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

进入6月,临近考试季,莘莘学子进入了紧张的复习应试阶段——看书、记概念、背公式、做习题,大脑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因此,有些学子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甚至是头晕、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神经性疾病,影响复习效果。在此提出以下8个建议,帮助学生朋友们科学用脑,以最佳状态面对升学或期末考试。

建议1.用脑应张弛有度

研究表明,连续用脑120分钟后,大脑反应会变迟钝,人的思维能力会明显下降。因此,每学习1小时左右就应主动休息片刻,最好能到室外做些简单的活动,如快步走、深呼吸、做体操、扩胸弯腰等,呼吸新鲜空气,促进血液循环,以保持大脑的清醒状态。有些同学不了解课间休息的重要性,下课后仍在教室里复习。这样做其实得不偿失。

建议2.五官、手脑并用

科学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内容,视觉听觉并用,比只用视觉或只用听觉,效果要好得多。这说明让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能动员大脑神经细胞更好地接受和处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简单来说,对于需要记忆的学习内容,除书写、心中默念背诵、进行逻辑思考外,还可采用放声朗读的方式以利加深记忆。

建议3.交替学习不同

内容

不同的学习内容会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形成兴奋点。若是长时间学习同一内容,会使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负荷过重,不利于信息的处理和记忆,可能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如果交替复习不同的学科内容,交替进行读、写、思考,使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轮流工作和休息,不仅能避免因学习单一内容引起的枯燥感,还能提高记忆力,有助于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建议4.善用“最佳用脑时间”

研究证实人脑的生理活动在24小时内会有周期性变化,一般而言,上午8点,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2点,大脑反应最敏捷;晚上8点,记忆力最强;推理能力则在日间12小时内逐渐减弱。因此,学子们应根据一天中大脑不同时间的优势,合理安排与之相应的学习内容,以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大脑的活动规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受学习、环境和时间的影响,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活动类型:“百灵鸟型”人士的大脑在早上特别清醒;“夜莺型”的人则于夜间思维灵敏。学子们要善于掌握自己大脑的活动规律,即最佳学习时间,充分发挥潜能,使学习效率得到最大的提高。

建议5.睡眠要充足

睡眠是大脑主要的休息方式,对恢复脑力、促进记忆非常重要。睡眠不足往往会导致大脑活动异常,使人头昏脑胀、思维迟钝、精神涣散、记忆功能明显减退。保证充足的睡眠,不仅能消除大脑疲劳,而且对保护脑细胞活性大有裨益,还有助于把获得的知识信息巩固在大脑的“记忆仓库”中。

因此,学子们在考试前不能“临时抱佛脚”,拼命“开夜车”。建议:即便进入复习阶段,每天睡眠不应少于7小时,并要保证睡眠质量,使大脑得到良好的调节。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适当进行午间小睡,使脑细胞、脑神经得到休息,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午的学习中。午睡以半小时为宜,时间不要过长。

建议6.适当运动

科学、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供氧量,改善脑组织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增强记忆和思维能力。因此,学子们在学习之余,可选择一些难度不大、轻松平缓的运动项目,如慢跑、做体操,也可打乒乓球、羽毛球等。但不建议临时兴起学习难度大,技巧和体能要求高的运动项目,以防运动伤害阻碍顺利考试。

建议7.饮食合理

在紧张的复习中,大脑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每天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会影响大脑的正常运转。复习期间,应多吃些含卵磷脂丰富的食物,如鸡蛋、动物内脏、牛奶、鱼虾、豆制品等,以增强大脑功能。但要尽量少吃高脂肪类食物,如油炸食品等,以免影响胃肠功能。

建议8.保持良好心态

情绪与大脑效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开心等愉快情绪能促进学子的智力发展。这是因为,良好的心态会促使机体分泌出大量有益的乙酰胆碱、激素和酶类等生化物质,将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反之,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如过度紧张、焦虑不安、心情低落、精神抑郁,会过度消耗脑细胞能量,令大脑处于迟滞状态。因此,学子们应学会自我减压,保持情绪稳定。家长也应注意鼓励督促的尺度,避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学习间歇可增加亲子对话,也可以在傍晚一起散步,用家庭特有的亲情温暖助其顺利迎接考试。