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枣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以其适应性强、果实成熟早、产量高、易管理以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着等优点,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山西省全省地形狭长,南北方向跨有6个纬度,东西方向跨有3个经度,有丰富的野生果树资源,是主要果树栽培区,优良品种较多,种质资源丰富,是我国枣树起源中心地带。根据枣树分布情况,山西省大体分为10个枣区,枣品种约为120多个,其中,主要有稷山板枣、运程相枣、交城骏枣、永济婆婆枣和蛤蟆枣、平遥不落酥、平路屯屯枣、柳林木枣等。其中太谷属温带干燥气候区,年平均温度8~10℃,年平均相对湿度48%~67%,适合多种枣的种植。其中主栽品种为壶瓶枣、梨枣。壶瓶枣以其个大、皮薄、肉厚、味甜等特点位居全国116种红枣之首。目前,该县以壶瓶枣为主的红枣种植面积已达2.01万hm2,产量3 000万kg,产值8 000万元。但在2005—2010年,壶瓶枣和梨枣黑顶病害在该地区发生的也相当普遍,给当地枣农造成严重损失,已成为制约当地枣产业发展的瓶颈。其危害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愈来愈深,严重影响了枣果的贮藏、加工和销售,枣农损失巨大。防治已是枣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枣树健壮生长、保证产量的基础。应根据枣病果发生规律进行综合防治,提倡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从而减少病果的发生。

1 发展背景

1.1 枣树栽培现状

枣树(Z izyphusju jubeM ill.),双子叶植物纲,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植物。山西省是我国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又是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中心。近年来,枣树由零星栽培、间作栽培逐步演变为园艺式的集约化栽培模式,枣树栽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大幅上升。截止2008年底,山西省红枣栽培面积已达到33.4万hm2,红枣产量3.1亿kg。而且枣产业已成为本省继苹果之后的又一大经济林产业,成为山西特色的支柱产业,更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1.2 枣树病害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据国内文献报道,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逐渐开始重视对枣树病害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危害较重的枣树病害进行了研究。枣树上的常见病害有约34种:枣叶斑病(Coniothyrium olivaceum Bon.)、枣疯病(Phytoplasma sp.)、枣锈病[Phakopsora zizyphivulgarts(P.Henn.)Diet.]、枣缩果病(Erwiniaju jubovora Wang CaiFeng et Gao)、 枣 轮 纹 病(Macrophoma kuwatsukaii Hara)、枣果腐病(Epicoccum nigrum Link)、枣果斑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枣疮痴(Elsinoe zizyphi Thirum et Naras),枣软腐病(Rhizopus nigricam Ehernbeng),枣煤污病[Neocapnodium tanakae(Shirai et Hara)Yamamoto],枣白腐病(C.olivaceum),枣叶褐斑病(Ascochyta zizyphi Hara)、枣黑腐病(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其中对枣疯病、枣锈病、研究较为深入,但对枣黑顶病的研究尚无。

2 氟化物污染对环境和植物的危害研究进展及现状

2.1 大气氟污染来源

氟的工业来源很多,像炼铝、磷肥、磷矿石加工和钢铁等工业是氟污染的重要来源。单是磷矿全世界每年开采量就近1亿t,处理这些矿石约排氟40万t。每生产1 t铝排氟17~23 kg,1 t黄磷排氟30 kg,1 t五氧化二磷约排氟9~27 kg。煤也含有氟,一般约40~300ppm,有的可高达1440ppm,燃烧达1 000 ppm时,有78%~100%的氟释放出来,所以火力电厂和其他大量耗煤工业也可成为重要的氟污染源[2]。其他如砖瓦、陶瓷、玻璃、氟和氟化盐生产, 含氟药物、塑料、橡胶以及冷冻剂和火箭燃烧的制造,铀和某些稀有金属元素的分离等等,都有氟的污染问题。上述工业生产过程每天把大量氟化物排放到环境中,造成对大气、土壤和水源的严重污染。因此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岩石、水、空气和动植物体内都有一定的数量,其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绝大部分是以化合物形态存在。引起大气污染的氟化物有:氟化氢、氢氟酸、四氟化硅等,其中以氟化氢的量最高。氟化物从污染源排出去的距离,一般只有几千米,但随着风力、风向不同有差异。一般中小磷肥厂的污染距离可达1.5~5.0km,铝厂可达15km,有的钢厂远达50 km[3]。

