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舒捷

华中师范大学

刻板印象与人际交往影响

徐舒捷

华中师范大学

刻板印象即印象定势,是对一类有共同特征的人的概括性认知概念。而在生活中,因缺乏交流与理解所产生的负性刻板印象影响着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刻板印象的解读,具体化通过性别刻板印象与国民刻板印象来分析其对社会生活、社会交际的影响。同时对两个社会中的常见现象——歧视与偏见进行解读。

刻板印象;人际交往;性别歧视;偏见;社会文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人,其包括心与像两方面。像,即外部,多指言行举止中可被观察到的客观现实。心,则为内部,更多隐藏在行为背后,需要通过行为指标来判断。像一定程度可看作是心的投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便是在心像之间建立相关,研究社会中人的行为、原因、功能及后果。

刻板印象最为社会心理学最常态化的理论之一,指的是对某人或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印象。这种印象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并影响着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我们的思维往往会对具有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这样不用通过长久的信息探索、收集、整合、归类,而是以部分推知整体,形成一个定型化的刻板印象。如若再次碰到相似群体的人,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得出结论即可,这种心理定势简化了认知过程,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很容易形成关于一个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行为的认知表征。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刻板印象并不总是以直接经验或是事实材料为基础的,这是一种对社会人群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这种方式忽视了个体差异。而人往往具有独特性,任何分类方式都无法划分出两个相同的人,因此,这也往往成为社会偏见形成的动因。

在所有刻板印象中,最为常见和深刻的便是性别刻板印象。这是社会中人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表明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看法。比如,当我们呈现语词“笨拙”时,大部分人都会想到一位身材雄壮的男性,而呈现“柔弱”时则为女性。这属于我们对性别角色的心理定势。这种定势是后天形成的,与家长和社会的引导息息相关。比如在我们生活中,家长往往告诉男孩子不能玩芭比娃娃,因为这是女孩才能玩的玩具;比如男孩应该谦让女孩,因为她们更弱小。这种外界环境的引导与约束强化了儿童的自我性别觉知,并对男女性别有了不同的定型化印象和行为期待。这种刻板印象有利于个人的角色觉知、自我认同,也有利于社会分工、社会交互的良好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这种性别标签化就像是约束社会中人的各种条框,甚至与性别歧视息息相关。比如,女孩就应该穿裙子、留长发。而穿裙子、留长发又被与温柔、善解人意等同起来。因此爱穿裤衩、留短发的女孩往往就被认为不够温柔不够女性化,甚至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需要改正的事情。在职业生活中,类似秘书、客服的行业倾向于选择女性,因为女性更加细心、善解人意,能更好沟通;而类似工程师、软件编程之类则优先考虑男性,因为男性逻辑思维更清晰、更理性沉稳。而事实上,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我们并无法通过刻板印象推断出一个完整的个体。这种标签化的联结在给我们提供认知捷径的同时,也因此导致了许多认知偏差。

更进一步说,因性别产生的职业歧视比比皆是。其原因与社会文化的影响紧密相关。而不同的社会文化中的社会中人也往往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并因其文化特殊性“被”形成了不同的刻板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与法国朋友的交流中,我发现刻板印象真的是一个有趣又引人深思的话题。当我说害怕在巴黎遇到抢劫时,他们会很惊讶的问我难道我不会功夫幺?在法国人眼中,中国人不仅功夫好,而且人人都是大厨。对于我不会做饭这件事他们表示不可理喻。而当我说到法国给人浪漫的印象时,大部分朋友都表示并不认为自己或身边的朋友可以称作浪漫的人,而法国文化更倾向于理性和批判,与我们所谓的浪漫大相近庭。其原因为何?进一步的交流中可以发现,不同文化间的刻板印象往往产生于缺乏交流与沟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往往产生自一些影视作品或是身处法国的少量中国人。影视作品大多是成龙、李连杰等武打明星主演的功夫片,伴随着近年来掀起的“功夫热”,久而久之,大量外国人形成了“中国人人精通功夫”的认知偏差。而对中国大厨的印象,则是由于在法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大大小小的中国餐厅。因此可以看出,刻板印象常是由于对文化群体中的部分形象的过分化概括,并不能替代整个文化群体形象。比如,英国足球流氓、爱尔兰满街醉汉;印度贫穷落后、菲律宾则被看成是个野蛮岛。这些偏见却有其成因,但往往夸大于事实或落后于事实。就如印度,这的确是个有久远奴隶制历史的国家,许多人仍生存在贫困线下,但这种情况存在于许多国家的历史之中,而今,印度已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是世界软件强国,电影出产全球数一数二。或如中国,给人以“无所不吃”的印象,也常被贬为“除了板凳什幺都吃”。但事实上,在中国,不同区域间的饮食习惯本身差异就已悬殊。玉林人吃狗肉不代表所有中国人都吃,蝎子、蚕蛹等食物也是因地而异。单以部分代整体便是刻板印象的源头。

从这些刻板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性别刻板印象产生于文化和社会期待对人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规定和束缚,而国民刻板印象则更多是由于文化与文化间缺少沟通和交流,人们往往只能从有限的人群中来推测整个国家和文化群体的形象。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文化自身的发展演变,性别与国民刻板印象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今中性化人群的出现增多使人们对不同社会性别与不同性别气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对中性化或异性化群体也越来越理解宽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也从“遍地挖草根的贫穷”演变为“处处高楼耸立的摩登感”。随着一体化的发展与不同文化间交流的增多,偏差较大的国民刻板印象也会被一步步纠正改善。虽然无法杜绝刻板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可以批判看待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更好将其应用到我们的人际交往中,少用刻板束缚自己眼中的他人,多用真心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

[1]孙艳梅.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32):364-364

[2]楼超华.刻板化: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别发展[J].《探索与争鸣》.2014(9):31-32

[3]刘晅.青少年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2007

徐舒捷(199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