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太原幼儿师范学校,山西 太原 030006)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人民创造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

青藏高原,风景如画。生活于此的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他们以神秘的宗教、宏伟的建筑、优美的音乐舞蹈闻名于世。藏族人民的歌舞艺术,伴随着藏族的悠久历史,世世相传,历经数千年,汇入中华民族歌舞艺术的海洋。藏族居住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地域分布广阔,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生产劳动方式各有不同,因此歌舞艺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如谐、卓、果谐、堆谐、牧区舞、热巴等,都是兼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的舞蹈。

藏族舞蹈大体可分为三类:①民间舞蹈,主要是群众自娱性的广场舞蹈。这类舞蹈在西藏民族歌舞中数量最多,覆盖地域最广,因此同一类舞蹈因地区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样式。以堆谐为例,它分南北两派,南派以定日为代表,上身要求有动律,脚点多变;北派以拉孜为代表,注重步伐的轻重急缓,上身平稳;②宗教舞蹈,主要指“羌姆”。它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舞蹈,由各寺的僧侣在寺内表演,集诗、乐、舞为一体,气氛隆重,场面壮观;③宫廷舞蹈,主要指“嘎尔”。它源于阿里,流传至民间,后进入宫廷,成为一种礼仪性的舞蹈,类似汉族封建王朝的雅乐,由男童表演,供达赖及地方官和活佛高僧观赏。因为地域的辽阔,藏族舞蹈在民间呈现的形式和种类各异,在表演风格上,“堆谐”朴实自如,踢、踏、悠、摆、跳,潇洒灵活;“谐”优美、流畅,屈伸连绵不断;“果谐”洒脱奔放,上身有起有伏,脚下灵活多变;“卓”豪迈粗犷,踏、跳、翻甩,柔颤多变、稳沉有力。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舞蹈风格上,它们存在差异,但却是同一文化产物,具有同一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舞蹈也有一致的规律性。

由于生活着装的特点,长袖、皮靴成为他们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但无论怎幺样,各种门类的藏族舞蹈在动律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膝部上分别有连续不断的或小而快、或有弹性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呈现出速度、力度和幅度的不同,使训练有一种特具个性的能力把握。连绵不断的颤动或屈伸,在步伐上形成的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藏族舞的手臂动作大都是附随而动的,无论是颤动还是屈伸,在训练上都要求膝关节保持一种松弛的运动状态,兼有柔韧性和弹性。以膝关节保持相适应的上身动作,是绝对不要求主动的。藏族男性是以踢踏、热巴弦子、牧区舞和“卓”为基础,突出膝部训练上的不同颤动的把握,有膝部以下的外开性到懈胯、垂臂的体态特征,结合下肢动作的主动带动上肢动作的随动,形成训练体系。因此,膝部的不同性质的颤动和屈伸在由慢至快、由小到大、由轻至重的变化中表现舞蹈的性格。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情不自禁的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小;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的手法和形式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他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1]一书中把“舞蹈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感情。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嘎坚赞的书中所述:[2]“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伐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一谈起舞蹈技巧,有些人认为这应该是搞古典舞的人去研究的课题,与民间舞无关,因而不屑一谈;有些人则认为中国民间舞的技巧等同于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无外乎那一套“跳转翻腾”,因而不值一谈。这两种说法让我感到有些尴尬,同时也激发了我的思索欲望,作为一名从事中国舞教育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将关于民间舞蹈技巧的一些问题弄清楚,谈明白。

我们可以从中国民间舞的根源——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来分析和寻找答案。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技巧。在此,我们来分析一下藏民族的原生态民间舞中的技艺性舞蹈。

藏族舞蹈中的“热巴”,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在民间是由世袭的流浪艺人表演的。其中鼓铃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艺人手持牦牛尾和铃铛,女艺人右手持鼓槌击打。开始时,男女一起表演,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当跳到气氛热烈时,就拉开场进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鼓技,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表演完鼓技之后,鼓队散开站立一旁,由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一个接一个应声呼叫,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不同的技巧动作。有“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还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如“滚毛”、“抡背”等。铃鼓舞有很多套鼓点,每套鼓点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动作。演员应场上鼓声而舞、腾越飞舞,在快速倒脚步中结束。又如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种靠技巧表演来抒发情感的舞蹈,跳起来粗犷奔放,气势磅礴。

综上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1 萨班·贡嘎坚赞着、嘉赛·阿旺洛桑、工布吉村编.智者入门.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2 萨班·贡嘎坚赞.乐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