氟污染物不仅有气态,而且有尘态。多数研究只注意气态氟化物的危害,而实际上尘态氟化物在总氟污染物中所占比例并不比气态氟化物小。Israel(1979)报道:铝厂周围大气中氟化物的组成为:气氟13%、尘氟64%、气溶胶23%。这说明,在铝厂周围大气污染物中,尘氟是主要污染物。特别是呈气溶胶状态的细微尘粒能长久地留在空气中,不仅增加了吸入的机会并且尘粒沉降到土壤、水和植物表面后,能逐渐累积而使浓度增高,从而使植物受害,组织坏死,甚至死亡[4],[5]。

2.2 氟污染对植物的伤害及症状

氟对作物的危害是慢性积累的生理障碍过程,它不仅影响种子发芽和生根,而且影响生育前期与物质产量、粮食产量以及化学组成,据报道,当氟浓度为100 ppm时,豌豆发芽和根生长严重受到影响。Singh.A等人以苏打土进行小麦盆栽试验表明,当土壤水浸提氟为22 ppm时成熟小麦秸秆里氟含量为35 ppm,小麦产量显着下降,此浓度可视为小麦产量的临界浓度。随施入氟浓度的增高,麦秆吸入的氟增加,尤其是钠碱化度高的土壤,而钾、钙吸入量下降,施磷能降低氟的毒害。有人发现:小麦秸秆氟残留量随土壤水溶性氟的增加而呈直线增加,但籽粒本身氟量则增加甚微,小麦受氟害最明显是籽粒减产显着,秸秆减产不显着[6]。

不仅土壤氟对作物产生危害,大气氟化氢气体对作物也有一定影响。气态氟可以直接通过植物体的气孔,随着气体交换而进入植物体内,也可吸附在植物体的茎、叶表面。吸附在植物体表面的氟化物,如氟化氢、氟硅酸等经雨露溶解后通过气孔、水孔也可进入植物体,或因浓度过高在表面引起直接危害,排放到大气中的氟化物还会因降水等而污染水体和土壤。

此外,大气中的氟化物对植物的影响还具有累积的特点,即当空气中氟化物浓度不变时,植物组织内的氟含量将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当植物体内氟化物的累积量超过其阈值时,便会干扰酶的作用,阻碍代谢机能破坏叶绿素和原生质,使植物叶缘和叶尖出现坏死现象,使植物受害[7]。如气态氟使水稻叶子尖端慢慢变黄并坏死;对油菜和黑麦草的苹果酸脱氢酶有影响;它能降低大豆产量,改变种子形态,推迟种子成熟。

2.3 不同植物品种的含氟量研究

氟化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与积累有显着的特征:叶片氟化物的积累量最高,而且其内部的氟化物极少向外输送;老叶氟化物的积累总是高于嫩叶,而不同叶位氟化物的分布是基部>顶部>中上部[8];在不同的器官中,氟化物的分布规律一般是叶大于茎,茎大于根,但当土壤氟污染严重时会出现根、叶倒置的情况。在不超过植物忍受限度的含量范围内,植物能不断地吸收氟化物而不受伤害,但当其含量过高时,植物就会出现伤害症状,甚至全株死亡。不同荔枝品种对氟污染敏感性也有差异,不同的荔枝品种吸收氟的能力有所不同,4个荔枝品种耐氟程度顺序为:三月红>淮枝、桂昧>糯米糍。而不同年龄段的荔枝死亡率顺序为8~20龄>1~8龄>20龄以上[9]。不同种类、不同品种蔬菜吸收氟元素的能力是:茼蒿>麦菜>生菜>芹菜>韭菜>豇豆>青椒>茄子>番茄>黄瓜,且叶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10]。3种绿化植物氟的富集能力大小为榆树>松树>柳树[11]。植物受害程度和累积氟的能力取决于植物的种类和污染含氟量,含氟最高的如樱桃为3 750.0 ppm,含氟量最低的如黄葛树为30 ppm,平均797.6 ppm,污染区植物的含氟量都比非污染区高,最高者可为非污染区的160倍,低者也比非污染区高4.7倍,这就说明,植物不仅有吸氟能力而且耐氟能力也很强。几种树木叶片氟积累量:七叶树>国槐>悬铃。木>桑树[12],[13],树木叶片氟积累量与大气氟污染浓度有密切的直线正相关性[14]。

3 氟伤害机理

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氟化物对植物的伤害途径,主要是抑制叶绿素的合成,抑制植物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并加速其分解,影响酶活性,影响碳、氮代谢,破坏叶片表皮的微结构,损伤细胞膜结构,改变农作物体内水分平衡,损坏作物组织细胞,影响农作物的开花、结果,减弱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阻碍农作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对作物的细胞透性、应激乙烯、游离糖和脯氨酸的影响等。但氟在果实中的进入途径、存在部位、转移规律、分布规律则未见报道。

