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玲

(吉林工商学院计财处,吉林 长春 130062)

1 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的影响,是当代人文金融国际竞争中的主要表现特征

1.1 科技创新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十分迅速

当今,我们已经习惯于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视为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优良品质,没有人能够否认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而且,如此密集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命题。如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工商业等各条战线纷纷利用电脑来加强自身优势,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当代人文金融国际竞争中,特别需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支撑,发展融合式而不是代替式的包容性市场文化,深化人文金融竞争的政策取向,加快金融调控和管理体系的改革步伐。

1.2 金融市场朝着国际化方向阔步迈进

在一个更开放的国际化市场上,处于一个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的开放性日益增强的金融市场,给投资者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个信息不透明、制度不公正的市场,在迅速开放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如以制度保障为基础的我国香港以及新加坡,最终成为地区乃至在某一方面具有全球性金融交易中心。但就在同一时期,埃及以及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却由于相应制度建设的缺失,曾掉进了所谓“开放进程中的陷阱”。因此,金融市场国际化,也必然带来金融行业从监管规则到微观运行上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跨国公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金融环境,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全球经济一体化过渡的历程,也推进了跨国公司的跨国兼并和战略联盟运动。当前,我国通过和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对接,定期向投资者提供可信赖的信息以及较为稳定的分红。二级市场融资的功能有必要得到延续,但不能与为股东创造长期财富和收益的目的相冲突。如果普遍投资者对上述问题达成共识,并有合法的途径保护并实现自身的投资效益,相信中国的金融市场也随之将步入一个人文金融发展的新阶段。

2 包容性发展主题设定

包容性发展并不是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换取社会公平的,而是通过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2011年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其主题“包容性发展”就体现了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共享的愿景。

2.1 “包容性发展”本质

包容性发展的内涵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从全球角度看,不仅包括一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它的实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个体的公平参与经济发展,二是强调通过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2 我国的包容性发展

我国的包容性发展,包括个体公平发展、区域平衡发展和部门协调发展三方面内容。

(1)实现个人公平发展,这意味着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2)实现区域平衡发展,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实现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3)实现经济部门间的协调发展,加快产业链的升级改造,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2.3 对外经济的包容性发展

对外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应包括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协调发展三部分内容。

(1)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要开拓和实现同发达国家的双赢发展,通过贸易发展和技术联盟,形成互利互惠的发展模式。

(2)在发展我国经济的同时,形成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接发展,在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实现包容性发展。

(3)加强与新兴国家的互补发展,将投资和资助有效结合,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将负担更多的全球经济协调发展的责任。如何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分享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在一定地区和区域范围内实现包容性发展,是值得我们摸索和可行的路径。

3 包容性发展应成为我国民生主题在新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重点

(1)从根本上扭转财富不断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趋势,通过“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在新增社会财富总量确定的条件下,保证创造财富的人民能尽量地拥有和支配财富,使全社会的创造能力持续激发出来,经济转型也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基础。

(2)建立起有利消费信心的人文环境,通过“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即期消费的后顾之忧,为经济结构转向内部消费打通了人文金融信心通道。

4 结束语

2011年以后,一个新的年代已悄然来临。中国金额这条巨龙,已经展翅腾飞在人文理念与包容性发展的深邃时空。在新经济发展方式前行的路上,它是一个睿智而冷静的了望者,注视着远处的暗礁;在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一个热情耕耘的开拓者,践行着本文主题所设定的壮志与梦想;为实现中国经济国际化“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亦如龙的精神传播着人文与包容的理念整合,塑造中华文明文化底蕴在当代金融界的品位追求。

1 综合新华社.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N],2011.04.14

2 秦菲菲、张牡霞.博鳌亚洲论坛 2011年年会特别报道[N],2011.04.18

3 人民日报评论部: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N].人民日报,201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