显示,有规律从事中等强度(60 %~75 %VO2max)活动的锻炼者,有利于改善情绪,低强度体育活动会使人感受到精力和活力方面的积极变化。[4]而付奕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参加中等强度比小强度、大强度运动对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更为有效。

1.6 体育锻炼动机

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有:①增强体质;②健美身体;③娱乐消遣;④体育成绩;⑤参加竞赛;⑥交际;⑦其他。[7]研究发现以“娱乐消遣”为动机的大学生,他们通过体育来消除烦恼、广交朋友,在锻炼中情绪高涨,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1.7 体育锻炼兴趣

邱新宇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2]体育锻炼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对这一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取决于对这一事物的浓厚兴趣。大学生锻炼兴趣的高低可能是影响他们锻炼行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兴趣相近的学生表现出相似的心理健康水平。

1.8 体育锻炼感觉

研究发现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到的积极情绪越多,[5]消极情绪越少,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而运动愉快感是使运动的心理健康效应达到最大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感觉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学生身体锻炼后安静感越多,疲劳感就越少,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 总结

可见采取体育锻炼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与其他方式相结合,如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教育相结合以促进心理健康等。今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注重通过良好设计的现场实验,特别是纵向研究,对不同强度、不同类型身体活动对多种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探讨。

1 肖水源.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65

2 邱新宇、王 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0(1):122~124

3 黄志剑、姒刚彦.活动类型和强度对大学男生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7.17(5):80~84

4 付 奕、于 芳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20~125

5 袁存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2005.39(1):44~46

6 何秋华、刘夫力.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2.9(5):60~62

7 吴永慧、张宝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5):923~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