氟化物对植物的伤害途径,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抑制叶绿素的合成。如大豆叶片经1.31×10-2mmol·L-1NaF处理后,其叶绿素的合成明显受到抑制。

(2)抑制植物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并加速其分解。如,经HF↑处理(32 μg·m-3×8 h·d-1×10 d)后,桑叶的蛋白质含量随熏气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叶片未出现可见伤害症状的情况下,10 d下降了2.5%;第10 d时,RNA含量比对照下降了9.6%。

(3)影响酶活性。如在氟污染条件下,梅树离体叶片的纤维素酶活性明显增高。据此推断,梅树落叶是由于氟化物激活了纤维素酶。

(4)影响碳、氮代谢。氟化物对桑叶的碳、氮代谢的影响,已有详细的研究报道[15]。

(5)破坏叶片表皮的微结构。比如,经过HF↑处理后,葡萄叶片表皮细胞明显皱缩、干瘪、气孔变形;桑叶表皮产生腐蚀孔、腐蚀斑,斑孔在靠近叶脉处特别多,而且还有裂缝出现。

(6)损伤细胞膜结构。氟化物对细胞膜结构的损伤已被电导试验所证实,膜结构的损伤导致细胞外渗性的增加,电导率增加。

4 对于枣黑顶病的对策与展望

黑顶病(Black tip disease)在印度也称为“锥尖病”(Taper tip)、“环形坏死”(Girdle necrosis)、“烟囱病”(Chimney disease)等。Woodhouse于1909年首次报导了芒果黑顶病的发生。Khadert认为黑顶病是影响印度芒果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直到我国张海岚等于1996年报导了海南芒果黑顶病[16],但关于枣黑顶病的研究国内外目前还未见报导。

2004年在山西中南部枣区发现一种枣果新病害,在枣果近成熟期,其顶部发黑、皱缩,果肉发苦。人们将该病俗称为“枣黑屁股病”或“枣黑斑病”,经考证后我们将该病暂定名为“枣黑顶病”。此后几年该病连年发生,2007年仅晋中枣区红枣经济损失就达1亿多元,对山西枣产业形成了较大的威胁。

枣黑顶病是一种枣树新病害,山西省枣主产区氟污染状况较严重,因此防治该病是现阶段首要任务,对于枣黑顶病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的系统观察,枣区大气氟含量、枣树不同组织含氟量的测定,不同枣树氟含量的测定,不同年龄段枣树含氟量的测定,枣果生理指标的测定,氟化物的入侵及伤害机理,都需要大量调查研究来进一步确定枣黑顶病发病原因。通过对上述含量测定,找出发病规律进而研究出防治枣黑顶病的方法,研制出有效的防治剂,通过枣黑顶病的防控试验和防治药剂研制,制定出枣黑顶病的防控策略和技术,对于有效控制枣黑顶病的危害,保证枣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刘孟军主编.枣优质生产技术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4.

[2]徐丽珊.大气氟化物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27(1):66-71.

[3]朱文江等.上海砖瓦厂的氟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1992,(2):51-55.

[4]程秋华等.瓷砖厂的氟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海农业学报,2000,16(4):78-82.

[5]庞廷祥.大气氟污染对作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热带农业工程.2000,(1):3-6.

[6]胡迪琴等.砖厂氟污染对农作物、果树的影晌分析.广州环境科学.1997,12(3):36-38.

[7]周青等.大气氟污染对植物的不可见伤害.安徽师范大学.15-17.

[8]安连荣等.大气氟污染与桑树叶片及环境因素分析研究.中国蚕业.2001,22(3):16.

[9]吴定尧等.不同荔枝品种对氟污染敏感性差异研究,广东农业科学 1997,1:18-20.

[10]段敏等.西安市10种蔬菜中氟污染状况分析评价,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15):6 267-6 269.

[11]王芳等.三种绿化树种叶片中氟含量的累积,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6):2 338-2 339.

[12]孙沛雯等.用测试树叶含氟量来监视大气氟污染.环境科技.1989,11(3):60-67.

[13]贾陈忠等.荆州大气氟污染与植物叶片含氟量监测分析.环境工程.2004,22(3):64-65.

[14]安连荣等.大气氟污染与几种树木叶片及土壤和水中氟含量的相关性分析,河北林果研究 2000,15(3):227-231.

[15]孟范平,吴方正.氟化物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1996,12(l):42—46.

[16]张乘林.芒果黑顶病及其诱因.果树科学.1996,13(3):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